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向籬邊把一杯,黃菊多意已能開。
不憂風雨明朝阻,懶逐時人鬥折來。
在歷史上,沒有哪位詩人死的比高啟更慘烈了。明朝洪武年,高啟被朱元璋處以腰斬之刑,臨刑明時,朱元璋還親臨刑場監斬。據說高啟被一截兩半的時候,還用盡最後的一點力氣蘸著自己的鮮血,趴在地上一連寫了三個“慘”字。他軀體一直被截成了八段,這比被五馬分屍的商鞅(商鞅不是文人)還多了幾塊。也就是稍後的方孝儒被處以腰斬、誅滅十族,可能慘烈程度是差不多罷。朱元璋與兒子朱棣先後用這樣慘絕的刑法來對待兩位大文人,一下子就讓他倆變得血色、猙獰起來。
說高啟死得慘烈,還在於他僅僅是因文章中使用客套話不當而獲罪。當初,蘇州知府魏觀,要在原是吳王張士誠的宮殿舊址上建造府衙,為了取得好彩頭,就邀請名滿天下的大詩人高啟作了一篇《郡治上梁文》。這等喜慶好亊,自然是要美言客套一番,高啟在文中就用了“龍蟠虎踞”一詞,無非是形容一下府治的氣勢不凡,結果就被以歌頌吳王張士誠之嫌獲罪。此時的張士誠被巢滅已有六七年了,天下早已是朱家的了。朱元璋為了強化皇權而大興文字獄,採生折割天下文人,倒是這位乞丐皇帝本能的思維邏輯。
高啟死的時候僅僅三十九歲。他生於元朝,長於元末,當時就名滿天下,但他並沒有入仕為官。明朝建立,他自然歸順,也沒有半點兒要做元朝遺民的意思。做為文人,有點兒清高、有點兒不在意仕途,看上去就有點兒不夠馴服,毛病也就出在這裡。
一百多年後,大政治家、大學者李東陽說:“國初稱高(啟)、楊(基)、張(羽)、徐(賁),高才力聲調過三人遠甚,百餘年來,亦未見卓然有過之者”。這裡提到的四人就是明初的“吳中四傑”。不過這四人最終都死得很慘:楊基是被讒奪官,罰服勞役,1378年死於役所,五十三歲;徐賁因“犒師不周”,1380年被處死,四十六歲;張羽坐亊被流放,1385年在途中投江而死(野史傳說是被人綁了扔進江水中溺死的),五十三歲。後來的人都說“吳中四傑”跟唐初四傑的王、盧、駱、楊命運相類,連死的結果都很相似。嗟乎,四傑之謂豈可輕輿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