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身折斷是情絲,幾見初開欲語時。
不忘百梅祠外路,雨餘清露夜垂垂。
——齊白石《題(荷花)》
他畫殘荷,有的荷葉用墨,有的用赭色。整個荷葉的中心部分是向內凹進的,他只把葉的周圍用大筆一筆畫出來,空著凹進的部分不畫,單憑葉心幾根曲線向外輻射,一片大荷葉的凹進部分就突出地表達出來。
——於非闇
軸 紙本 設色 137.5cm×47cm 無年款
【題款】白石老人。
【鈐印】木人(朱文)
這幅《枯荷》充分體現了齊白石“衰年變法”之後的畫風,荷葉田田、臨風搖曳,花瓣凋零、設色淡雅,工寫結合:花瓣、葉筋均用細筆勾寫,形象細膩、不厭其煩;蓮蓬,荷梗用筆富於金石意味線條寫出;荷葉用闊筆揮寫。點線面穿插,虛實得宜,既照顧到民間“像”的審美標準,又筆墨凝重沉厚,在“似與不似之間”營造出一派清秋氣象,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同時,八月枯荷也是齊白石的故鄉湖南鄉村門前的常見景緻風物,客居京華的齊白石總是在畫裡、詩裡吟詠故鄉的枯荷、遊蝦,回味故鄉的山山水水、晨晨昏昏。齊白石晚年所畫大都是農家庭院裡的園中花,如牽牛花、雞冠花、向日葵,這些花不驕不貴也不雅,但是富於生命力,有土壤得陽光有水分就能生活,落地生根,沒什麼特別的寓意,卻有著無限的生命力。
齊白石初到京華之時學的是八大山人冷逸奇簡的風格,但是這種畫風卻並不為當時的社會所接受,這時候陳師曾勸齊白石自出新意、變通畫法,齊白石才決定開始自己的“衰年變法”,1919年他寫道:“餘作畫數十年,未稱己意,從此決定大變,不欲人知,即餓死京華,公等勿憐”。變法之後齊白石的藝術方至大成,再開新境,形成了一種在“似與不似之間”,融金石品格、文人筆墨與民間趣味於一體的“紅花墨葉”風格。(馬明宸)
END
文字來源丨《北京畫院品讀經典系列•齊白石》
圖片來源丨北京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