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7年,在中國銀行的一次內部審計中,工作人員發現了周總理名下有一筆1.2萬英鎊存款。算上利息摺合成人民幣,這筆錢在當時數額高達467000元!即便是在現在,40多萬也是一筆鉅款,可想而知工作人員的震驚程度。
但是,周總理當年去世後,他和夫人的所有存款才有5000多元,最後也是作為黨費,全部交給了國家。為何會在21年後多出40多萬元呢?這筆錢究竟是周總理的個人資金,還是另有來頭呢?這就要從周總理及其夫人鄧穎超的收入說起了。
周總理與夫人的收入及支出
周總理的收入僅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工資,另一部分是工資結餘存入銀行產生的利息。
八屆二中全會上,毛主席對等級工資提出批評後,黨政高階幹部實行全面降薪。周總理等人的工資為454元。後來,在國內三年困難時期,毛主席、周總理等人再次主動降薪,工資調整為404.8元,一直到他們去世都沒有變過。
周恩來總理和夫人鄧穎超
而鄧穎超的工資原本是五級,但考慮到為國家減輕負擔,周總理主動提議鄧穎超降到六級。他說:“小超,你近來身體不大好,上班也不正常,我看,拿六級工資就夠了。”
作為周總理的愛人,鄧穎超當然理解丈夫的想法,便欣然同意。她也是個明事理,顧全大局的人,像周總理一樣,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可謂“夫唱婦隨”。因此,鄧穎超的工資調整為342.7元,一直沒變過。
從工作人員整理出來的,周總理與鄧穎超收入支出賬目來看,他們的支出主要包括黨費、房租水電、伙食費、報紙費、生活用品費以及補助親人和身邊工作人員、捐款費用。其中,補助親友以及工作人員的費用,在有記載的那些年,就佔了他們總收入的三分之一!
對於自己老家的親戚,周總理一向堅守原則,從不讓他們佔國家一點便宜。為此,他專門制定了十條家規:
晚輩不準丟下工作專程來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順路時來看看;來者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有工作的自己買飯票,沒工作的總理代付伙食費;看戲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不得用招待券;不許請客送禮;不許動用公家的汽車;凡個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別人來辦;在任何場合下,都不要說出與總理的關係,不要炫耀自己;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
當然,對於有困難的親人,他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不會對誰偏私。周恩壽是周總理的三弟,從天津過來被分配到鋼鐵工業局時,周總理特地吩咐相關領導,給他的職位要低,工資要少。
他堅決抵制“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做法,寧願用自己的工資補貼弟弟,也不佔國家便宜,提前將所有徇私的萌芽扼殺在搖籃裡。
因為工資低,周恩壽的工資時常不夠用,周總理就拿自己三分之一的工資補貼弟弟。後來,周恩壽有嚴重的胃潰瘍,需要經常請假。周總理就提議他提前退休,因為周恩壽不能上全天班,但卻拿全天的工資。這樣做,不但會影響風氣,對國家發展也不太好。
周恩壽住院後,隨著花銷越來越大,周總理對他的補貼數額,漲到了自己工資的二分之一!這些,周恩壽一家都不知道。他們以為,周總理是中央領導,工資很高。
後來,周恩壽的家人得知實情後,在採訪中表示:這讓他們覺得很愧疚,周總理自己本來就沒剩多少錢,還被他們用掉那麼多。早知道的話,是不會要他的錢的。
周恩來侄女周秉德
由於周總理對所有的親戚都堅守原則,所以他形成了廉潔清正的家風。正如鄧穎超所說:“你們有困難,我們可以用工資幫助你們,但絕不會用國家賦予的職權來謀私,你們也不要有任何享受特權的想法。”
對於身邊的工作人員,周總理同樣盡心相幫。
1955年4月,國民黨特工,針對周總理策劃的克什米爾公主號謀殺事件,讓追隨周總理多年的司機,鍾步雲不幸遇難。而周總理當時因為剛做完手術,臨時改變行程,倖免於難。
事發後,周總理對他的家人一直非常照顧。他的女兒結婚時,周總理給其送去300塊錢祝賀,這筆錢快趕上鄧穎超一個月的工資了。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另外,周總理和鄧穎超多年來一直有個規矩,除去幫助別人等費用,他們的工資結餘都會存到銀行,每存滿5000元,他們就會將這些錢作為黨費上交,為國家的發展費盡心力。也正因為如此,周總理被中國人視為“人民的好總理”,大家無條件信任他。
鑑於以上種種,他們辛苦工作幾十年,可以說是零存款。那麼,這筆鉅額英鎊存款,到底是哪裡來的呢?匯款人到底是何身份?
鉅額存款背後的故事
由於款項數額巨大,中國銀行上報後,相關領導下令立即展開調查。調查中,他們發現這筆錢是1967年存入的。
經過反覆查證,調查人員終於確定,這筆錢,來自中國銀行總部國際部,前副總經理劉本昆,與他的英國夫人劉道蕊之手。那麼,他們究竟出於何種原因,要捐出這麼一大筆錢?這些錢又是如何存到周總理名下的呢?
想要弄清楚整個事件,還要追溯到幾十年前。劉道蕊原名多利·史密斯,是一名英國人。1940年,二戰進行的如火如荼,英國倫敦遭到德軍的頻繁轟炸。22歲的多利在轟炸中失去了自己的工作。為了生活下去,她來到中國銀行倫敦分行工作。
期間,她擔任櫃檯出納。同時,中國海員的工資也由她負責發放。由於工作細心、認真負責,為人非常熱情,多利在同事中很受歡迎。
退休後的劉道蕊夫婦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在看到中國海員將自己辛苦掙到的工資,在國民黨管理的俱樂部裡揮霍一空後,多利為他們感到可惜。便極力勸說他們,將工資寄給國內的親人。她深知,普通百姓在戰火中求生有多麼艱難。
在她的努力下,很多中國海員不再揮霍。同時,多利還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盡最大的努力,為他們減免匯款所需手續費。因此,中國海員都很感激她。
隨著抗日戰爭進行到最後階段,為了幫助在戰爭中受到傷害的百姓,國民政府與紅十字會,都在倫敦分行設立募捐處。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卻有人利用職權盜取捐款。多利的熱心、正義與善良,很快為自己惹來了大麻煩,但也讓她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1944年,多利發現管理國民政府募捐箱的官員,經常會從中盜取捐款。一想到那些因為戰爭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甚至身負重傷的百姓,急需這筆錢,多利就無法坐視不管。
為阻止相關人員中飽私囊,她將國民政府的募捐箱偷偷藏到了櫃檯下面。募捐官發現多利“多管閒事”後,向銀行方面施壓,並以多利私藏政府募捐箱為由,要求將多利開除。
雖然銀行方面很清楚多利的為人,但他們對於這個誣陷卻又無可奈何。眼看多利就要失去工作,生活可能陷入困境,同在這所銀行的中國人劉本昆,及時站了出來。
劉本昆畢業於清華大學,原本在上海分行任職,後來被總部派到倫敦分行。他被多利的正義與善良所感動,決定全力幫助她。在劉本昆的努力下,多利最終順利留在銀行。
後來經過越來越多的接觸,兩人越發被對方吸引,最終墜入愛河。1949年,他們在朋友以及同事們的祝福聲中,走入婚姻的殿堂。 多利還給自己起了箇中國名——劉道蕊
也是在這一年,新中國成立了!劉本昆聽到這個訊息後,心情激動無比。但他們此時也面臨一項重大任務,那就是保護中國銀行在倫敦的資產。
劉道蕊與銀行同事合影
新中國剛成立之際,國際上有很多不同的聲音。為穩定金融市場,保護國家資產。周總理主持中國銀行成立總管理處,同時通知各分行凍結資產。但接到命令的倫敦分行經理,並不打算執行命令,而是盤算著將國家資產轉移到臺灣。
危急關頭,劉本昆等人決定起義,他們給中國政府寫信,表明自己的立場與態度。但此時,銀行員工都已經被遣散的差不多了,只留下10餘人。劉本昆他們那一邊只有5人。但他們依舊義無反顧與銀行經理一方抗爭。最終,他們成功保護了國家在倫敦的資產,劉本昆本人也被任命為襄理。
此後幾年,劉本昆與多利繼續留在英國工作。雖然英國的生活很好,他們的薪資報酬相對比較豐厚,在英國相繼買了房子、汽車。與國內其他人相比,他們已經過得很好了。但劉本昆卻一直想要回國工作。因此,這些年他們都在有意識地存錢。
年輕時的劉道蕊夫婦
與此同時,倫敦分行被新政府接管後,多利明顯感受到了,與以往在國民黨管理下的不同。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所以,在這裡不管遇到什麼問題,大家都可以找組織解決。多利打心底裡敬佩共產黨,她說:“對比兩者後,我感受到了共產黨的偉大!”
另外,得知丈夫想要回國後,多利毅然決定放棄在英國的優越生活,同時放棄英國國籍。當時幫她辦理相關手續的英國移民官非常震驚。畢竟,當時的中國一窮二白,他不明白,多利到底圖什麼。經過多番努力,多利終於在1957年,成功拿掉英國國籍,加入中國國籍,成為一名中國公民。
與此同時,劉本昆依舊在努力爭取回國工作。經過多次堅持不懈的申請,銀行終於在1967年,同意將劉本崑調回國內。
神秘的匿名信
得到批准後,已經等了多年的劉本昆,這一次一刻也等不及了,恨不得馬上踏入國門。於是,劉本昆與多利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變賣家產。為了儘快回國,很多東西他們都是半賣半送,就連住了沒多少年的高階公寓,最終也是以1.2萬英鎊的價格便宜處理。
很快,劉本昆與多利便如願帶著8歲的兒子回到國內。之後,劉本昆在中國銀行總部國際部任職,而多利在進口部歐美組,負責單據製作工作。
當時,全國抓革命、促生產,國內百廢待興。也是這一年,繼原子彈成功爆炸後,我們的第一顆氫彈於6月17日升空爆炸成功。國外勢力虎視眈眈,派出間諜查探中國原子彈情報。再加上國內處於特殊時期,周總理忙到焦頭爛額。
這個時候,劉本昆夫婦覺得自己該做點什麼了。於是,在他們回國的第三個月,給周總理寫了一封沒有署名的信,信件基本內容如下:
敬愛的周總理,我透過銀行給您匯了1.2萬英鎊,這1.2萬英鎊是我們多年來,省吃儉用存下來的,希望將這些錢用於祖國的建設。由於我們不知道將它交給誰最安全,所以只能匯給您,您是我們最信賴的人。
同時,隨著信件一起寄來的,還有一張1.2萬英鎊的匯票。看著這封信,以及這張鉅額匯票,周總理內心瞬間湧起一股熱流。
在國家積貧積弱的時候,國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想為祖國建設貢獻一份力量。有這樣愛國的百姓,何愁國家發展不起來。中國人民的愛國心,以及團結的力量是不容小覷的!正如上甘嶺戰役後,美軍終於認清:為了贏得勝利,為了祖國安寧、強大,中國人不會退縮,願意付出重大犧牲,哪怕是生命,金錢又算得了什麼呢?
但是,周總理並沒有收下這張匯票。1.2萬英鎊按照當時的匯率,多達8萬多人民幣。而在上世紀70年代末,萬元戶就已經是非常厲害的存在了,可想而知這筆捐款數額之大。
另一方面,周總理是一個非常有原則的人。他認為,這是個人存款,國家不可以收。自共產黨成立以來,我們的原則一直都是,不拿百姓一針一線,那麼艱難的戰爭時期都扛過來了,更何況我們已經建國,條件有所好轉了呢。所以,他當即命人調查捐款人,打算將款項退回。
參加會議的周恩來總理
但由於受到一些事情的影響,調查行動沒能進行下去,而劉本昆夫婦還以為那筆錢已經用於祖國建設了。1986年,多利順利加入共產黨,了結了多年前的願望。但事實卻是,為安全起見,當時的調查人員將這筆款項,以周總理的名義,存入了銀行。
沒想到,那段特殊時期過後,這筆款項也隨之被人遺忘。一直到周總理去世21年後,都沒能找到捐款人。直到1997年,調查人員才查出真相。
經上報,相關領導命令繼續執行當年周總理的指令,把錢退給劉本昆與多利。但當工作人員找到他們時,他們卻拒不接受。在他們看來,錢已經捐出去了,就不會再收回。
值得注意的是,劉本昆回國後,雖然後來被任命為中國銀行總行國際部副總經理,但他們卻依舊保持儉樸作風。退休後,劉本昆身患疾病,需要長期住院治療,他們的生活並不寬裕。只要他們接受這40多萬元,生活質量就能得到極大提升。但多利卻決定,將這些錢以劉本昆的名義成立一個基金會,用以表彰銀行的優秀員工。
次年,劉本昆病逝,兒子在香港發展,多利選擇獨自一人留在北京生活。此時,她已經80歲了。她真正將中國當成了自己的家,自從來到這兒,就沒再回去過。
她常常說:“我愛中國,我愛共產黨!”還調皮地說道:“我是中國人,是中國老太太!只是長了一張外國臉而已,我的心是中國心。”
2003年,多利住進老年公寓。起初,她一直不開心,常常一個人坐在角落裡皺眉沉思。遠在外地的兒子非常擔心她,幾乎每個星期都要飛回來看望。後來,多利逐漸適應了老年公寓的生活,每天早上起來為自己的花花草草澆水後,就開始看《CHINADAILY》,還和其他人一起唱歌。
當然,國人也從未忘記他們一家對國家的貢獻。2007年,中國銀行的員工還為多利舉辦了89歲生日會,老人非常開心。她當時還說,想要在北京過自己的99歲生日。可惜的是,她於2013年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