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本是團圓日,但很多奮鬥在異鄉的遊子們,因為路途遙遠,工作時間緊張,車票難求等諸多原因無法與家人團聚。在中秋佳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們尋訪了100位在他鄉過節的青年,聊聊他們獨在異鄉的節日故事。
在這些故事裡,有離愁,有奉獻,有感動,也有成長。
有人說“離開家,是為了更好的回家”。在奮鬥的歲月裡,團圓的期盼讓遊子們對傳統節日的意義有了新的認識——
一斤:節日真正的意義在於思考家人與朋友的意義
26歲 媒體商務 離家九年
2021年,這是一斤離開家的第八個年頭了。進京求學,留洋深造,回國打拼……過節回家,對於不同時期的一斤來說,有著不同的意義。“過去在北京上學,每到假期就會回家,在國外的時候,為了和家人同步看春晚守歲,我還會倒時差;現在工作了,像中秋,如果疫情允許,又能搶到回家的車票,我還是希望能回去跟家人團圓一下。”在一斤看來,小時候過節吃美食拿紅包,她更像是一個節日的享受者。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她變成了參與者,和父母家人一起去創造節日的氛圍。“過年我開始幫家裡人打掃屋子了,再也不是那個只會打鬧的小孩子了”,一斤覺得自己長大了。“我覺得節日真正的意義,在於讓你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抽出時間來去想一想,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家人和朋友對你的意義是什麼。”一斤說。
醬醬:十年時間,傳統節日迴歸人們的生活
36歲 民俗講師
過節這件事,於醬醬而言是生活也是工作。作為一名從事傳統文化宣傳普及工作的人來說,節日裡的醬醬總是忙碌的。組織開展節日民俗活動,宣講傳統文化知識,讓更多的人瞭解傳統節日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內容。
“十年前關於傳統節日復興的話題剛剛在網路上被人提起,當時我正好因為工作的關係正在編纂一本關於傳統節日和節氣相關的書籍,確實也沒有想到我會把這份工作堅持做了十年,也沒想到傳統節日這麼快已經重新迴歸現代人的生活,這說明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認同感一直都在。”
“我希望十年後能有更多的人瞭解熱愛傳統文化,每一個人都能在節日裡找到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過節方式,能夠把現代生活裡面的元素作為我們的新民俗,然後衍生出更多更有意義的過節方式來。”
鮫人:節日,為忙碌的生活提供了一個休息的機會
30歲 國學編輯 離家一年半
作為一名網際網路公司的內容策劃,鮫人對於傳統節日的思考更多了一些“網路”思維。在鮫人看來,節日為平日裡忙碌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強行休息的機會,讓大家在一張桌子上吃飯,瞭解彼此的現狀,進行情感上的交流。“我們過這些傳承下來的節日也好,新出現的節日也好,這個節日為什麼產生,我們為什麼要在過這個節日,未來這個節日又會發展成什麼樣子,首先還是想看到這個節日能帶給我們什麼。我們不是一味地去傳承古人留下來的東西,而是將這些歷史給我們的饋贈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把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有意義。”
方林贇:節日的味道,就是家鄉的味道
21歲 音樂人 離家半年
快到中秋,21歲的音樂人方林贇思緒萬千,“其實我不是很想聊中秋,因為我的外公就是在中秋那天去世的,他走後,我家就很少過中秋了。”團圓之日,亦是離別之時,不禁令人感傷。“我們寧波的湯圓很有名;端午節,外婆包粽子讓小孩子們自己挑;我們那裡還有個習俗,立夏的時候要吃茶葉蛋;一年到頭,天南海北各自在外打拼的一家人,會坐在一起吃一頓團圓飯,聊聊近況……” 回憶起在家鄉過節的情景,21歲的音樂人方林贇如數家珍。除了美食,逢年過節大街小巷裡傳出的節日專屬BGM是她幼年的音樂啟蒙,“我是做音樂的,我希望大家聽到我的歌,希望用音樂給更多的人帶來快樂。”
小董: 一家不圓萬家圓 節日裡總有人為我們堅守著
28歲 媒體人 離家十年
“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不過要是有票有時間,放假我還是會回家。”媒體人小董已經在北京7年了,關於過節,小董看得很淡——做媒體的,外出採訪,過節值班很平常的。“比如春節的時候,我們會去採訪執勤的武警和消防員,問大家想不想家,大家都說想,再問大家想不想回家,又都說不想,都要搶著值班,平凡的背後都有人默默地為我們堅守著,正所謂一家不圓萬家圓嘛,還挺感動的。”工作中小董報道著“大感動”,生活裡他也有著和“她”的“小確幸”。端午節,小董的女朋友給他編了一條五彩繩,說是可以驅邪避瘟,祈福平安,“這就叫儀式感吧”小董說。
姜太宇:獨自過節的時光讓回家的渴望變強了
22歲 大學生 離家4年
18歲的北京大男孩,因為上學第一次離開家,離開北京。四年的大學生活,也讓他對家鄉有了更深的感情。“九月開學正趕上中秋節,去食堂吃飯還忘帶飯卡了,一個師姐幫我刷了卡,漂泊異鄉的苦楚頓時湧上心頭,當時我就淚奔了……”每當回憶起初入校園的這段往事,太宇總是很激動,“人總要成長的,任何人的陪伴也都只是一個階段性的,在過節的時候一個人獨處,讓我對節日的期待感變低了,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對於回家的渴望又變強了。”人有時候就是這麼矛盾,“我媽老批評我說‘我不給你打電話你就不找我嗎?’其實有時候這方面確實我做的是不好,但有時候又一想打電話跟家裡說什麼呢?壞的肯定不能說,也就說點好的,報喜不報憂,但有時候也沒那麼多好的跟他們說,就是嘮嘮家常,顯得有一些——矯情。”太宇笑言。
郝雨辰:春節的記憶裡有樂享闔家團圓,也有守護一方平安
27歲 研究生 離家半年
在郝雨辰看來,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比其他節日凝聚的情感更濃烈些。“過年是家人團聚的日子,更多的是一種親情的匯聚。”每逢除夕,郝雨辰的姥爺都會做蒸碗肉。水霧裹著肉香瀰漫在廚房裡,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就是郝雨辰記憶裡春節該有的樣子。隨著家裡的老人相繼去世,熱熱鬧鬧的“大聚會”變成了三口之家的“小團圓”。
2020年春節,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席捲了祖國大地,社群工作人員全員返崗,投入到基層防疫一線,郝雨辰的媽媽也在其中。“那段日子,媽媽要了解居民情況、核查資料、辦理出入證、做好防疫宣傳,工作瑣碎繁雜,假期的節奏一下就變了。”在疫情最緊迫的階段,媽媽對待工作專業負責的態度深深感染了郝雨辰,“雖然沒有過個溫馨喜慶的春節,但看到全社會都在行動,心裡就多了一份踏實。”3月,還沒有開學的郝雨辰也加入了社群志願者的隊伍,用行動守護一方平安。
餅乾:小時候覺得春節什麼都好 長大後的春節就是微信群裡搶紅包
25歲 主持人 離家七年
“各位網友,您現在看到的是來自武漢東湖的的實時月亮畫面……”這是餅乾在“網路中國節·中秋”活動中與網友互動的場景。作為每一名工作剛滿一年的媒體人,餅乾的節日大多是在工作崗位上度過的,中秋全國聯動賞月、小年夜全球共寫新春聯……一場場活動的背後是一個個通宵達旦的寫詞背稿、走臺彩排。“中秋幾乎都不怎麼回去,之前在外地上學,家離得遠,後來工作了,忙,假期也短,去年又遇上疫情,過年也沒回家……”“小時候對於過年的想法特別的單純,就是感覺那天什麼都好,家裡有很豐盛的好吃的,有親戚來家做客還要給我發壓歲錢,現在過年,都是同事們在微信群裡互相發個紅包熱鬧熱鬧,”餅乾說,“我覺得是春節是火鍋味的,鴛鴦鍋,看著就紅火!”
黃潤嘉:希望家人們身體健康,希望以後還能一起過很多節
23歲 留學生 離家4年
23歲的黃潤嘉,年紀不大,卻已是個有著七八年留學經歷的老留學生了。15歲那年,她在家人的支援下獨自踏上了異國求學的旅程。懷著對陌生世界的好奇心,初到異國的黃潤嘉並沒有太多的恐慌,只是在他鄉的第一個中秋,因為沒有賣到月餅而草草收場。到了春節,黃潤嘉第一次因為思鄉而落淚,看著影片裡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羨慕,想回去,小哭一場。身在異鄉,唯有美食與音樂可以排解思鄉的感傷。包餃子、吃火鍋。彈奏尤克里裡,聽一曲周杰倫的《稻香》。因為疫情,黃潤嘉在年初回到了北京。時隔多年,在家的記憶依然清晰。“可能印象最深的就是跟他們一起吃團圓飯的日子。我希望家人們身體健康,希望以後還能一起過很多節。”黃潤嘉說。
【後記】
在我們採訪的100位青年裡,有少年離鄉的學生、有在大城市拼搏的奮鬥者、有心懷夢想的音樂人、有為了愛情遠嫁的姑娘,也有走遍大江南北的揹包客……他們大多懷揣夢想離開家鄉,享受過屬於大城市的機遇與自由,也品味過身處異鄉的孤獨與委屈。而“逢年過節”,正是異鄉年輕人普遍覺得最想家的時刻。
在這些充滿回憶的日子裡,傳統節日不再僅僅是承載民族文化的載體,也成為很多異鄉青年寄託思念的憑藉。親人的面龐、父母的拿手菜、家鄉的習俗、大街小巷放著的曲子,多種元素構成了一個豐潤的傳統節日,屬於傳統,也契合時代。也正是這些充滿儀式感的日子,讓每一個華夏兒女,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家的意義,讓傳統文化真正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