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說到張小龍,這個在產品界赫赫有名的“大神”是很多產品人崇拜的物件。關於他和微信的故事也讓人們津津樂道,其中搖滾和他的關係密不可分,甚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本文梳理了搖滾對微信、張小龍的影響,一起來看看吧。
“面試產品經理,所有技能合格後,要問,你喜歡搖滾嗎?回答否的,就算了。”2011年9月14日,張小龍在飯否寫下了這句話,彼時距離微信誕生已經過去7個多月。
第二年,在一場面向騰訊內部的演講中,張小龍分享了微信背後的產品觀,並再次談及搖滾和產品經理的關係,“不聽搖滾的程式猿不是好產品經理”。這句話後來在網際網路圈廣為流傳,只不過沒人確認過它的真實性。
直到微信十週年,在影片號直播間裡,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連麥張小龍,好奇地對“產品經理如果不聽搖滾樂就不要”這個坊間傳聞進行了提問。嚴格來說,張小龍並未正面回答,更多談及的是搖滾樂對他個人的影響,“搖滾樂的話,我上大學的時候受影響很大。在崔健流行之前,中國的音樂可能甚至連流行音樂都沒有。大學時候冒出來一個崔健,會覺得很受衝擊,就覺得這種音樂的衝擊是最人性化的、最真實的。”
搖滾深刻影響了張小龍,又借張小龍之手在微信打上了自己的印記。這段重要的故事,卻鮮少有較為詳盡的報道,所以才有了寫下這篇文章的念頭,是為拋磚引玉。
01 當張小龍遇上搖滾樂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那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整個中國社會都在發生著劇變。如果用一個詞概括,就是解放。這個解放,是多方面的,有文化解放、思想解放、社會解放、個性的解放、生產力的解放、想象力的解放。相對於多舛的十年而言,這一時期是自由的,一切都從狹義的政治社會中解放出來。
對於這種解放,大部分人是彷徨失落的,就像《肖申克的救贖》裡的老布,當他走出監獄之後,心裡面卻是一片茫然。因為舊的習慣/信仰突然被瓦解,新的習慣/信仰又尚未形成。
但也有人突然間明白了,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只要敢於嚮往,敢於追求,普通人也可以改變命運。
1986年的夏夜,一位叫崔健的年輕人,穿著褲腳高低不一的舊農裝,拿著把破吉站,站在北京工體舞臺上,近乎嘶吼地發出自己的聲音,“為何總要追求?”“為何一無所有?”當時臺下的年輕人都傻了,因為他們從沒有聽過這樣的歌。很快,這種安靜變成了掌聲和口哨,隨後是歡呼聲,越來越大。那是迷惘又火熱的心被自由奔放的搖滾撞擊,年輕的靈魂們終於在這樣竭力的歡呼與吼叫中得到了釋放。
崔健一唱成名。
為什麼《一無所有》在當時引起了那麼大的反響和共鳴?音樂人梁和平曾評價說:
“在崔健之前,我們所聽到的歌曲也好,所有表達的意識也好,更強調是我們占主導地位。從‘我們走在大路上’到‘讓我們蕩起雙槳’,‘我們’這樣的詞是很多的。有沒有‘我’呢?也有,但是這個‘我’也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個人意義上的‘我’,而是維繫在一個跟國家,跟其他大的社會背景有聯絡你的‘我’。”
《一無所有》演出後的第二年,18歲的張小龍考上了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唸的是當時熱門的電信專業,大四後直接留校攻讀碩士學位。
大學時代的張小龍雖然成績不錯,但並不顯山露水。在他的研究生導師向勳賢眼中,張小龍“不愛說話,喜歡搗鼓電腦,喜歡睡懶覺”,甚至張小龍也一直自認是個懶散的人。其實與其用懶散形容他,還不如說他是個崇尚自由的人。“他討厭條條框框地生活,討厭被束縛。”
當時崔健和搖滾樂開始在大學校園流行,“我要給你我的追求/還有我的自由”“為何你總笑個沒夠/為何我總要追求”等近似嘶吼的坦白陳述,一下子唱到了張小龍的心坎裡去。
1994年秋天,張小龍碩士畢業。那時的大學生畢業還是包分配,25歲的張小龍被分配到與電信相關的事業單位。這樣的工作即使放到今天,也是不少人羨慕的鐵飯碗。
可張小龍覺得不舒服,“那個一眼就能看得到頭的人生他不想要,那份與他真正熱愛的事業背道而馳的工作他不喜歡。一想到未來的幾十年都要把生命耗費其中,張小龍感到無比窒息。”
他沒有走進電信那棟大樓,幾乎是望了一眼就轉身離開。
離開去哪裡?
他將目光轉向全國最熱鬧的廣州。
1994年的珠三角(最初包括廣州、深圳、佛山等9座城市),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這一兩年,內資外資迫不及待地大量投入,加上南北輿論界大勢宣傳,來自全國各地、意欲闖出一片新天地的人們紛紛南下,人才南流迎來一次高潮。
那時幾乎所有來廣州打工/創業的人,都住過石牌村。它位於天河區的黃金地段,地理位置極佳,加上租金低廉(都是握手樓),自然成了外來打工人租住的首選。據張小龍回憶,他也住過那個片區,“其實很多大學畢業生都住在那一片區,叫石牌橋。”
就是在這裡,張小龍編出了這款令他一夜成名的的軟體——Foxmail,也為日後騰訊收購Foxmail,以及張小龍開發微信,締造騰訊的移動社交帝國提供了歷史的可能性。
02 給微信加點音樂
知乎上搜索“張小龍”,排名第一的問題就是“騰訊的張小龍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下面眾多回答中,一位ID為“和菜頭”(前騰訊微博總監,現知名網路寫手)的回答最有意思,其中包含很多不為人知的細節(下面僅摘錄部分)。
“除了每週一次的網球,和每天深夜的音樂,張小龍沒有什麼別的嗜好。程式設計師時代的煙癮一直保持了下來,他是廣州深夜裡最大的Kent消費者,沉默到像謎一樣的男人,中國為數不多具有文藝氣質的產品經理。他是那種因為喜歡《藍蓮花》歌詞,就一定要問許巍買下版權,掛在QQ郵箱入口的人。他也是那種喜歡同事小女兒塗鴉,就把一幅塗鴉畫和《藍蓮花》一樣掛在QQ郵箱入口的人。”
在回答最後,和菜頭還附上了“以上內容純屬傳說,不能對其真實性負責”的說明。
眾所周知,都市傳說都是真的。這是一句網路梗,但放在這裡莫名貼切,因為上面摘錄的這段內容,都是有據可考的事實。
張小龍酷愛音樂尤其搖滾,這是大學時期就養成的。他的車載CD裡,凌晨的廣研辦公室內,永遠在放Michael Jackson、崔健與汪峰,甚至在微信幾次大版本更新的啟動頁中,也曾放過他們的代表作。
他最開始決定做微信,是因為看到了Kik Messenger在國外的風行,他認為移動社交賽道大有可為。
兵貴神速。2010年底,他在廣研迅速抽調人手,組成了十人的微信團隊。然後“只用了不到四個月時間,在2011年1月21號於iOS平臺首先發布了它的1.0版本。”7個月後,又憑藉新推出的特色功能“檢視附近的人”,迅速和其他國內競品拉開差距,微信由此走上了獨屬於它自己的移動社交之路。
但人紅是非多。對於那些一夜爆紅的事物,人們總是容易用挑剔的目光去看待,當太多的讚美溢位之時,便開始出現許多的質疑聲音。一些人開始提出微信與Kik Messenger在功能上的相似之處,並且用抄襲來抨擊張小龍。
沒什麼好辯駁的,產品經理就用產品說話。於是,伴隨著所有的質疑聲,張小龍帶領團隊在2個月後推出了微信的3.0版本。當人們將微信版本更新後,啟動頁會放出Michael Jackson的《Scream》,上面還寫著這樣一句話:“你說我是錯的,那你最好證明你是對的。”
2013年2月5日,微信4.5版本釋出,啟動頁面的底圖是個只有0和1的黑暗世界,被一團動態的火焰點亮。頁面中下部有兩個選項,一個是“直接進入微信”,另一個則是“聽一首老歌”,崔健的《一無所有》。
“為什麼要選擇這首歌?”當時極客公園記者採訪張小龍時進行了提問。
不過張小龍沒有回答,而是笑了笑將問題拋回給了記者,“你覺得是為什麼?”
我不清楚這個問題有沒有後續,但時隔8年之後,在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連麥張小龍的影片號直播間裡,張小龍算是間接回答了這個問題,“做產品其實是個很枯燥,很理性的過程,無法把個人情緒和情感帶入。唯一有機會帶入的地方就是啟動頁,你可以有一些情緒的發洩。”
這樣發洩情緒的機會,還發生過3.5次。
一次是微信6.0版本啟動頁放著的《我們》,歌手是張小龍從QQ郵箱時期就很喜歡的許巍;一次是微信7.0版本啟動頁播放的《In My Secret Life》,歌手是被《紐約時報》讚譽為“搖滾樂界的拜倫”的Leonard Cohen;第三次是微信8.0版本的開屏頁,共5頁,每一頁都代表這次更新的一個功能,其中一頁寫的是“我看見一首歌”。
剩下的0.5次,則是張小龍想做但沒做成的。據騰訊月刊報道,張小龍曾經想在微信啟動頁面上放汪峰的《一百萬噸的信念》,由於歌詞有點憤怒(感興趣可以自己去看下),最後在成員的勸阻下只好放棄。
但後來在一場內部演講上,張小龍在開講前先放了《一百萬噸的信念》,和全場幾百號人安靜聽完,才說:他覺得汪峰這首歌和微信一樣,都發現了社會的某股暗湧。
而對於為什麼用汪峰歌曲作為演講的開場,之後的採訪中,張小龍談到:“其實換成汪峰的任何一首歌都可以,這首歌並沒有特別的含義,因為他的歌主要是搖滾風格的,搖滾樂都是反抗的、體現對現實的不滿,要知道這種不滿和反抗是最有生命力。不滿意才表示你很有活力,很有生命力,如果什麼都滿意了、滿足了,那已經變成很平常、平庸的狀態了。”
03 寫在最後
張小龍和音樂,和搖滾樂這樣的交集還有很多。比如:
- 他在飯否寫下了很多關於音樂的細碎想法,“產品往往是做著做著,就主旋律了,因為跟著使用者走,使用者愛聽主旋律的歌。”“一首諷刺產品經理的歌:心太軟。”
- 他在朋友圈分享過一個叫“音樂站”的小程式,藉助這個小程式,你可以看到你微信上所有好友在朋友圈分享的音樂清單。
- 他喜歡五條人,因為他們也在廣州石牌橋生活了很長時間。“他們有首歌還包含了石牌橋。所以,我聽起來特別親切。他們還在那裡賣過打口碟,我一想,我可能還跟他們買過打口碟。”
- ……
所有這些偏文藝或偏人文的元素,最終都借張小龍之手,融入到微信的脈絡之中,成為整個產品的靈魂所在。而這,是任何人,任何產品都抄不走的。
#專欄作家#
遊牧志,微信公眾號:遊牧志,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網際網路媒體人,產品愛好者。關注小程式、企業新媒體、SaaS行業動向。
本文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