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俗世,亦幻亦真——讀馮驥才新作兩篇(評論)
文/張莉
《跛腳貓》和《我是傑森》是馮驥才的兩篇新小說,情節跌宕,讓人深思。前者是個荒誕故事,“我”彷彿“無形”一樣,看到了一個著名女主持人的隱秘生活,看到她與人周旋,看到她的半裸體,看到她的情事,也看到她和黑貓從高處墜落。這是有奇幻感的故事,一個人擺脫了身體的負累,如影隨形般地跟隨一個女人,看到她光鮮背後真實的生存。當然,小說也有反轉。讀到小說最後,你會發現一切不過是倏忽一夢。當“我”從夢中醒來,頓時陷入混沌中:“那麼此前我的經歷只是一種幻覺,一種夢遊,一種因用腦過度而走火入魔,還是真的死了一陣子又神奇地還陽了?如是這般,藍影一定已經死了。因為她縱入一片可怕又漆黑的樓下那一幕,我歷歷在目。”(馮驥才《跛腳貓》)而更詭異的是,“傍晚,我出門想買點吃的。剛下樓,在小區的走道上,我忽見迎面一個人匆匆走來,竟然是美麗的藍影!她沒有死,還是一個曾經和我一樣死後的遊魂?我腦袋裡有點混亂。她分明活著,她身上香味四溢。她和我擦身而過時瞥了我一眼。只看一眼,沒搭理我……那麼,昨天種種的事就純屬一種虛幻。”(馮驥才《跛腳貓》)
那彷彿是平行時空發生的兩種生活,一種詭異感出現在這部小說裡,夢中的事如此真切,但卻是虛幻的;現實中如此虛幻但其實它是如此真實。甚至,夢中的真實情節還出現了在現實中,“可是,更不可思議的事是當天晚上我在家看電視,電視里正好有她的節目。她依然穿著那條光鮮而修長的藍裙子,一張美如天仙的面孔,好似發光一樣明亮的聲音。忽然我‘呀’的一聲叫起來,把手裡的一杯咖啡扔了。因為我發現她耳朵下閃閃爍爍,五光十色,垂著那對滑頭贈送給她的奧地利水晶耳墜兒,誰能向我解釋這是怎麼回事?”(馮驥才《跛腳貓》)
讀這部作品會深深感慨,何為“如入夢境”,何為“如入幻境”。又或者說,馮驥才將一種平行時空感深深植入了《跛腳貓》裡,由此,一個並不新鮮的故事核產生了奇異感和陌生感——即使敘述人不斷地拆解小說的真實,讀者也願意相信這裡所發生的一切。
如果說《跛腳貓》寫了一種夢境中的現實,那麼《我是傑森》則寫出了現實中的夢境感。小說依然是“我”的歷險記,這一次的歷險是在現實中,在法國,“我”遭遇了不幸的車禍,沒有護照,也患上了失憶症,而更為致命的是,被搶救時醫生為“我”整了容,長了張外國人的臉,變成了法國人“傑森”。於是,故事向著意表之外的方向發展。因為失憶,“我”無法確認自己是誰;因為長了外國人的臉,我無法自證自己是中國人,事實上,我也並不確認自己是中國人,而只是來到天津以後,會有莫名的親切感。在天津,隨著遊覽地點的深入,“我”內心的親切感在一點點升起,甚至別人也發現,“我說的中國話居然還有一點天津本地口音。這就使我更加確信天津與我的關係非同尋常。”(馮驥才《我是傑森》)
但是,即使確信自己與天津有不尋常的關係,“我”也無法說出真相,真相不可說,因為無法證實。“我無法對他實話實說。我的故事太離奇,甚至有點荒誕,一個模樣確鑿無疑的外國人怎麼可能是中國人?”(馮驥才《我是傑森》)而更有意味的是,當朋友推薦我給小說中的“小偉”——自己看起來很親切的小男孩兒做英語家教時,“誰料小偉說了這麼一句話:‘我媽媽說,她不喜歡法國來的老師教我英文。’”(馮驥才《我是傑森》)
這是小說裡埋藏的伏筆,它當然還有著另一個故事,關於“我”失去記憶的那部分。它需要讀者靠想象力和生活經驗去拼湊出那些隱秘的部分,“羅金頂和趙大路完全不明白這句話是怎麼回事,我似乎恍恍惚惚感到其中的一絲什麼深意。”“雖然,小偉的媽媽根本不知我是誰。我也完全沒有‘妻子’的記憶。不知為什麼,卻感到這其中有一個老天爺才知道的秘密。生活本身真的這麼殘酷嗎?”(馮驥才《我是傑森》)
那麼,問題是,尋回記憶,還是不打擾記憶,讓記憶回到記憶的原初?又或者說,不尋找真實,不打擾另一個真實?敘述人最終認識到,“如果我繼續在這神秘未知的世界裡追根求源,恐怕就要陷入一種真正的現實的痛楚和無奈中。我絕對改變不了現實。更深的痛楚還要找上自己。看來無論任何人到頭來還是隻能順從命運了。”小說的結尾是,“我”放棄了對失憶的找回而順從了命運的安排。與《跛腳貓》相映成趣,《我是傑森》中的現實反而給人夢幻感。小說故事寫出了一種現實,但是,這種現實殘酷、古怪又真切,你甚至覺得它只應該發生在夢裡才合適。
讀這兩部小說,會不斷想到“亦真亦幻”這個詞。作為寫出一系列優秀作品的小說家,馮驥才總能從市井生活中找到那些意味繁複而妙趣橫生的故事。他的《俗世奇人》之所以能暢銷不衰,最深層的原因在於他對世間永珍的理解與藝術處理方式。兩部新作中,固然有著馮驥才之所以成為馮驥才的藝術特質,但也有新因素匯入。比如夢境及“靈魂”的引入,比如“失憶”與“異容”的引入。在真切的現實裡引入夢幻、奇幻、奇遇的處理,不只是戲劇情節的加入,更重要的是一種新的關於現實書寫的方式。馮驥才透過一種變形的現實方式而貼近了現實,又或者說,他透過引入夢幻的方式使自己的作品更具現實感和深切的人文關懷。讀這兩部作品,我們自然會想到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是夢境、什麼是現實;但更重要的是,你會深切思考,什麼是人的生活,什麼是人的生存。
【作者簡介】
張莉,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出版專著《浮出歷史地表之前:中國現代女性寫作的發生》、《姐妹映象:21世紀以來的女性文學與女性文化》、《持微火者:當代文學的二十五張面孔》、《眾聲獨語:七零後一代人的文學圖譜》及評論集《魅力所在》、《野生的力量》、隨筆集《來自陌生人的美意》等。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當代作家評論》等學術刊物發表理論與評論文章50餘篇,多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影印資料》轉載。主持省部級社科專案三項,國家社科及教育部重大課題子專案承擔人。獲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2014年),第十四屆當代文學研究會當代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14年)、第三屆全國婦聯、中國婦女研究會婦女/性別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2015年)、第四屆女性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15年)、華文最佳散文獎(2015年),圖書勢力榜十大好書獎(2016年)等;獲《當代作家評論》(2017年)及《南方文壇》(2009、2012、2013年)年度優秀論文獎。任中國作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評委,第九屆、第十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