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問吧
在傳統的審美文化中,女性總是被要求符合“白幼瘦”的標準,“肌肉”常常被視作是具有“男性氣質”的象徵。許多女性一面為了減肥去健身,一面又害怕練成“金剛芭比”。縱觀中國女性的健身之路,她們體育行為中的表達是被壓抑的、消極的、被凝視的和被異化的。而男女不同的運動實踐,也擴大並強化了性別差異和性別的不平等。
“無論我們給身體賦予多少美學、符號、資本的價值與意義,它最終不過是一副屬於我們的血肉之軀。”本期澎湃問吧對話華南師範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教授熊歡,一起聊聊女性運動健身中的社會學啟示。
@山有木兮卿無意:如何理解女性健身期間控制飲食和滿足食慾的矛盾?經常勸自己“多吃點,自己開心就好”。
熊歡:關於女性健身期間控制飲食和滿足食慾的矛盾,我一位研究生的一項調查也有類似發現。那些健身者沒有按計劃鍛鍊和控制飲食容易產生罪惡感、愧疚和自責情緒。造成這種心理的原因之一,可以從消費主義的角度分析。消費文化崇尚維護身體,強調年輕、苗條、健康,衰老、肥胖的身體則成了原罪,受到人們鄙視。因此,為了保持身材而投入財力、時間和意志力(自律)成為當下所稱讚一種“負責任”的美德。這是造成我們“多吃有罪”心理的部分社會文化因素。
至於個人如何擺脫這種負罪感,按照身體社會學的現有研究的思路。第一種是遵循福柯的“自我技術”,只要我足夠自律,內疚就傷害不了我;第二種,身體現象學與存在主義思路,只要我吃得開心就行,內疚就追不上我;第三種,結合了布迪厄等人的結構化思路,也就是承認社會結構的限制,但不否認個人的能動性。那大部分時間按照健康吃法,偶爾來頓大餐也無妨,那內疚只能偶爾追上我。希望以上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神的魚兒:有身材焦慮怎麼辦?但是為什麼一邊焦慮一邊又懶得動?
熊歡:我們常把健身運動看作一個理性行為,看中它功利性的效果,然後按照科學的指導來鍛鍊,但這樣會痛苦。原因在哪裡,是因為忽視了自己身體的需要。我覺得體育運動應該和吃飯一樣,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附加一些多樣性的,有時候不吃,吃多吃少一些都無所謂,但是大原則是堅持的。我相信習慣比決心重要,堅持一點點做,身體健康了,心態好了,焦慮就減少了。
@澎湃網友2IRz6n:請問應該怎樣去平衡“想達到自己理想中的體型”以及“接納自己”這兩種心理?
熊歡:其實,我也想知道答案,因為我也常常想小腹更平坦一些,也想腿更瘦一些。從你的矛盾心態來看,我認為你也知道所謂“理想體型”可能是遙不可及之物,像被製造出來的海市蜃樓一樣觸控不到。很高興你發現了兩者的矛盾,這是接納自己的第一步。
從身體建構觀看,所謂“理想的身體”是被消費文化、媒介話語所建構出來的,目的就是讓人感到容貌焦慮、身材焦慮,然後迫不及待地加入健身、美容甚至整形的消費行列。因此,可以說“達到理想的體型”是一場全球性的消費主義陷阱,而且造成了許多厭食症、暴食症和抑鬱症的問題。
女性選擇健身運動的動機有很多。據調查,健身塑形、強身健體、娛樂休閒排在前列,而且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身體狀況、不同健身階段的女性選擇和繼續健身行為背後的目的也不一樣。在我主編的《凡身之造》這本書裡,很多的受訪者在剛開始健身的時候,也備受“理想身材”之困。她們一上來,就問教練一個月能瘦多少斤,但是這完全不尊重個體的差異。雖然說每個人都具有普遍性,但是在實際健身中,每個人的效果都不一樣。
在我們的研究中,這些受訪者的經驗就是透過經年累月的鍛鍊,慢慢探尋到自己身體的獨特性,區分了“理想”的幻象性和“自我”的第一性,最後接納了自己的“不完美”。不可否認,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希望你是建立在自信、自尊和不損害健康的前提下,去追求你所期待的身型。加油!
審美多元化與女性之美
@砂漬:女性美的獨有特徵是什麼?
熊歡:美首先應該是多元的,不論男性還是女性。人也是生理性和社會性的結合體,女性的生理特點和文化特質造就了當下女性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要說一種特徵的話,我認為是一種柔韌的蓬勃之美。
@碧綠色的兔子:到底應該用怎樣的心態去看待肥胖?現在提倡多元審美,但大部分肥胖不就是因為對身體不自控、不自律造成的嗎,所謂的“審美多元化”只是對懶惰和不自律做遮羞布罷了。您對此怎麼看?
熊歡:其實肥胖問題也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正如社會學家米爾斯在《社會學的想象力》所說,個體問題其實是社會結構的問題。出現那麼多肥胖問題,因素很多,比如市場消費,廣告宣傳,生活方式改變,心理健康問題……單純怪罪個人不努力不自律,這也是社會學批判新自由主義的地方,強調個體道德責任,掩蓋公共治理責任。所以可以多看看公共部門、市場、社會對減少肥胖問題做了些什麼。
@紙袋玫瑰:雖然我們潛意識裡明白白幼瘦是一種畸形審美,但我還是期待自己又白又瘦,為何我會主動為這種審美買單?究竟是被什麼裹挾了?
熊歡:人是處於社會關係的,即使我們明白這些審美不好,但還是迫於種種壓力去順應這種審美觀。其原因學界一般的分析是,女性的審美是被性別文化建構起來的,所以要去消解這樣不平等的文化秩序。不過,個體也有改變或者調適的能動性,希望你可以找到平衡。
@澎湃網友y2QBVr:作為一種價值再造的“審美多元性”,它的背後是否存在一種標準?這種標準的內在特徵又是什麼?如果不存在一種標準,那如何平衡多元性和相對主義的張力?
熊歡:我大概明白你的意思:在單一的審美觀背後存在一個標準,比如女性的美普遍是“白幼瘦”的標準。那麼,接受多元的審美價值也要劃定一個標準。這樣的做法,讓我想起了當下的流行語“禁止套娃”。因為一旦劃定標準,這個爭辯就會無窮無盡下去,因為總會有人在標準之內,也總有人在標準之外。
我理解你問題的出發點,沒有基本規則,怎麼去規範尊重價值多元的行為。然而,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根源在哪裡?對於這個問題的回應有諸多說法。我舉我熟悉的領域,如性別身體。從本質主義來看,男性女性身體的生理結構已經決定了不平等,膚色、階層、健康狀況也是如此。因此,我認為要普羅大眾接納人生平等,多樣發展的價值,不是在形式劃定幾個標準,而應該破除這種“先定論”,把人按特徵分為三六九等的做法。最後,你的想法也是非常棒的,我們需要制定法律法規去保障每個人的合法權益,而我僅僅是從本質主義和反本質主義的爭論來跟你探討這個問題。謝謝你的問題,非常具有啟發性。
《凡身之造:中國女性健身敘事》, 熊歡 等 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6月。
責任編輯:黃雅竹
校對: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