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魯迅研究發端於1920年《以胡適為中心的中國文學革命》的發表,此文曾言及魯迅及其《狂人日記》,也是魯迅首次進入韓國學界的視野。在魯迅作品的譯介史上,最早的外文翻譯紀錄就是韓國人創下的,1927年柳基石翻譯的《狂人日記》是世界上最早由外國人翻譯成外文並在國外發表的魯迅作品,而目前《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魯迅作品的韓譯版已多達50餘種。雖然最初的韓國魯迅研究不得不借助日本學界的相關成果,但歷經百餘年的發展,當下的韓國“正在成為研究魯迅最多的國度”。
“魯迅學”在韓國成為顯學由來已久,從20世紀20年代的初步介紹,30年代丁來東《魯迅和他的作品》和李陸史《魯迅追悼文》的發表,到1946年金光洲、李容默《魯迅短篇小說集》的翻譯出版,再到80年代“韓國魯迅”李泳禧對魯迅思想特質的吸收和運用。從韓國漢學家樸宰雨主導的“國際魯迅研究會”的成立,到大批學界新銳的湧現,在呈現韓國“魯迅學”縱向演進軌跡的同時,也展現了韓國魯迅研究界蔚為大觀的豐厚成果。縱覽當下的韓國“魯迅學”研究,可以發現其具有本土性與東亞視野相融合的鮮明特徵,同時韓國學者們一直致力於推進魯迅研究的世界化程序,並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本土性與東亞視野的融合
韓國學界研究和認知魯迅的視角,與中國學界存在差異。這在很大程度上緣於被殖民的歷史語境和文化記憶,他們在反殖民和追求自由的心理支配下,以魯迅思想的本土化為旨歸,凸顯呼應魯迅精神的自覺意識。如洪昔杓的專著《魯迅與近代韓國》,涉及將魯迅介紹至朝鮮半島的中國文學翻譯家梁建植、在京城帝國大學學習和研究中國文學的金臺俊、留學中國並系統批評介紹魯迅文學的丁來東、東亞日報社駐上海特派員申彥俊、與魯迅有過直接會面並將魯迅影響付諸具體創作實踐的李陸史等人。他們在翻譯和接受魯迅作品的過程中,試圖獲得解讀本國曆史的現代視角,帶有強烈的本土性。而洪昔杓透過對魯迅接受史的梳理,強化了魯迅與韓國連帶性的本土化視角,最終將魯迅界定為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和批判意識混合交織的跨視域文化映象。由此,徹底的自我解剖和透徹的批判精神實現了魯迅學的韓國化闡釋,使魯迅精神成為韓國現代性演進中可與西方比肩的重要因素。
在此基礎上,韓國學界也嘗試將魯迅置於“東亞”的廣闊視野中,探尋魯迅思想中超越文化異質性的影響力和穿透力。《魯迅與近代韓國》一文的副標題即為“為了東亞共存的想象”,將“魯迅”“韓國”與“東亞”等關鍵詞相聯結,凸顯韓國學界“魯迅學”研究的東亞視野。徐光德所著《魯迅與東亞的近代》一文同樣將研究視角投向“東亞”,其主旨在於“追隨魯迅的東亞思想旅程”。作者將焦點置於如何在東亞視野中解讀魯迅,如何透過魯迅思想眺望東亞的未來。在全面考察魯迅寫作行為和精神中潛隱的“思想”的同時,他們繼承了韓國學界提出的東亞論問題意識,重新檢驗魯迅在東亞文明中的認識論地位。韓國學者們認為魯迅不僅僅屬於中國,而是東亞各國在結合自身文化語境進行“釋魯”和“研魯”過程中,探尋介入自身所處歷史和現實的方法,最終賦予魯迅“東亞共同話語”的文化意義。
推動魯迅研究世界化
韓國“魯迅學”研究在與中國魯學界遙相呼應的同時,並未止步於東亞視角,而是將魯迅置於更為宏闊的世界視野,致力於從區域視野跨越到全球化視野。“國際魯迅研究會”的成立及其面向世界組織的一系列學術會議,成為推進魯迅研究世界化的重要力量。而其主導者和首任會長便是韓國漢學家樸宰雨,副會長為周令飛、藤井省三、張釗貽(Cheung Chiu-yee)和寇致銘(Jon Eugene von Kowallis),會員遍及中國、韓國、美國、俄羅斯、日本、越南、印度、埃及、德國、奧地利、法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至今已在中國、印度、美國、韓國、德國、奧地利、馬來西亞等國家成功舉辦了九屆國際會議。其中,在美國哈佛大學舉辦的第三屆會議意義重大,標誌著在世界頂級大學中插上了魯迅研究的旗幟,由此“國際魯迅研究會”逐漸得到了世界主流學界的認可。在世界範圍內,團結魯迅研究的力量,傳播魯迅精神,推動魯迅研究在世界每個角落開花結果,成為“國際魯迅研究會”的根本宗旨和努力方向。
近來,在“國際魯迅研究會”的助力下,以樸宰雨為代表的韓國魯迅研究界正在將重心置於不同國家間魯迅研究成果的多向譯介,旨在增進學界的交流,推動“魯迅學”由“東亞視野”走向“世界場域”。事實上,早在2005年,韓國魯迅研究界就與北京魯迅博物館合作推出了《韓國魯迅研究論文集》,其中收錄了從韓國學界精選出的17篇論文翻譯為中文,成為“中國第一本以域外一國學者的論文結集出版的書”。2016年又推出《韓國魯迅研究精選集》,收錄了12篇不同時期的代表性成果,涉及魯迅傳記考述、魯迅思想剖析、魯迅作品研究等。
與此同時,中國魯迅研究成果也實現了韓譯,2017年《中國魯迅研究名家精選集》在韓國出版,其中收錄了孫玉石、錢理群、王富仁、楊義、張夢陽、楊劍龍、張福貴、黃健、孫鬱、高旭東等多位中國當代魯迅研究代表性學者的個人自選集。“精選集”總策劃和主編葛濤將其視為“中國魯迅研究走向世界的新的開端”,強調“韓國不僅是魯迅先生的著作走向世界的起點,而且也是中國魯迅研究著作走向世界的新起點”。《人民日報》也撰文稱這是中國魯迅研究學者的著作首次被大規模地翻譯為外文,可謂意義深遠。韓國學界對中韓魯迅研究成果的互譯,暗合了魯迅先生倡導的“文字之交”的精神,極大地促進了兩國“魯迅學”的對話和交流,有效推進了魯迅研究的世界化程序。這不僅代表了韓國“魯迅學”研究的新動向,而且也是給中國魯迅研究界最大的啟示和鏡鑑。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乃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