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注:上週二筆者發了關於乾隆帝皇次孫綿恩的一篇文章,發現文友們對乾隆帝幾代同堂挺有興趣,筆者就查詢資料,看看這個乾隆帝到底見過幾代人【直系】,去世前身邊還有幾個兒女,一輩子見過哪些第五代)
在古代帝王中,壽數最高的是南越武帝趙佗,活到了107歲,在皇帝俱樂部裡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位列第二的那位也才89歲,這也是差了一代人的距離,但相比趙佗,排名第二這位的知名度要高得多,大家都知道,就是那位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帝,其名愛新覺羅弘曆。
除了弘曆,第三乃是86歲被餓死的梁武帝蕭衍,第四乃是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武曌(82歲),第五就是當了25年太上皇的宋高宗趙構(81歲)。根據現有史料,這幾位天子除了趙構外,都見過自己的曾孫一輩,趙佗只差一年多就能看到玄孫趙建德,梁武帝和武則天則是因為都是在27歲以後才有兒子,後代跟進也沒這麼快,所以都沒見過自己的玄孫。唯獨乾隆帝,不僅見過玄孫,而且只差四年就能看到來孫了。
上見三代的弘曆
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於雍親王府邸—《清史稿高宗本紀》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康熙帝的第58個孫子生於雍親王府,他是雍親王的第5個兒子,母親是格格鈕祜祿氏,當時胤禛正在陪同父親巡幸北境,歸來後為兒子取名弘曆,弘曆這一輩乃是“弘”字輩,第二字偏旁用“日”,之所以現在看來弘曆沒有按此規則取名,是因為當時用的是繁體字“暦”,因為雍親王早逝的次子沒有齒序,所以弘曆的正式排行是胤禛第四子。
弘曆自稱生於避暑山莊,但當年七月,康熙帝召眾位皇子去熱河時,鈕祜祿氏即將臨盆,不管是出於鈕祜祿氏當時只是個格格還是其即將生產,胤禛都不會帶她去的,故而,此處清朝的官方史料是比乾隆帝的自述要準確的。其實,百家講壇的喻大華老師有句名言(這句話是對道光帝的戲言),“你爺爺到底在哪裡出生的,應該問你爺爺他媽。”
弘曆出生後也就見到了他的母親鈕祜祿氏,胤禛歸來後自然也見到了父親。根據清朝皇室規定,皇子皇孫皇曾孫等在年節、皇太后與皇帝生辰時都是要前來祝賀的,按照輩分、齒序等依次排列,對於子孫眾多的康熙帝來說,絕大多數皇孫他都是不認識的,而這些皇孫、皇曾孫們也只能遠遠看皇爺爺一眼。
五十六年十二月...丙戌,太后崩,年七十七。—《清史稿后妃傳》
影視劇中的仁憲皇太后
當時,康熙帝的嫡母仁憲皇太后仍然在世,而且直到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才去世,當時已經六歲的弘曆當然是在眾多祝賀禮上遠遠見過曾祖母的。如此,弘曆已經見了父、祖、曾祖母和自己這一輩四輩,這在康熙朝並不是什麼稀奇事,康熙帝的大部分皇孫都見過上三輩。
康熙六十一年春,康熙帝偶然見到了皇孫弘曆,弘曆當場給他背了宋代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康熙帝十分高興,決定將弘曆帶入宮撫養,交由後宮之首貴妃佟佳氏與和妃瓜爾佳氏撫養,有人認為康熙帝是出於對弘曆的喜愛才選擇立胤禛,其實不然,康熙帝最喜愛的孫兒是廢太子胤礽的兒子弘晳,而且還真曾經有過因為喜愛孫兒想要再復太子的想法,最終礙於朝局和現實,沒有成行。筆者認為,康熙帝此時將弘曆接進宮,還讓後宮之首小佟貴妃撫養,而非讓弘曆的親祖母德妃撫養,就是對外界和佟氏一族的暗示,這位小佟貴妃正是孝懿皇后的親妹妹、隆科多的姐妹。
從一家三代到五世同堂
弘曆元妻富察氏畫像
雍正帝即位後,在雍正五年把大學士馬齊的侄女富察氏賜給弘曆為嫡福晉,並於七月為兒子舉行大婚,同時賜給弘曆幾個格格,這一年弘曆17歲,就在次年五月,格格富察氏生育了乾隆帝的長子,這個富察氏與嫡福晉並非同族,嫡福晉是沙濟富察氏,格格乃是噶哈里富察氏,不嚴格的說,可以理解為歷史上有琅琊王氏也有太原王氏,同姓不同族。
弘曆兒子乃是“永”字輩,第二字用“王”字旁,弘曆給大兒子取名永璜,璜乃是祭祀北方的禮器,古代有尊北的傳統,而清朝又是發源於東北,故而對北方格外尊崇,弘曆給兒子取這個名字,足見還是相當重視他的。算上弘曆的父母、他自己、兒子,18歲的弘曆是現在常見的一家三代。
待到弘曆即位,在乾隆九年為16歲的大兒子永璜聘娶了伊拉里氏為嫡福晉,次年,追封大阿哥生母為哲憫皇貴妃,並傳諭將來葬入裕陵地宮,足見乾隆帝對長子的格外重視。乾隆十二年,乾隆帝從內庫(私房錢)撥出十萬兩給兒子建府,就在當年七月,乾隆帝大喜過望,怎麼著了,原來他的大兒媳嫡福晉伊拉里氏誕育了皇長孫,一個月後,側福晉伊爾根覺羅氏又誕育了皇次孫,乾隆帝的孫輩乃是“綿”字輩,第二字用“心”,這個心也包括豎心旁,故而皇長孫名綿德,皇次孫名綿恩。此時,乾隆帝38歲,上有母親崇慶皇太后,下有兒孫,四世同堂。
十五年三月,薨。上諭曰:“皇長子誕自青宮,齒序居長。年逾弱冠,誕毓皇孫。今遘疾薨逝,朕心悲悼,宜備成人之禮。”追封定親王,諡曰安。—《清史稿高宗諸子傳》
好景不長,隨著皇后富察氏崩逝,在其百日祭禮上,乾隆帝認為永璜和三子永璋不甚悲痛,怒斥二人不孝,可這完全是主觀臆測,沒有根據。永璜受了委屈,很快就積鬱成疾,兩年後就去世了,直到這時乾隆帝才幡然悔悟,追封兒子為定親王,還寫詩“懺悔”自己錯怪了兒子,可是又有什麼用呢?
子綿德,襲郡王。坐事,奪爵。—《清史稿高宗諸子傳》
出於對長子的愧疚,乾隆帝對兩個孫子十分關心,尤其是皇長孫綿德,不僅是長孫還是長子嫡長子,綿德的兩任嫡福晉都是大人物,原配乃是和敬公主(孝賢皇后之女)和蒙古親王之長女博爾濟吉特氏(乾隆帝長外孫女),繼室是怡賢親王胤祥嫡女之女伊爾根覺羅氏,就在乾隆三十二年八月,乾隆帝生日剛過去三天,綿德的繼福晉為乾隆帝誕育了皇長曾孫(重孫)奕純,乾隆帝這一年57歲,已經是五世同堂。
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帝正式命皇長孫承襲定郡王爵,奈何綿德仗著自己的身份有了非分之想,在乾隆四十一年秘聯禮部侍郎,有勸乾隆帝立孫的想法,此事被乾隆帝得知,震怒,直接削奪綿德爵位,令綿恩承襲。(具體事宜筆者曾撰文,連結在底部,有興趣的文友可以瞅瞅)
跳不出的五世同堂
綿德的過錯放在別人身上那可就不會只是削爵了,削皇籍都是有可能的,可是畢竟綿德是皇長孫,乾隆帝對兒子永璜還心存愧疚,而且綿德又有長曾孫在側,就在綿德削爵的次年,就又封他為鎮國公。但這一年,乾隆帝的母親崇慶皇太后崩逝,乾隆帝的家庭又成了四世同堂(乾隆四十一年,皇次孫綿恩之子奕紹出生,為皇三曾孫,此前綿恩有一子,但早逝未命名而夭折,奕紹實際上是皇次曾孫)。
今念綿德之子奕純新歲可以得子,朕慶抱元孫,五世一堂,實為古稀盛事。自應特沛恩施,以衍奕禩雲礽之慶,綿德著加恩晉封固山貝子。—《清高宗實錄》
乾隆四十九年,17歲的皇長曾孫奕純的嫡福晉生育了皇長玄孫(元孫)載錫,乾隆帝大喜,為此特意加封綿德為固山貝子,如此74歲的乾隆帝再次五世同堂,他把能夠實現六世同堂的心願都寄託在載錫身上。
此後十數年間,在乾隆五十九年八月,綿恩之子奕紹側福晉生育了皇三玄孫載銓(乾隆五十年,綿德之子奕純次子出生,但隨即早夭,連名字都沒來得及取,載銓實際上是皇次玄孫)。又過了一年,奕紹三子載銘出生,為皇四玄孫。載錫、載銓、載銘這三人就是乾隆帝此生見過的三位玄孫,別無再者。在現有的記載中,沒有發現乾隆帝活著的時候有玄孫女出生。
嘉慶三年,已經是太上皇的乾隆帝迫不及待讓年僅14歲的皇長玄孫載錫大婚,88歲高齡的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實現六世同堂的願望,載錫的大婚年齡比父親奕紹、祖父綿德、曾祖父永璜都要早,足見乾隆帝的迫切之心,當時和珅等人極力攛掇太上皇操辦九十大壽,乾隆帝正是開心之時,他怎麼能想到,就在次年正月,接受完皇子皇孫皇曾孫皇玄孫的新年朝拜後,他就病倒了,隨即駕崩,終年89歲。直到4年後的嘉慶八年,載錫長子溥慶才出生。
因為乾隆帝的四位嫡子三個早夭,永璂又受母親牽連,不受乾隆帝待見,不知是否因此積鬱成疾,和長兄永璜一樣,二十出頭就離世了,連個孩子都沒有,所以乾隆帝是沒有實際上的嫡孫、嫡孫女的。
不過,因為永琰得以即位,其地位由庶轉嫡,其子女也可說是嫡孫、嫡孫女,永琰的長子是格格劉佳氏所生,但很快夭折,次子綿寧是嫡福晉喜塔臘氏所生,其年乾隆四十七年,此後在乾隆六十年,側福晉鈕祜祿氏生育了三子綿愷,這幾人就是乾隆帝一生所見的嫡孫。永琰登基前共有七個女兒,而只有兩個活到父親登基,也就是劉佳氏所生的三公主和喜塔臘氏所生的四公主,這二人即乾隆帝所見的嫡孫女。其中,綿寧和四公主是正嫡。
蔚鸞說:
乾隆帝最終沒有實現自己六世同堂的願望,不論是上有母在而得玄孫,還是自己為長而得來孫,他都差了一步,或許他在追求來孫的過程中也會想,自己當初要是都讓兒、孫、曾孫像玄孫載錫那樣14歲就大婚,肯定能抱上來孫,可是過去之事終究不能回頭,不過他已經足夠傳奇了,一生見了曾祖母、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孫子孫女、曾孫曾孫女、玄孫,一共八代直系親屬。
乾隆帝可說是歷史上最幸運的皇帝了,一生沒災沒病,父親留下了一個好基業,母子兩個都是大壽星,就是子孫大多沒有這份好運,在他去世前,十七個兒子只剩下四個,十個女兒僅剩下一個,孫子孫女的夭折率遠高於成年率,後宮妃位以上的妃嬪盡皆離世,似乎是把身邊人的幸運都集結於一身,這才造就了上觀三代、五世同堂的乾隆帝。
相關文章:
定親王綿恩,乾隆最喜愛的孫子,勇救叔叔嘉慶,成就三代親王榮光
乾隆帝給永琰選的嫡福晉為何出身平平?看看祖孫三代不同的皇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