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力場君寫了一篇小文章,將格力和美的兩家公司簡單地比較了一下,探討一個美的集團的總市值,等於兩個格力電器,這是不是合理的?嘿,沒成想還引發了很大的爭論,美的粉兒的能量很大,信心更大,甚至有美的粉兒說,“不合理,應該等於五個格力”。
口號式的標語先放放,倒是有一位的留言是有建設性的:應該比較一下海外業務,和小家電兩個維度。小家電有點複雜,也是力場君才疏學淺,今天力場君就先來看看美的集團的海外業務吧。
在2011年到2015年這個階段,美的的海外收入增長也並不顯著,從2011年的417.14億元到2015年的494.17億元,真正大幅增長就是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別為640.12億元和1039.56億元。原因大家心裡也都清楚,2016年收購了TLSC、2017年收購了德國庫卡。
靠著海外併購得以快速擴張海外收入的營收佔比,合理不合理暫不好說,畢竟“竊書不能算偷”,買來的收入那也是收入,但至少不是公司自身的“真功夫”吧?
更何況,從2017年之後資料來看,美的集團的海外收入增長又放緩了,從2017年的1040億元到2020年的1211億元,累計增幅在16%左右,年化不到5%,相對於美的國內的收入佔比,也沒有體現出差異化的增長優勢。
還是與格力電器相比一下,格力電器沒有海外併購,一直依靠自身的財務、業務資源慢慢做。確實,海外收入這部分規模與美的差了一個量級,2021上半年格力的海外收入是127億元,美的是740億元、是格力的5.8倍;但是在2017年底的時候,格力的海外收入是185億元,美的是1040億元,美的已經是格力的5.6倍。
從這個比值能看出來,在2017年之後美的海外業務的增長,與格力的增速相差並不大。在這樣的資料背景下,有美的粉兒留言說“美的集團的海外業務就能值一個格力”,理由在哪呢?
當然了,美的的海外業務相對於格力是有優勢,優勢主要不是體現在收入增長上,而是盈利能力上:美的在2021上半年的海外業務毛利是164.45億元,相當於格力同期資料的12.92倍,而在2017年末這個比值則為10.74倍。
從這組資料能夠看到,美的海外業務的盈利能力更強,而且毛利率變動趨勢也是相對於格力更具優勢的,這一點同樣不容忽視,但是否能夠支撐起“集團的海外業務就能值一個格力”的結論,力場君仍持懷疑態度。
而且再說回來併購,靠著併購做大收入的一個副作用,就是鉅額商譽。截止到2020年末,美的商譽資產淨值295.57億元,其中有228億來自於2017年收購德國庫卡所致;而格力的商譽只有2億元,無境外收購所形成的商譽。從中也不難感受到兩家公司對於發展和擴張不同的心態,一家依靠自身業務積累和財務資源慢慢做,另一家則在買買買上大施拳腳。
買買買本身無對錯之分,一方面要看這個資產在買之前和買之後的業績表現,換句話說有沒有爆雷,另一方面還在於能否與收購資產形成協同效應,也就是1+1>2的效果。
美的買庫卡,在當年也是驚動了德國總理級別的事件,但是被美的收購之後的庫卡,與之前的庫卡判若兩人。在被美的收購之前的庫卡,2014年到2016年的淨利潤合人民幣分別為5.08億、6.16億和6.33億,被收購當年也即2017年達到巔峰時的6.91億。
而被收購之後呢?2018年到今年上半年分別為1億、0.76億、-8.27億和1.17億,和之前相比慘的一比,光是2020年一年虧的,就夠此後幾年掙的才能補回來。收入方面也是,2017年成為庫卡營收金額的一個峰值,也成為營收變動的拐點,自從被美的收購之後,一年不如一年。
當然了,美的收購庫卡的事兒,不能一棒子打死。客觀來看,透過收購庫卡,美的擁有了“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的業務條線,雖然從連續多年收入來看增長乏善可陳,但盈利能力還是不錯的,收購庫卡當年的毛利率還只有14.48%,今年上半年已經達到22.72%了,而且相比2020年該項業務毛利率19.88%還提升了近3個百分點。
要知道,今年上半年美的集團的暖通空調、消費電器兩大主要業務線的毛利率都是下降的,降幅分別為3.4個百分點和0.86個百分點,“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業務顯得一枝獨秀。
但同樣無法迴避的時候,庫卡最近五年來的盈利能力表現,預期被收購之前存在著巨大的落差,而且當初美的要約收購庫卡的價格為115歐元/股,到去年底卻已經跌到了38.4歐元,今年上半年大幅反彈之後,目前也還不到70歐元。單算賬面虧損的話,美的這一筆收購,已經虧掉了40%。
在此背景下,美的針對庫卡的228億元商譽,沒有計提一分錢的減值損失,說得過去嗎?小夥伴們對此有什麼看法?也歡迎關注力場君的微信公號:基本面力場,一起聊投資、聊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