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古稱“甓”,我國考古發現的“華夏第一磚”,出現在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磚最初並非用於砌牆,而是用於包鑲牆壁、臺階或鋪地。戰國時期,出現了畫像磚和文字磚,有文字的磚尤為珍貴。秦漢時期的磚和瓦,質量好,外觀精美,有“秦磚漢瓦”的美譽。東漢盛行磚室墓,墓室磚面上的文字大多是吉祥語或標記年月,也有紀事或墓誌的內容。
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大三國志》展中,有兩塊文字磚,分別見證了三國曆史的序幕和大結局。
1 “倉天乃死”
“倉天乃死”磚
“倉天乃死”磚,1976年安徽省亳縣(今亳州市)元寶坑村曹操宗族墓出土,長37.5釐米,厚7釐米,上寬19.2 釐米,下寬15釐米,磚上有作壁匠人刻劃出的26個漢字。
據《水經注》記載,亳州城南有曹騰(曹操的祖父)、曹褒(曹仁的祖父,曹騰的哥哥)、曹嵩(曹操的父親)、曹熾(曹仁的父親)、曹胤(曹熾的弟弟)等人的墓。此外,考古發掘證實,亳州城南還有吳郡太守曹鼎(曹洪的伯父,曹休的祖父)墓、永昌太守曹鸞墓、山陽太守曹勳墓、豫州刺史曹水墓、曹操長女曹憲墓等。
1972—1989年,考古人員在亳州城南、城西南及渦河以北搶救發掘了近二十座東漢墓葬,其中屬於曹氏墓葬的有元寶坑一號墓、董園村一號墓、二號墓、菜市村一號墓、張園村一號墓、馬園村漢墓群、袁牌坊村一號墓、二號墓、三號墓等。這些曹氏墓葬中,出土文字磚的有元寶坑一號墓和董園村一號墓。元寶坑一號墓三十二號文字磚就是“倉天乃死”磚(編號“元:32”),這塊磚上的文字不是漢磚常見的吉祥語,而是造磚人在磚坯未乾之前刻劃的憤怒的吶喊:王復,汝使我(或作“琖”,玉匠)作此大壁,徑冤我,人不知也,但摶汝屬。倉天乃死,當搏(或作“車若”,指車裂你,或作“畝”)……
“倉天乃死”磚拓片
但,意思是隻有、唯有,或徒然、徒勞;摶,揉捏泥巴;汝屬,指你們這些人或物;倉天,即蒼天;乃,若、如果。這段文字大意是“我”(也有解讀為一位玉匠)被一個叫王復的人冤枉,受罰做苦役,被逼著要砌一堵很大的磚室墓牆壁,“我”含冤莫白,無處控訴,唯有徒勞地揉捏著這些泥磚,若是哪一日變天了,“我”就要拼死一搏(如果最後兩字解讀為“車若”,意思是“等我翻身做主人,就要車裂了你”)。
這是一股來自東漢末年民間的沖天怨氣,即便是千餘年後,我們在博物館中讀到文物上的這些字,仍能感受到作壁人的冤屈、不甘和強大的咒怨。
“倉天乃死”,和歷史上黃巾起義的口號“蒼天已死”非常接近,從“乃”到“已”,一字之差,反映了民怨從暗湧到沸騰,最終老百姓揭竿而起的發展路徑,其時間差也就14年。元寶坑一號墓其中一塊磚上標記年月為“建寧三年四月四日”(元:9),即此墓修建時間在170年,黃巾起義發生在東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
2 “歲不得陼”
“歲不得陼”磚拓片
三國的歷史並非從220年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登基稱帝才開始,三國的序幕在黃巾之亂甚至更早已經拉開。《三國志》記述這一時期,“郡縣荒殘 民物凋弊,奸亂萌生”“百姓疲弊,倉庾無積”“四海分崩”“民人相食”等,而《後漢書》也記載漢末“徭役並起,農桑失業,兆民呼嗟於昊天,貧窮轉死於溝壑矣”。底層的慘狀,在文物中展現得更具體。曹操宗族墓出土“歲不得陼”磚(元:30)刻有一首五言詩:“歲不得陼。人謂作壁樂,作壁正獨苦。卻來卻行壁,反是怒皇天。壁長契。”
陼,通堵,指牆垣。《說文》:“堵,垣也。五版為一堵。”古代築土牆是用板築法,五板為一堵。卻來,意思是歸來;卻行,意思是倒退;反是,與此相反的意思;皇天,即蒼天;契,刻劃。人們對這段文字有各種解讀,一種認為是砌牆的工長對墓主的詛咒,大意是在收成不好的年月,墓主還讓人修墓,以為可以死後居住繼而昇天享樂,反而會觸怒上天受到苦刑。還有人認為這是作壁的工長在怨憤、控訴力役的辛苦,砌牆的工作,一年到頭沒有片刻休息任然完不成,都說砌牆算相對輕鬆快樂的事,其實砌牆才真的辛苦,在牆壁前忙來忙去,不禁憤然怒罵蒼天。
東漢桓帝、靈帝時宦官專權,殘害士大夫,製造“黨錮之禍”,宦官“父子、兄弟,布在州郡,競為狼虎,噬食小民”(《資治通鑑》),又“以形勢威奪良家婦女”(《廿二史劄記》)。從曹騰為宦官開始,曹操宗族封侯封公,出了多位刺史郡守,可說飛黃騰達。《後漢書》記載,“河間相曹鼎贓罪千萬”,曹嵩“靈帝時貨賂中官及輸西園錢一億萬,故位至太尉。”看來,曹氏家族也和其他豪強地主一樣,兼併土地,奴役百姓,橫霸一方。董園村一號墓三號文字磚刻有“為曹侯作壁”(董:3),從大量文字磚的內容可知,為曹氏家族修墓的有奴隸、手工業者和遠道而來的流民,還有部分犯錯的屬吏。有砌牆匠人是被買來的奴隸,“買女(汝)作壁”;有從山東平原縣遠道而來的張哥,“吾本身平原(山東平原),自始為張”;還有被綁來的女奴,“吾家夫忘之,今有少西大漯(縲,指大繩),自知久而勿還”(董:30),她已經絕望地放棄回家的念想。
曹操宗族墓出土“會稽曹君喪軀”磚
董園村一號墓多塊文字磚上都提及一位叫王左的官吏,有“咄堯(或作“戈”)王左甚不”(董:8)、“別駕從事王左叩頭死”(董:5)、“唯念王左及朱”(董:7)、“王左死,奴復死,苛”(董:60)等字。“咄”字後面既不是“堯”,也不是“戈”,應該是“叱”字,咄叱,意思是呵斥辱罵。別駕從事,是東漢司隸校尉及州刺史部秘書,秩俸百石。叩頭死,即叩頭死罪。“奴”,可能是王左的妻子。綜合分析這些斷斷續續的隻言片語,大概是別駕從事王左因為過錯,被上司呵斥辱罵,王左被逼死,妻子也淪為勞作的奴隸,王左妻子在勞作時刻下了這些控訴的文字。一個“苛”字,說明了當時力役繁重,使人難以忍受,“王左死,奴復死”,王左妻子覺得自己是活不下去了,這些文字像是她留給世間的遺言。
為曹氏修墓的人中,有人詩意而傷感地思念戀人,“頃不相思”“頃不相見”“掩辛(心)間,五內若傷,何所感起”(元:35)……有人喊冤(董:66“成壁但冤餘”),有人把造磚砌牆比作“作苦心丸”(董:17),有人控訴工作環境差,工作量大,沒日沒夜地幹活,身上還被綁著繩索,主人住著豪宅,他們卻吃不上飯:“嫌道漯(縲)軀”(董:31)“日夙且休幹”(董:25)“子大宅X無可食”(董:33)……“當奈何”(元:34)“又為奈何,吾真愁懷”(元:39),“紀絕事止食”(董:29),“誼相炤(照)我,身將損腐”(董:5,或作“留相焰我,勞將損死”),這些作壁人都快累死了,這些墓室磚上的文字就是他們在暗無天日的地下修墓時的聲聲吶喊。
上面提到的“倉天乃死”“歲不得陼”,則說明有部分底層人民萌生了反抗意識,黃巾起義的思想武器太平道早已在民間廣泛傳播。另外,“有倭人以時盟否”磚(元:74),作為東漢桓帝、靈帝年間中日交流在考古學上的證據,也有人質疑當時日本正值亂世無主,沒有日本使者來結盟的記載,磚上文字應該解讀為“有佞人夥X盟否”,是作壁的奴隸中有才幹的人(佞人)企圖結盟反抗主人。
參考文獻
田昌五《讀曹操宗族墓磚刻辭》(1978年)
李燦《曹操宗族墓群字磚考》(1979年)
殷滌非《對曹操宗族墓磚銘的一點看法》(1980年)
田昌五《讀<對曹操宗族墓磚銘的一點看法>有感》(1981年)
來源:封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