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四年,位於江西的藩王寧王朱辰濠起兵造反,時任南贛的巡撫的王守仁平定了叛亂。王守仁也因平定“寧王之亂”的功績在嘉靖時被封為新建伯。雖然之後的四十餘年間發生了不少波折,導致新建伯爵位曾經出現中斷。
直到隆慶二年十月,王守仁嫡子王正億襲新建伯爵位。斷承四十年的新建伯爵又回到了王守仁子孫手中。
王守仁家訓,圖侵刪
關於“新建伯”爵位坎坷的封爵始末。波折詭譎的王守仁“新建伯”之封!歷經三位帝王五十餘年
爭襲事件的爆發
萬曆五年,第二代新建伯王正億卒,有二子,長子承勳,次子承恩。王正億嫡長子王承勳襲爵,如此傳下來,新建伯爵位已經傳承了三代,不出意外應該是可以做到順利傳承。
天啟五年正月,第三代新建伯王承勳卒於家。在利益面前,就算是聖人的後代也不能免俗,王承勳的逝世,引發了子孫近二十年的爭襲風波。
王承勳有三子,長子王先進,子業昌早卒。次子王先達,有二子業弘、業盛。三子王先道,早卒。
王承勳死後,肯定是由長子王先進襲爵的,王先進呢考慮到以後無嗣的情況,想過繼弟弟先達的兒子業弘到自己名下。
本來這應該是個好事,但是王先達之妻章氏,向來兇悍,與大嫂一直不對付。章氏的小算盤是,大哥先進無子,百年之後,爵位肯定由先達承襲,再傳給兒子,用得著過繼給別人嗎?
時先達妻章氏悍,與伯嫂不相睦,厲聲曰:“何繼為?阿伯無子,襲爵自應我夫耳。繇夫及子,爵安往?”
王先達之妻章氏的態度也徹底惹怒了王先進,他從王守仁之弟,王守文的後代中選擇一人為繼子,是為業洵。
王承勳死後不久,王先進還沒來得及襲爵,就去世了。他的繼子王業洵與叔叔王先達,二人爭相襲爵。其實從朝廷的襲爵制度上來說,旁支繼子是沒法襲爵,朝廷會選擇其它更近的一支襲爵。
王業洵搞不清楚,但是他的哥哥王業浩(也是王守仁之弟王守文後代)清楚。身為朝廷御史的業浩當然知道朝廷襲爵制度,王業洵雖然是王先進名義上的兒子,但是他畢竟不是王守仁一脈的後人,襲爵的只能是王先達。
業浩為業洵謀,謂已非文成後,例不應襲,襲者終是先達耳。
業浩、業洵的計謀
二人密謀把新建伯家族的田產、資財據為己有。(承勳室宇資財,並承襲祭田數百頃,皆為業洵所有)。然後把水攪渾,主動退出爵位之爭。為了防止霸佔的家產,以後被襲爵的王先達索要回來,定製了兩條計謀。第一,汙衊王先達不是王承勳的親生兒子,是從外面抱養來的養子。第二,二人自知無法襲爵,推舉王正億的第二子,王承恩的兒子王先通去爭。併為他出謀劃策當靠山,畢竟王業浩是官場人物,朝廷的御史。
襲爵必索產,遂誹謗先達為乞養,而另推承恩子名先通者嗣。不過謂非其爵而爵,則感出意外,自有產不同耳。由是先達與先通爭襲,數十年不決。
人物關係可能有點亂,筆者畫了一張簡易的關係圖。
人物關係表
於是,王先達父子與王先通開始了曠日持久的襲爵之爭。按王業浩、王業洵兄弟的計謀,汙衊王先達非承勳親生子。就這樣一直相持不下,有司不勝其煩,一直爭到崇禎初年,把王先達都熬死了,都還沒有結果。王先達的兒子王業弘接著跟王先通爭。
明思宗實在是被煩得不行,下旨讓寧波府推官李清(即三垣筆記作者)、紹興府推官鄭瑜、台州府推官張化元三人共同審理這爭襲誣告案。
李清的審訊及最後的結果
誹謗也是要講證據的,是不是。
審理此案的寧波府推官李清提出了他的一系列疑問:為什麼李承勳的三個兒子,長子先進三子先道都是真的,唯獨第二子先達是假的?為什麼沙老太太(先進三人的母親)有兒子有孫子,為什麼要去抱養一個孩子?還是說她能預料到長子長孫都會早卒?
何以前後兩子皆真,而中子獨贗?又何以無後之兩子皆真,而有後之中子獨贗?且何以沙氏既有子兼有孫,乃預知兩子一孫或絕或殤,而中抱一乞養?
王先通無法回答,只能支支吾吾地說:伯父王承勳曾經在萬曆年間,上疏說王先達是抱養的,但是奏疏被留中了,在皇宮大內。
先通無以應,不過曰:“承勳曾具疏,萬曆時指先達為贗,今留中耳。”
這裡就可以看出先通的狡猾之處了,不管有沒有這份奏疏,三位審理的推官都無法去考證事情的真偽。他們只是地方正七品的小官,怎麼可能有權利去京城找到之前王承勳的留中奏疏呢?
案件的結果只能是潦草結案:找到留中疏,則王文通襲爵;找不到則,王業弘襲爵。
案件審訊完畢後,三位推官曾經討論了案件,他們心裡都知道其實王業弘才是應當承襲之人。就算按常理來推斷,王承勳怎麼會莫名其妙上這麼一道奏疏給皇帝:皇上,我的第二子王先達是我抱養的,以後不能讓他襲爵。這不是找打嗎?
但是就算知道王先通說的是假話,他們也沒有能力去舉證。再加上,王先通的靠山,王業浩在崇禎時已經當上了兩廣總督、兵部尚書的職位,他們也惹不起。
訊畢,化原舉首指天謂:“先通之承服,天道乎!”瑜亦嘆曰:“業弘實不贗,但奈予鄉公祖何?”鄭廣東人,時業浩方總督鄭鄉,故云。
數年以後李清調入刑部任職,這起案件還是不明不白,依舊相持不下沒有結果。直到崇禎十四年,已經任刑部給事中的李清,為了案件的公平、公正,又事涉先賢王守仁家族之事。他還真去找王先通所說的王承勳留中疏,翻遍檔案都沒有這封奏疏。李清上疏為王業弘辯白,陳奏王先達是王承勳親子,王業弘才是承襲之人。但是沒有得到回應,而且此時王先通已經襲爵了。
王業弘進京申訴,朝中勳爵、大臣都已經收了王先通的好處,另一方面怕得罪王先通後面的王業浩。全都沉默不語,竟無一人為王業弘說話。
遲一月方上,旋奉旨速核,時簡承勳留中疏不得,然諸公侯皆為賄動,遂首倡去疑存信之說,以先通嗣。
可憐王業弘最後實在氣憤不過,竟然持刀在皇宮門前要死要活(業弘持疏入禁地,舉刀抹頸)。此時大明大廈將傾,明思宗哪有閒心管這等破事,將王業弘投入了大獄,後被釋放。
後記:新建伯承襲後事
崇禎十七年,王先通負責京城城防,闖王李自成攻北京。王先通寡不敵眾,卻毫不退縮,親自下城巷戰,最後被亂李自成擒殺,祭旗。他的兒子王業泰,在南明時承襲新建伯爵位。當時清兵南下,王業泰自發領兵勤王,在途中被清兵所敗,被俘。清廷許官爵招降於他,王業泰破口大罵:“世受過恩,義不改節。得死,報君父於地下足矣!”隨後被殺!
王先通父子,雖人品不佳,道德不好,為爭襲爵位不擇手段。但是在國家層面,卻是忠貞不屈,父子二人俱死於國事,也算得上是滿門忠烈,也不愧於是王陽明的子孫。
王業弘雖未爭得爵位,卻也躲過了這場兵戎之災。就是不知她的母親章氏,知道如今的結局,會作何感想。
王業洵呢,不知道是不是後來良心發現,退出爭爵之後一直致力於宣揚王陽明的“心學”,曾經同黃宗羲等人校正王陽明的《傳習錄》。死於甲申國難之前(即崇禎十七年),具體卒年不詳。
王業浩呢,在崇禎時歷任通政司左通政,兩廣總督,兵部侍郎,兵部尚書。如此重要人物,明史竟然不曾列傳,生平事蹟也少記載。身為兵部尚書,想來應是參與了抗清之事,生平事蹟被有意抹殺了?
總結起來,筆者真不知道誰是贏家,誰是輸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王陽明的子孫確實都是有氣節的。如魏國公、定國公、成國公、安遠侯等世襲勳貴不是降李自成,就是降清。而新建伯爵位一脈,也確實到了與國休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