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禹啟契棄亥是一個人?原因其實很簡單,金文解通了二里頭和婦好墓中的銘文意思。禹的銘文叫“水政”,啟的銘文叫“司徒”,契的銘文叫“宰豐",棄的銘文叫“帚好",亥的銘文叫“鳥父”,結合史記和山海經及蜀史內容一分析,原來是一個人,不同時間的稱呼!說得更白點,就是不同時代和不同國家的人,對同一個人的不同稱呼。具體地講,就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西羌(四川三星堆)的魚鳧人叫令鱉,因治理黃河水患有功,被唐堯封為水政“禹”官,被虞舜封為司徒“啟"侯,被周武王封為宰豐“契”祖,被殷民封為“亥(鳧)”王!被蜀人尊稱為“魚鳧王”。死後以水政禹方式及殷侯啟規格,安葬於他治水工地及居住地區!即懷抱“水政”權杖“綠松石龍形器(蜀龍)",頭戴三皇羽冠,腰繫青銅蛾鈴,腳踩綠松石及瑪瑙的司龍規制,後人尊稱為“司徒禹貢"。如圖所示:
司龍禹貢示意圖
目前禹銘文“水政”及啟銘文“司徒”,都陳列於婦好墓中,如圖所示:
“司徒啟"青銅斝(婦好墓出土)
“水政”青銅圓鼎(二里頭出土)
“司徒禹貢”禮器目前已經出土,即三星堆大立人和金沙小立人,如圖所示:
抱蛇禹官/觀天大人(廣漢收藏)
抱杖小禹官(金沙出土)
同時也是禹姓姒的文字由來,女為王,以為蛇,手捧蛇者為姒,即堯帝冊封水政禹也。而舜帝冊封“司徒”銘文是“手捧網鼎"形,指“蜀王權力”。網鼎之網紋指蜀地的蠶匾簸箕紋,也叫網箕,漢地稱王其,後人稱司其,是蜀皇蠶叢/伏羲/黃帝的三皇象徵,代表蜀人祖先。所以司徒也就是司其,金文叫司其者啟,後人叫司徒啟,如圖所示:
“司徒/司其啟"銘文
簸箕和網紋鼎(二里頭出土)
而司徒啟,商史叫“司母甲”,後人叫“亞長",郭老叫“又其”,周人叫“契”,蜀人叫“魚鳧”,後人叫“殷侯”,山海經叫“王亥”,其實應是“王父”,後人至今不知“王亥/亞長”即禹父啟長契也!
甲骨文鳧/高祖王鳧(唐際根提供)
鳧是操鳥之人,是“天命玄鳥"之人。所以禹啟契棄亥只是一個人的五稱!所以“撞臉"二里頭之後,史記夏商周本紀可能會有個變化,這件事的意義非同一般!因為史學界對夏代歷史一直存在爭議,但禹啟契棄亥統一為魚鳧後,局面可能就不同了!夏史等於殷史/先商史/蜀史。先商十三王/夏代十三王/殷代十三王/蜀國十三王是一件事了?捋順夏商周的歷史,則可能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