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城的“宛平記憶”
宛平城,不是一座普通的城,抗日戰爭將這座古城和國家與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並在此揭開全民族抗戰的序幕。歷史讓現在的我們記住1937年7月7日那個日子,日本侵略者為了達到以武力吞併全中國的罪惡野心,悍然炮轟宛平城,挑起盧溝橋事變,中國守軍奮起抗擊。此後的8年,民族之痛化作戰士的鮮血染紅它的身軀,至今宛平城城牆南牆上掛有一塊銘牌《七七事變彈坑遺址》,城牆上坑坑窪窪留有很多彈坑,是抗日英雄們當年與日寇激戰時日寇槍彈射擊遺留下來的,幾十年留在城牆上訴說著那段悲壯的歷史。
記得幾年前來這裡,曾聽到過一位80多歲老人的講述。老人是七七事變的親歷者,他已經義務擔任講解員60多年。他的話至今記憶猶新:“那段苦難的歷史一直印在我的腦子裡,我活一天就要講一天,能活到100歲,我就講到100歲!”
如今,80多年過去了,盧溝橋、宛平城在變,“但一個地方絕對不能變,得留著,那就是日本軍隊炮轟宛平城留下的彈坑。”讓歷史警醒世人。
如今的宛平城內建起了一個“宛平記憶文化室”,以“宛平記憶”命名,呼籲更多青年人銘記紅色歷史,感念中華民族英勇抗爭的抗戰精神。文化室是兼具活動服務、輔導培訓、黨員教育、校外教育、休閒生活、藝術展覽、文化影片放映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生活閱讀空間,是地區居民學習休閒的新園地。別看這個文化室空間不是很大,它卻是與首都圖書館借閱系統聯網,有著豐富的圖書庫藏,首都圖書館的借閱證在這裡可以通用,使通借通還成為現實,極大地方便了讀者借閱圖書。
在閱覽室的一本關於介紹文物古蹟的書裡,看到了一段關於宛平城的歷史。
宛平城始建於公元1638年,竣工於公元1640年,由明代御馬監太監武俊主持修建,原名為“拱北城”,清代改為“拱極城”,是我國華北地區唯一一座儲存完整的兩開門衛城。清代以來,宛平城西及永定河兩岸商戶逐漸遷入城內,相繼興建酒肆、茶樓、驛站和祭祀廟宇,打破了單純的軍營格局。1928年12月,宛平縣衙遷入城內,改稱宛平城。民間又稱宛平城為“蠍子城”,因為這座城為長方形,正好像蠍子的肚子;城東門外左邊和右邊有兩口井,像蠍子的眼睛;城西門外斜著的盧溝橋,就像蠍子的尾巴。宛平城分東西兩座城門,東為“順治門”,西為“永昌門”(清代稱為“威嚴門”),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城池總面積約20.8公頃。新中國成立後,宛平城歷經多次修葺。2003年起,宛平城內復建了包括宛平縣衙、盧溝驛、興隆寺及拱極營等建築,同時增加了戲樓等景觀,作為老北京民俗文化展示平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前,佔地約8000平方米的宛平廣場是於2005年7月4日落成,廣場上鮮豔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象徵國家富強、人民無畏的“醒獅”銅雕屹立於廣場南側,廣場建成後作為城內進行各種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場地。平日裡,這裡是宛平城百姓休閒娛樂的活動場所,宛平城的百姓在這裡安居樂業,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跟著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走向更加光明美好的未來。
宛平城於1961年與盧溝橋一併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評為國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宛平城
北京市豐臺區西五環盧溝橋東城北街
資訊來源:有旅遊看天下
爭創國家衛生區
共建文明新豐臺
北京市豐臺區文化和旅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