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春,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為藉口,在中國土地上大肆掠奪。到7月時,侵略軍長驅直入,已經抵達京城腳下。
經過大半年的對戰,裝備落後且沉淪鴉片的清軍無力抵抗,終於在8月14日這一天,令北京城徹底失守。
無計可施的慈禧太后決定帶著皇帝 “西狩”。說得好聽而已,其實就是沒有辦法了只能逃命。
如果不是西方列強一直有意扶持光緒皇帝,有心讓自己這個老太婆回後宮養老,慈禧太后大概不一定非得帶上光緒不可。
皇帝的性命要留著,但是另有一個人,正好趁著混亂先結果了再說。
“聽說沒?崔二總管把景祺閣思過的珍小主推進井裡啦”
京城的八月熱得很,再加上洋人正在外面鬧兵亂,從七月以來這天就尤其地悶。
崔玉貴作為太后老佛爺身邊的要緊人,這幾天沒有像往常一樣回自己宮外的府邸去。哪怕是輪到他休沐,也只在值房裡隨便混一夜也就完事了。
珍妃被下令在景祺閣裡閉門思過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慈禧一直沒有放她出來的意思,今天這麼突然地想要見她,崔玉貴直覺沒有好事。
終於在8月14那天下午,慈禧太后屏退左右,只留下貼身大宮女何榮和太監二總管崔玉貴在身邊。
屋子裡靜默了許久,在崔玉貴開口詢問前,慈禧太后終於開口了。
“去,宣珍妃來見。”
珍妃被下令在景祺閣裡閉門思過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慈禧一直沒有放她出來的意思,今天這麼突然地想要見她,崔玉貴直覺沒有好事。
但他再得臉也只是個奴才,太后吩咐幹什麼,他就得幹什麼。
所以即使慈禧的吩咐有違宮規——按規矩,太監傳喚妃嬪不能一個人去,一向是兩個人一起領的這個差事——崔玉貴也什麼都沒說去了。
珍妃來到慈禧面前時,穿的是素面淡青色旗裝,戴的是沒絡子的素面旗頭,穿的是墨綠緞面平底鞋,老老實實的一副戴罪妃嬪的打扮。
來到慈禧跟前,珍妃還跟往常一樣請了老佛爺吉祥。
相比珍妃的平靜,慈禧的反應從一開始就很激烈,她先是駁斥了珍妃“成什麼吉祥”,又說洋人都打進北京城了,最後更是大聲喊叫:“咱們娘們跳井吧!”
年輕的珍妃自然不肯就死,爭執間就戳中了慈禧的心事:“您可以避一避,皇上得留下坐鎮京師!”
慈禧確實看這個兒媳婦很不順眼,也很想除掉她,但事到臨頭多少會有猶豫。
只是沒想到珍妃什麼都敢說:真讓皇帝坐鎮京師自己出去“避一避”,那回來還有自己站的地方嗎?生平最恨的,就是交出權柄。到這時,慈禧就沒再猶豫,只吩咐崔玉貴把她扔進井裡。
可是謀害妃嬪這樣的事怎麼可能瞞得住?到了晚間,紫禁城的四個角上紛紛響起貓叫,宮人們就開始傳說,是冤死的珍小主回來索命了。
戕害嬪妃該當死罪,慈禧卻只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後,崔玉貴奉兩宮之命先行回京檢視情況,確保一切正常以後,兩宮聖駕才在一年後返京。
回到寧壽宮,看到了之前珍妃投的那口井,慈禧太后很擔心光緒因此與自己的關係更加惡劣,於是先下手為強,表彰珍妃節烈,晉位珍貴妃。
但是紙怎麼能包住火,而且兩宮離京時,宮裡自覺死到臨頭的人趁亂逃出去的不知多少,外面早已鬧得沸沸揚揚。
於是,朝臣們聯名上書,要求太后皇帝懲治首惡,有宮人看到是崔玉貴動的手,應該治其死罪。
崔玉貴當時接收到慈禧的命令時,其實已經明白自己日後必定要遭清算,於是一開始哄珍妃跳井時,對她說過:“您跳了我也跟著跳了。”
大概就是知道自己必死,只是被珍妃唾棄:“你不配!”才沒有立刻自殺。
崔玉貴等著太后把罪責都推到自己頭上,然後順理成章治自己死罪,卻沒想到老太后責任是推卸了,說自己“一時氣憤”胡言亂語,崔玉貴只不過把自己的氣話當了真,要說錯並不算大錯,還令退職回慶親王府就行了。
此外,慈禧太后還對珍妃的母家百般安撫,升官加爵極盡能事,崔玉貴的一條小命算是保了下來。
在宮裡生活了半輩子的崔玉貴,就此回到了人間。
兩宮賓天,太監總管各自出宮
重新回到慈禧身邊伺候的崔玉貴愈發低調了,而且他不在的幾個月間,慈禧身邊多了個“紅人”,是御膳房的掌案小德張。差事有人頂著,崔玉貴就一心一意準備起自己出宮後的養老地方。
他將幾年間積攢的銀兩,拿出大部分來買了京郊680畝水田,全數捐贈給了立馬關帝廟。
這個廟是他師傅咸豐年間就在外面立下的,專為太監養老所用。
崔玉貴沒有像其他太監頭子那樣娶妻納妾,自然就沒人替他養老,去廟裡是最好的選擇。
1908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在同一天去世,原本伺候他們的老人就要被遣散一批。
和李蓮英七大匣子珍寶換來的出宮懿旨不同,崔玉貴是隆裕皇太后看著忠厚可靠,特許出宮養老的。
在宮裡生活了半輩子的崔玉貴,就此回到了人間。
他在關帝廟的生活很簡單:每天一早起來,先打一套拳,打完了跟廟裡其他人一起早飯;飯後提著鳥籠子出去逛一圈,不拘哪裡,要緊是喝大碗茶。
半下午回廟裡吃午飯,必定有一道菜是柳泉居的“紅燒海參蹄膀”,一個人能吃完一大碗。崔玉貴遵守的是大內的作息,一日兩餐,不吃晚飯。
結語
崔玉貴是怎麼死的呢?1924年,末代宣統皇帝被馮玉祥趕出了紫禁城。按照伺候崔玉貴的兩個丫鬟的說法,那一陣子他一直鬱鬱寡歡。
年前背上長的一個瘡,經年不愈,甚至越來越大,且膿液甚多。最後背瘡惡化而死。
總有人說,他害死了珍妃怎麼還能這麼好過,這不公平。
其實對於那時候的人、尤其身體殘缺只能入宮侍奉的太監來說,皇命大過天。
君要臣死臣尚且不得不死,現在君不過是要臣去殺人,事後還各種袒護。士為知己者死,太監就不可以了?
即便這是落後的封建糟粕,卻也是他們的信念。
我們不過是站在發展後的角度去看他們,憎恨大可不必,如果一定要怨怪,那也應該是慈禧,而不是崔玉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