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七雄中,為何是魏國率先進行變法?
眾所周知,在經過數百年的廝殺吞併後,原周朝分封的諸侯們,已經所剩無幾了。且隨著國土面積和管轄百姓的增多,倖存下來的這些諸侯們,所擁有的資源已經足以發動長時間的戰爭了。也正由此,戰國時期戰爭的烈度和持續時間之長,已經較春秋時期急劇提升了。
眾諸侯們如若想在如此殘酷的競爭面前倖存下來,就必須儘快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而若想提升實力,就必須進行變法,這是毋庸置疑的。魏文侯時期的李悝變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變法,這次變法給魏國帶來了長達百年的輝煌時刻。
魏氏自三家分晉後,其實並不強大,反而相當弱小。新生的魏氏政權,不論從人口、領地面積還是國家實力上,不僅比不過秦、燕、楚這三個老牌國家,也無法與東方的齊國相提並論,雖然此時的齊國也可以算作新生政權,卿族田氏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齊國國君了。
可田氏與魏氏不同,由於田氏家族在長期的政治鬥爭中,採取韜光養晦的策略暗中積蓄力量,在時期成熟時接連消滅諸多反對勢力。田和時期的田氏家族,已經在齊國一家獨大了,其離真正的齊國國君,只差一個名分而已,最為重要的是,齊國的體量幾乎等同於晉國的。
不僅如此,單就三晉而言,北方的趙氏、東南方的韓氏也比魏氏強大。在三家分晉時,魏氏的領地本身就是晉國中相對偏僻落後的地區,土地的富庶程度上,魏氏比不上韓氏,而在軍力的強悍程度以及領地的面積來,趙氏可謂是力壓魏氏、韓氏的。
而在魏氏領地的四周,北有軍力強悍的趙國,西有悍不畏死的秦國,東方是地大物博的齊國,東南方是經濟發達的韓國,至於南方則是虎視眈眈的楚國。魏氏可謂是四面受敵,稍有不慎就會國破家亡。既然魏氏的情況如此糟糕,可為何是國弱地狹的魏氏率先進行變法了呢?
魏氏的領地雖然貧弱,且是新生政權,可也由此少了變法之初的最大阻礙—貴族的掣肘反對。縱觀歷史長河,很多變法之所以最終會以失敗告終,就是由於貴族在變法過程中極力反對所導致的。魏氏的領地國弱地狹不假,可這也是魏氏最大的優勢。
正是由於魏氏領地的天然缺陷,才讓魏斯感到有很大的壓力,不過魏斯並沒有因此自暴自棄,憂患的生存態勢反而激起了魏斯的勃勃雄心,從而促使他更加積極地採取措施增強國家實力,這才讓魏斯敢為天下先的進行變法,成為了戰國最早實施變法自強的君主。
變法光有雄心壯志不行,必須要有人來進行指導才行。雖然之前也有人在實施過變法,如魯宣公時期的初畝稅改革,可初畝稅改革只能提高魯國的經濟實力,並不能讓魯國強盛,這種程度的改革肯定不是魏斯所需要的,他需要的是全面徹底的革新。
苦於缺乏人才以引領魏氏進行變法的魏斯,在一次向老師子夏請教後,一個寒門士子進入了魏斯的視野,他就是日後領導魏國變法的名相李悝。
其實李悝在魏氏政權早期,由於出身等問題,根本無法進入到魏氏權力中樞中,只能擔任邊境地區的地方官員。也正是由於李悝數年來在邊地地區主政一方,這才讓他積攢下足夠的經驗,從而為日後的變法夯下了堅實的基礎。
魏斯之所以任命李悝主持變法,除了老師子夏的推薦作用外,也與李悝的變革思想,切中了魏氏政權的時弊有關,不過最重要的是魏文侯的禮賢下士和唯才是舉。也正是由此,一大批出身平民、小貴族甚至是狄人出身計程車子們,紛紛投入魏斯麾下。如名相李悝(寒門出身)、翟璜(狄人)、樂羊(曾為門客)、吳起(出身商賈之家)等眾多英傑。
魏氏政權也正是在這些非貴族出身士子的輔佐下,才能一躍成為戰國第一強權,並最終得以讓魏斯被周威烈王敕封為魏侯。至此,魏氏政權才順利地擺脫尷尬的地位,正式成為了名正言順的國家。
魏氏政權由於惡劣的地緣政治環境、魏斯的領導有方、眾多飽學士子的輔佐,才使其成為了戰國時期率先變法的政權。其他六國的君主也未必不明白變法的重要性,可為何不是他們成為戰國時期最早變法的君主呢?
變法的首要前提就是不能有外部勢力的干涉,諸如韓國的申不害變法,就因為在變法未成時遭受魏國的入侵,才最終失敗的。只要外部勢力沒有干預,才能讓圖謀變法的國家,將主要精力放在變法上以及如何化解貴族集團的反撲。
首先來說齊國,當時的齊國雖然在卿族田和的領導下,百姓安居樂業且國家強盛,由於齊國的地大物博,就致使當時的田和認為根本沒有進行變法。再者,相比較變法而言,田和更關心的是,如何才能儘快地正式成為齊國國君,這是困擾田和很久的問題,直到去世前一年,田和才成為了齊國國君。
再來看秦國,自秦共厲公到秦出公之間的兩百年間,秦國始終沒有安定下來,大臣專權層出不窮,數易君主屢見不鮮,最終致使秦國國運不穩日漸衰弱。當時秦國都自顧不暇了,又談何變法?
而至於楚國,更不用提了。終春秋戰國之世,楚國的貴族勢力一直很強大。即使英明如楚莊王也不得不先偽裝三年,待時機成熟時才一鳴驚人的。楚國貴族的影響力大到難以想象,可以說即便楚國國都淪陷了,楚國的貴族們依然可以擊退強敵,重新崛起。且楚國當時還沒有徹底從吳楚戰爭中緩過勁來,而且當時楚國的主要目光放在了東方的越國身上。
北方的燕國就更值得一提了,遠離中原的燕國,滿朝都沒有幾個飽學之士,放眼望去盡是武將,造成這種情形的主要因素是,自燕國建立之處,這個國家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止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且燕國寒冷徹骨,又有幾個士子願意來這苦難之地呢?而且在燕國國內,貴族的勢力也不可小覷。
作為三家分晉的最大得利者趙氏政權,其領導層認為趙氏政權的勢力已經足夠強大了,根本不需要再進行提升,所以首要的任務是進行擴張,將大量的人口和國土收入囊中才是正道。
韓氏政權地不及趙氏大,領地面積與魏氏相差無幾,僅是富裕些罷了,那麼為何韓氏政權的核心領導層,沒有進行變法圖強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韓氏政權的領地,雖然富裕經濟發達,可卻地處平原且領地狹小,被列國所包圍,地緣政治環境甚至比魏氏還差,這就致使韓氏政權的領地縱深,且沒有像魏氏領地那樣有險塞大河的保護。於是韓氏政權核心領導層,遍觀四周,只能向實力不如自己的鄭國下手了,而且這一打就是就是數十年。
齊國、秦國由於政治原因以及內部不穩才導致沒有變法的,而楚國是因為國內貴族林立以及正在謀劃滅越,至於燕國本身就長期處於陪跑地位,缺乏足夠文化底蘊的燕國,根本無法扛起率先變法的大旗,而趙、韓兩個政權,自建立之初就迫不及待地將主要精力放在對外擴張上,而當兩個政權的領導層發現內部出現了嚴重問題,需要治理時,他們驚訝地發現,以前弱小的魏國已經變得相當強大了,是他們無法超越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