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我可能看到了真的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這個高大而孤獨的人坐在椅子上,與華盛頓特區的林肯紀念堂的石像如出一轍」,「只是,這個林肯有著真人大小以及似乎有著血肉之軀」。
這是 1963 年出版的《國家地理》雜誌中,《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的魔法世界》一文的作者羅伯特·德羅斯(Robert De Roos)所描繪他在參觀新的主題園區看到「林肯」而發出的感慨。
這個林肯不僅形象逼真,而且還能惟妙惟肖的做出 15 種不同的表情,是迪士尼發生機械動畫人偶(Audio-Animatronics)獨家技術的一種產物。
▲ 林肯是怎麼做出來的. 圖片來自:國家地理
但放在現在,當我們再次看到林肯時,可能很難感受到 60 年代的那種震撼,甚至「一眼假」。我們的眼睛已經被大熒幕上的 CGI(電腦三維動畫)訓練了很多年。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面對群眾更為挑剔的眼睛,迪士尼派出了幻想工程部(Walt Disney Imagineering)來接招。
▲ 小格魯特 (baby groot)
而 WDI 也把壓箱底研究了幾年的東西搬了出來,不僅造出了一個小格魯特(Groot),也安排了一位蜘蛛俠。
▲ 還未穿上戰衣的蜘蛛俠特技演員. 圖片來自:Gigazine
目前,這位蜘蛛俠將會出現在復仇者聯盟園區《蛛網穿行:蜘蛛俠歷險記》的專案之中。
從「磚塊」到特技演員
《蛛網穿行》的玩法比較傳統,不算刺激,但蜘蛛俠的高空表演才是此專案的一大亮點。在沒有安全繩的保護下,「蜘蛛俠」會被蛛絲拋至 20 米高空,如電影中的彼得·帕克(Peter Parker)一般在空中做出翻滾、下壓、叉腿等動作。
▲ 蛛網穿行專案概念圖. 圖片來自:迪士尼
這位蜘蛛俠每天會飛行數次,倘若由真人特技演員出演,每次跳躍都會冒著極高的生命危險。鑑於此 ,WDI 做出了一位特技機器人來扮演「蜘蛛俠」來完成這項挑戰。
這位機器特技演員只負責在合適的角度鬆開牽引繩,然後在空中翻滾,最後伸展落在緩衝網中。
也就是說,它並不會行走、交談和互動,此時荷蘭弟應該長舒一口氣,併為 WDI 點了個贊。
表演的過程雖然足夠機械,甚至有點枯燥,但依然有著相當多的難點需要 WDI 攻克。
「身體摺疊」的時機,鬆手的時機,空中保持穩定的姿態,以及落地(網)的的控制等等。
在成為迪士尼園區的「蜘蛛俠」之前,WDI 研發的特技機器人共經歷了四代。
最初始的原型是稱之為「磚塊(the brick)」的機器人,它能夠控制重心,並能控制空中的姿態以及自主旋轉。
在此基礎上,WDI 研發出了棒子機器人(Stickman),也就是給磚塊加上了可以摺疊的機構,模擬出一條腿一隻胳膊的形態。
透過程式控制,在繩子上搖擺時,先屈膝加速,當達到一定角度之後,「鬆手」藉助慣性擺向空中,同時伸展身體,並由其中的「磚塊」來做一個完美的轉體,並最後躺平落在網上。
由此,完成一整套模擬「蜘蛛俠」在樓宇之間穿梭的動作。
WDI 再把兩套棒子機器人(Stickman)組合在一起做成類人形態,便成為一套原型機。在此基礎上,進行最佳化、協同等一系列的最佳化,最終成為 Stuntronics 的類人型特技機器人。
從棒子機器人到最終的 Stuntronics,WDI 團隊在連線(Wired)的採訪中省略了許多,並沒有把重點落在團隊所付出的努力上。
而更多的是落在如何更像真人蜘蛛俠,以及確保安全性上。
▲ 一邊在城市遊蕩,一邊玩手機
「製造機器人需要 100% 的精準」開發團隊的託尼(Tony)在表示為了讓 Stuntronics 更像人,「團隊給 Stuntronics 設計並計算模擬了很多套動作,來呈現出一個冒冒失失的彼得·帕克」。
在表演過程中,Stuntronics 在空中可能會做出一套完美的前空翻,或者也會只伸展一隻手臂,做一個橫向翻轉,又或者做一套及其扭曲的翻滾旋轉,總之,怎麼毛手毛腳怎麼來。
大概 40 公斤重的 Stuntronics 從 20 米的高空自由落體的衝擊力可想而知,為此,WDI 團隊持續監測了一年加州迪士尼冒險樂園的氣候、風速,並把它歸入了 Stuntronics 的動作演算法之中。
在戶外的測試之中,這位蜘蛛俠特技演員的落點均處於可控範圍之內。
落點,或者說是著陸區域實則是一張大概 4 米長的減速網,只是一天飛行數次且全年無休的 Stuntronics 保不齊哪天就把減速網給衝破,從而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主要是 Stuntronics 造價比較高)。
Stuntronics 的外殼用的是樹脂材質,並且由 3D 列印機制作,即使減速網破裂,WDI 團隊也表示樹脂外殼能夠保護內部昂貴和精密的主機板、處理器以及相應線路。
目前,Stuntronics 所扮演的蜘蛛俠暫時只計劃在加州迪士尼冒險樂園和巴黎迪士尼影城內出現,其餘地區暫時還未公佈相應計劃。
倘若這位敬業的特技演員扮演的蜘蛛俠火爆全網,保不齊迪士尼會把它請到全球的樂園之內,甚至順理成章的讓 Stuntronics 去扮演更多的超級英雄角色。
迪士尼要的更像是演員
機器人可謂是當下市場和資本的寵兒,前有熟知的網紅波士頓動力的機器人,後有特斯拉 AI 日上的 Tesla Bot,再到國內的小米、小鵬等企業都推出了類似的機器人產品。
▲ 扮演 Tesla Bot 的演員. 圖片來自:Tesla
它們無一例外的都與 AI 有著很大的關聯,或者說它們更像是有著一定「自主」能力的機器人。而到了迪士尼這邊,亮相或者參演的機器人從表面上來看,更像是「被動」。
在採訪之中,Stuntronics 的開發團隊也從未提及過 AI,甚至沒有複雜的處理器。這位特技演員內建了與智慧手機類似的陀螺儀和速度計來感知空間、狀態資訊,關節處則安裝的三顆鐳射雷達進行測距。
所謂的內建演算法可能也僅是預設了幾種動作,暫不具備自己演繹的特性。
在蜘蛛俠特技演員亮相之前,迪士尼也把小格魯特(baby Groot)帶入了現實。
與已經準備從業的 Stuntronics 類似,小格魯特日後也會出現在迪士尼相應的專案之中,功能也比較接近,都可以稱之為「娛樂型」機器人。
不同於其他公司的產品,機器人承擔著許多重任,代表著公司在智慧化、功能性的實力。波士頓動力在幾經易主後,企業的重心迴歸到實用性,SPOT 被更多的派往戰場、特殊環境等,給相關的企業帶來更為高效的勞動力。
特斯拉 Bot 雖然現階段更像是個馬斯克式的「噱頭」,但它從側面展現的還是特斯拉在 AI 上的造詣,以及未來發展的一個大方向。沒有具體的工業形態,類人型的造型能夠更好的融入社會,代替我們做一些枯燥的工作。
而迪士尼的這些機器人是直接承接在迪士尼樂園之下,扮演接人待物、表演,帶來奇觀奇景之用。
扮演蜘蛛俠的 Stuntronics 歷經四代,從最初始的磚塊機器人進展到棒子機器人,最終的目的可能並非僅為了表演蜘蛛俠跳躍。
畢竟早先迪士尼還沒收購漫威,蜘蛛俠的版權也還在索尼手中, Stuntronics 變成機器蜘蛛俠更像是從原有的技術儲備中修改了一番。
▲ 2016 年 5 月迪士尼公佈的互動性機器人原型機。圖片來自:迪士尼
迪士尼的幻想工程部有著很多類似於棒子機器人的原型機,類人型、能夠互動、低智慧化是它們比較相似的地方。
▲ 已於 6 月 4 日啟用的復仇者基地園區. 圖片來自:迪士尼
就如同 1963 年迪士尼引以為傲的發聲機械動畫人偶(Audio-Animatronics)一般,在機器人上的投入和研究,初始的目的都是為了迪士尼樂園服務,目標也很明確,就是把迪士尼電影、動畫之中的世界搬進現實,成為現實世界中的魔法世界。
簡單來說,迪士尼的目標可能會是陽光版的《西部世界(Westworld)》,而其他公司則更想打造出《機器管家(Bicentennial Man)》。
只是從現在來看,似乎迪士尼距離目標更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