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慈禧太后,估計90%以上的人第一個反應出來的就是那位19世紀中後期清朝實際上的統治者:葉赫那拉氏。她是清朝咸豐皇帝的懿貴妃,同時也是同治皇帝的生母,更是清朝最後一個成年皇帝,光緒皇帝的實際操控者。
慈禧太后。
在這位老太太的統治之下,19世紀中後期的中國,民族危機日益深重,列強在中國的勢力不斷擴張,下層平民的生存環境一日惡甚一日,清王朝的統治逐漸搖搖欲墜。什麼?你是說洋務運動?不好意思,洋務運動之所以能夠成功推行,在客觀上也算是託了太平天國的福,太平天國大戰爭之後,清朝中央政府權力一落千丈,地方的漢人督撫逐漸掌權,那就給了這些總督巡撫在轄區內推行洋務的機會,所以你哪怕說“李鴻章,張之洞為中國近代的一些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都比吹慈禧這老太太靠譜。
關於這位葉赫那拉老太太的正規史料以及筆記實在是太多,在此咱們就不多說了。你們知道明朝也有一位慈禧太后嗎?為什麼明朝也有一位慈禧太后呢?實際上“慈禧”是皇太后的尊號,葉赫那拉氏本人的尊號全稱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聖母皇太后”所以其他朝代出現另一個“慈禧太后”再正常不過了,只不過葉赫那拉氏實在太有名,人們現在一說到慈禧太后就會想起這位葉赫那拉氏。
這位明朝的慈禧太后就是弘光皇帝的生母。弘光皇帝朱由崧,福王朱常洵之子,萬曆皇帝朱翊鈞之孫。1641年三月,李自成攻破洛陽,福王朱常洵縋城出,逃往迎恩寺,然後被起義軍抓住殺死,結束了這又可悲又可恨的一生。他的王妃鄒氏,以及王世子朱由崧倖免於難,逃往懷慶。
明代皇后的裝束。
1644年三月,李自成起義軍攻克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盡。蟄伏於南方的殘明勢力開始準備擁立新君,有兩個人選,一個是朱由崧,另外一個是萬曆皇帝的侄子朱常淓,最終朱由崧在四鎮軍閥的支援下成功地登上了皇位,而母親鄒氏則由太妃一躍成為了皇太后,這就是明朝的慈禧太后。
明代皇帝善翼冠。
這位老太太其實也算挺幸運的了,做了20多年王妃,自己的丈夫被起義軍拉清單之後,還能帶著兒子成功逃跑,最後兒子還被擁立為皇帝,雖然龍椅總共坐了也就不到一年。
明代皇后的裝束。
在清軍逼近南京之時,弘光皇帝和馬士英等人逃跑,君臣在溧水失散,馬士英帶領400多貴州士兵保衛著鄒太后,準備一路逃往浙江,五月底到達杭州,此時,弘光皇帝以及黃得功兵敗傳來,馬世英和鄒太后不得不準備重新擁立潞王朱常淓。弘光皇帝被俘之後,清方直接否定了南明政權的合法性,稱之為偽朝,所以此時無論是出任監國,還是登基為帝,必然遭到清軍的重點打擊,所以朱常淓經過了太后的反覆勸說之後,這才勉強同意。
朱常淓是萬曆皇帝的侄子。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朱常淓這所謂的“賢藩”就個是血性全無的傢伙而已,之後的歷史發展也證明了這點。不久,清軍開始攻打杭州,此時杭州城外還有方國安部明軍一萬多人,當明清兩方開始在湧金門接戰時,朱常淓早已經嚇破了膽,居然開始提前向滿洲貴族乞憐,外面兩軍打著,他在城樓上款待滿清將領,方國安氣瘋了,帶著軍隊脫離戰場而去,杭州就這麼輕而易舉地淪陷了,此時,鄒太后還在城內未能及時撤離,也落入了清軍之手,和朱常淓被一同挾持北上,在渡過淮河時,這位明朝的慈禧太后投河自盡。
皮弁。
而朱常淓則到達了北京,享受著滿洲貴族的“恩養”,不過好景不長,各地的抗清鬥爭此起彼伏,以朱常淓為首的這幫朱明王爺以及朱由崧這個前明皇帝放在北京,實在是讓京城裡的八旗貴族們睡不安穩,於是找了個由頭,說朱常淓這幾個王爺準備擁立朱由崧“謀反”,然後這一大堆王爺外加朱由崧和在南京抓獲的所謂的崇禎太子(我個人認為這個太子很有可能就是真的)一同送上了刑場,朱常淓在到達北京之後,天天就是“結草銜環”,對滿洲貴族那叫一個感恩涕零,就這麼搖尾乞憐,也還是沒有躲過最後那一刀。
明代藩王所用金鑲寶石腰帶。
晉王、衡王、德王、潞王這幾個在北京被咔嚓掉的王爺,是真的一點兒都不值得同情,可能是真的憋在王府裡憋得太久了,連改朝換代斬草除根這種道理都不懂,朱由崧反倒還有點悲劇色彩。看看人家魯王朱以海,接到清廷招降信之後,還是挺有禮貌地回了一封信,說自己身體不好,不願意到北京去,然後不到一個月之後,魯王朱以海就在浙江抗清勢力的擁戴之下,在紹興就任監國,從此開始頻繁活躍在抗清前線,舟山失守之後,朱以海投靠鄭成功,於1662年在臺灣去世,是唯一一個善終的南明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