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有:“倬彼雲漢,昭回於天”,說的是銀河。可見春秋戰國時代的人們已經能夠藉助肉眼看到銀河。那時候的人們是相當擅長觀星之事的,而且往往把星象當作是某種情感的象徵,“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天空有好看的星星,還是約見好男子的好時辰。而事實上在夏商之時,人們已經形成了較為詳盡的日食、月食的記載,夏朝人更是藉此而形成了特有的歷法,即為夏曆。
中國古人對星相非常重視,大凡有異相,人們就會覺得會發生什麼事情,甚至還有專門的所謂妖星災星,每當國家的天空出現這樣的星辰,這個國家就會有禍事。中國人有歲星記年法,歲星就是木星,說明中國人對木星的喜歡向來已久。歲星是中國古人的一個天文概念,那時候的人們認為木星圍繞天空旋轉1周需要12年,其旋轉的軌跡會經過一個固定的區域,當木星執行到這樣的觀察點上,人們便以此為紀年。
史書中記載過一次月食,“維三十有五祀,王念日,多口,正月丙子,拜望食無時”,就是說在周文王三十五年的時候,曾經出現過一次月食現象。這即是說至少在周文王時代,周人已經能夠透過肉眼發現月食。周人似乎非常關注這樣的星象,《竹書紀年》載:“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 ”,這裡記載的是周懿王時代的一場日全食,當時正好處於周懿王繼位元年,而在這樣的特殊時期,日全食並非是好預兆,周懿王在位其間,國力衰退,國都多次受到西戎進攻,天子被迫遷徙都城,史書載“懿王之時,王室遂衰,詩人作刺。”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周幽王時代,跟周懿王相比的話,周幽王是個更為昏庸的君主,在其任內同樣出現過日食現象,《詩經》載:“日有食之,亦孔之醜……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這場日食所引發的災難現象尤其嚴重,似乎是引發了山崩地裂,這或許是當時的某場劇烈地震。跟對日月的看法相同,那時候的人們對火星的看法也不夠好,比如有過所謂“熒惑守心”的現象,就是火星執行到國土或都城的上空,這是非常不利於這個國家的。史書有:“熒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這一年裡火星恰好執行至宋國,這一年裡發生了很多事,都非常不利於宋國,比如楚惠王就攻滅了宋國的鄰國陳國。
除此之外,那時候的人們對流星雨也有過觀測與記錄,史書有“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有“春王正月戊申朔,隕石於宋”,都是流星雨降落地球的記載。而 “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更是記載了大名鼎鼎的哈雷彗星。對於彗星,周人似乎有著非常不利的觀點,有的諸侯國君們認為朝著彗星出現的方向,會大力於守方,比如周武王準備攻打殷商的時候,就看到了彗星,史書中說的是“武王伐紂,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周武王身邊的謀臣武將們都認為這非常不利於周人,才可能是轉變策略,不再進攻殷商,而是在孟津會盟諸侯,靜待更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