相聲考85:東北“馮家門”之王志濤
王志濤, 1937年生於丹東,回族,原名王之濤。原籍河北滄州。也有一說王志濤生在青縣,自幼跟隨父母從青縣來到瀋陽。他父親在瀋陽北市場開了一家飯店,飯店周圍有很多茶社和戲園子,在這樣濃厚曲藝環境影響下,王志濤愛上了京劇,也接觸到了相聲。他最愛的是拉弦子唱京劇。多年後王志濤在接受採訪時說:“在我唱戲的時候,業內人士就說,瀋陽有個說相聲的唱戲啦!在我說相聲出了名,人們又說,瀋陽又有一個唱戲的說相聲啦!其實反來複去,就我一個人兒。從‘緣’字上講,我是與戲曲有‘緣’無‘份’,和相聲卻是無‘緣’有‘份’。”
1951年,14歲的王志濤參加了皇姑區文化館業餘文工團,啥都學習,琴、鼓、戲、快板、相聲都有涉獵,並且都慢慢上手。兩年後區工會業餘藝術團看中了這個樣樣在行的年輕人,還給他安排到了聯生韌鐵廠上班。當時瀋陽是重工業基地,工資相當高,王志濤的工資每個月大概60元。有了錢,王志濤最愛乾的事兒就是從所在的皇姑區乘坐公交車到北市場,聽戲聽相聲,沉浸在曲藝的海洋裡,自得其樂,生活過得相當殷實。
1956年,瀋陽市總工會舉辦了一個相聲培訓班,王志濤被鐵廠派去學習。也正是這一次培訓,差不多決定了王志濤未來的相聲之路。因為他在這裡認識了後來的師兄周印金,正是周印金的慧眼識人才,他才能出人頭地,並調入瀋陽市曲藝團。隨後,他又調到了瀋陽水泵廠,因為水泵廠業餘京劇團急缺一位“打鼓佬”。水泵廠演出的京劇《唐僧化虎》參加了瀋陽市業餘文藝匯演,樂隊破天荒地捧回了一等伴奏獎。王志濤就這樣從相聲到京劇晃盪了一回,成為相聲圈裡會唱京劇的,唱京劇中會說相聲的。
1962年,王志濤因為票了一段《學評戲》,被周印金髮現,於是從瀋陽水泵廠調入瀋陽市曲藝團,由一個安全檢查員變成一個曲藝專業工作者,專業說相聲。可能是因為有京劇功底,他唱功好,一下子就火了。即便是火了,他還是有點不大放心,因為在相聲圈裡混久裡,自然知道相聲圈分門別派,要有師承。如果沒有師承,就一直是個海清,不能真正融到這個圈子裡去。相聲有它自身的規則和發展規律。於是,他就一直在尋思,尋摸著找一個有來頭的師父來。
瀋陽市曲藝團裡有相聲前輩,譬如“馮家門”四大荃之一的楊海荃。於是,王志濤和馮景順等一起拜在楊海荃門下。那個年代不提倡擺知,幾個人只是買了簡單的酒菜,幾個師兄弟和師父湊合著吃了一頓。
對於師父的教誨,王志濤最難忘的是每次上臺,老師必備兩樣東西,一是一個沒皮的筆記本,裡邊夾著飯票、煙票等等,二是一杆筆尖是黑色的圓珠筆,一邊聽一邊記,下來就告訴你哪兒不對,要是不改下回還記。
進團幾年,王志濤一直擔綱“底活”(大軸)。
文革開始後,王志濤被打成了“反革命”,押送“五七”幹校勞動3年。陰差陽錯中,他進入樣板戲學習班,從1969年至1976年,7年之間王志濤主演了《海港》、《平原作戰》、《蘆花蕩》、《蝶戀花》、《楓林坳》、《鐵骨紅心》等十幾出大型京劇,都受到了好評,而且不斷獲獎。
文革結束後,1977年,王志濤再次回到瀋陽市曲藝團。有了先前的積累,他和師兄楊志華合說的《特殊生活》一下子就火了。這個火讓他始料未及,原本要唱京劇的,這才安下心來說相聲。《特殊生活》曾獲全國優秀曲藝創作、表演二等獎。王志濤與楊振華合編合說的這段相聲,發揮了王志濤的唱功特長。
《特殊生活》有多火?中央電臺、省電臺、市電臺都滾動式播放;1978年春節中央電臺播放;中國唱片總公司錄製成唱片在全國發行;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相聲專輯把《特殊生活》作為主要段子列前收錄。甚至,臺灣省最高電臺也在1978奶奶春節連續兩天播放這個段子。
《特殊生活》還作為建國30週年獻禮節目,參加文化部的調演並獲二等獎;王志濤被遼寧省政府授予創作表演一等獎,省委書記任仲夷親自頒獎。一段相聲起到這麼大的社會作用,不是絕後,也屬空前啦!
王志濤和楊振華
1979年,王志濤作為遼寧代表參加了全國第四次文代會,並受到了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
1997年,王志濤和陳連仲搭檔,憑藉《百聽不厭》這個段子參加第二屆全國獲“金獅杯”相聲比賽,獲得創作、表演、節目三項大獎及比賽的最高榮譽--“京潮杯”獎。2000年,《百聽不厭》又榮獲文化部文華獎,這可是相聲界的最高榮譽。
2009年,王志濤因病逝世,享年7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