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扈碩
寫在前面
翻開山西省武鄉縣的“紅色版圖”,430多處星羅棋佈的紅色遺址告訴人們,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沒有圍牆的革命歷史博物館”。
坐落於太行山西麓的武鄉,被譽為“八路軍的故鄉,子弟兵的搖籃”,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帶領軍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武鄉這個當時只有14萬人口的小縣,有9萬餘人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各種抗日團體,2萬餘人為國捐軀。
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近年來,武鄉縣積極整合紅色資源,堅持國防教育從娃娃抓起,聯合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培養了一批小八路講解員,使他們自覺賡續紅色基因,為老區武鄉增添了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也成為市民瞭解老區革命歷史的一扇視窗。
“襁褓中的小白樺吃著奶孃的奶水一天天長大,比他大7個月的奶孃親兒子卻只能喝玉米麵糊糊。為給高燒不退的小白樺治病,奶孃爬上山崖採中藥,不幸摔斷了腿……”武鄉縣八路軍太行紀念館,一堂別開生面的“開學第一課”正在進行,小八路講解員呂子銳聲情並茂地向前來參觀的太行小學師生講述“太行奶孃”高煥蓮的感人故事。
對於呂子銳來說,這是暑期研學實踐的一次成果展示,更是一次思想淬火。半個多月的時間裡,呂子銳和其他小八路講解員,一邊瞭解抗戰歷史,一邊學習解說技巧。漸漸地,他感覺書本上那一個個戰鬥故事和革命英雄人物,都生動鮮活起來,自己彷彿也走進了那段崢嶸歲月。
紅色景區的新名片
“太行山,英雄山,是八路軍抗戰的聖地和搖籃。抗戰得勝利,它是敵後抗日根據地,抗日鬥爭多激烈,這裡留下了先烈的足跡和鮮血……”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尾廳裡,傳來整齊劃一的快板唱詞。4名小八路講解員透過快板的形式向參觀者介紹八路軍抗戰時期的經典戰役和豐功偉績。
緊接著,《八路軍軍歌》《祖國不會忘記》《二小放牛郎》等熟悉的旋律響起,小講解員合唱團的歌聲吸引遊客從四面聚攏過來,加入合唱,歌聲在展廳內迴盪。
“形式新穎、代入感強,孩子在互動參與中瞭解了歷史,真是不虛此行。”利用假期,來自長治的劉女士專門帶著兒子來到武鄉,追尋八路軍的抗戰足跡。參觀結束後,劉女士還向紀念館工作人員諮詢加入小講解員隊伍的流程,“明年暑假,也讓兒子報名試試。”
武鄉是著名的革命老區,紅色教育資源豐富。近年來,為加強青少年國防教育,武鄉軍地秉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理念,聯合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在全縣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傳承紅色基因,培植初心使命,爭當優秀小八路講解員”活動,選拔有一定表演和講解特長的中小學生進行培訓,培訓合格後,發放結業證書,納入小八路講解員儲備庫。
練習發聲及語言表達技巧,學習文明接待和講解禮儀,學唱紅色歌曲、學跳紅色舞蹈,學習情景劇表演和民間曲調……筆者翻開“小八路講解員培育志願服務專案活動記錄表”看到,培訓及體驗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培養小講解員,就是讓孩子們從小接受紅色文化薰陶,在潛移默化中將紅色基因融入血脈。”武鄉縣人武部政委王琰如是說。
截至目前,他們先後培養出700餘名持證上崗的小八路講解員,其中最小的4歲,最大的18歲,先後接待遊客達10多萬人次。身著八路軍服裝的小講解員成為武鄉縣各紅色旅遊景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接過英雄的紅纓槍
從武鄉縣城出發,小八路講解員乘車在蜿蜒的山道上顛簸了近2個小時,終於抵達溝深坡陡的磚壁村。進入村子,到處可見有關八路軍的標語、雕塑和舊址,彷彿一下子穿越回當年的抗戰歲月。
小講解員們此行的目的是去拜訪一位老英雄。
在八路軍總部磚壁舊址,91歲的肖江河身著軍裝,端坐在鬱鬱蔥蔥的榆樹下,為小八路講解員講述那段難忘的抗戰記憶。
“你們今年都多大啊?”
“10歲!”“11歲!”……
“我和你們一般大的時候,被朱德總司令任命為兒童團團長,從八路軍手裡接過8支紅纓槍、8把大砍刀,站崗放哨,和敵人周旋……”
肖江河是磚壁村人,少年時代便投身抗戰,之後一直擔任小學教師,在校長的崗位上光榮離休。如今,已是鮐背之年的他依舊義務擔任八路軍文化宣講員,蒐集八路軍總部在磚壁村的資料,寫書製作成弘揚革命傳統的教材。他說:“在有生之年能為家鄉革命傳統教育和紅色旅遊開發盡點力,我就知足了。”
之後,肖老還興致勃勃地教小講解員們比劃起紅纓槍,那個機智和敵人周旋的兒童團員彷彿就在眼前。
在磚壁村的八路軍游擊戰體驗園,小八路講解員還進行了地雷戰、地道戰等實戰體驗,逼真的戰鬥場景讓小講解員們彷彿置身戰場。
“今天我們認識了八路軍爺爺,體驗了一把‘上陣殺敵’,明白了當下生活的來之不易,更懂得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唯有自強才能不被欺負的道理。在我們心中,老爺爺是大英雄,當年的八路軍是大英雄。從老英雄手中接過紅纓槍的那一刻,我彷彿接過了沉甸甸的歷史責任。”小講解員張芮銘深有感觸地說。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宣教部主任田悅慧告訴筆者,為豐富研學實踐活動,他們還組織小講解員走進部隊參觀營房、站軍姿、打軍體拳,體驗軍營生活。此外,還透過組裝軍事武器模型、開展真人CS對抗等,全方位提升小講解員的綜合素質。
撒播紅色的星星之火
帶著對英雄的敬仰,這些小八路講解員如同一束束星火,撒播在這片紅色土地上。
“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展陳著一隻鏽跡斑斑的皮箱。這隻皮箱曾跟隨朱德總司令從延安轉戰太行,歷經了烽火硝煙……”9月1日,武鄉縣城關小學“開學第一課”,該校五年級學生、小八路講解員李家豪走上講臺,為同學們講述紅色故事“一隻皮箱”。
走進城關小學,紅色教育主題板報、愛國主義教育展板、偉人像、紅色標語、小八路講解員體驗園、紅色文化長廊……彷彿置身於紅色的海洋。
“用文化的芬芳滋養心靈,用紅色的火種照亮精神,用信仰的力量引領行動。”校長魏永平告訴筆者,城關小學學生從一入學起就接受紅色教育,透過開展學唱一首紅歌、講一個革命故事、慰問一次老八路、祭掃一次烈士墓等活動,將太行精神和八路軍文化根植於他們的內心,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此外,他們還與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簽訂《共建愛國主義教育與實踐基地協議書》,先後有60名學生參加小八路解說員研學實踐專案,培養了一批全面發展的優秀紅色“種子”,為宣傳紅色歷史、弘揚太行精神發揮了積極作用。
把紅色做成特色,用經典帶動流行,以主流引領多元。近年來,武鄉縣積極創新革命文化傳播方式,將革命文化與核心價值觀融合,使革命文化更加貼近百姓生活,武鄉已營造出“舉步皆是革命文化,處處展現武鄉特色”的濃厚氛圍,凝聚起強大的愛國力量。
“武鄉紅色軍事研學”是該縣打造的獨具地方特色的國防教育品牌。擁有系列紅色旅遊景點景區的武鄉縣以研學旅行為突破口,依託太行少年軍校,推出國防教育、素質拓展、農事勞作體驗等紅色軍事研學活動,開發了“八路軍文化進高校”“暑期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太行少年軍校特訓營”“行走的課堂”“小小八路軍”等多條成熟的研學線路,吸引了北京、江蘇以及山西周邊省份的青少年來此研學。
“武鄉紅色軍事研學,把太行抗戰歷史變成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鮮活教材,把太行山上的紅色資源變成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移動課堂,是全國大中小學生和青年幹部進行革命傳統和國防教育的重要陣地,是弘揚太行精神、傳播八路軍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平臺。”武鄉縣委書記賀思宇說。此外,武鄉縣還整合資源開發紅色旅遊,承辦全國國防教育競技大賽等,“太行精神·紅色武鄉”品牌正成為推動老區武鄉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紅日照遍了東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看吧,千山萬壑,銅壁鐵牆,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激昂奮進的《在太行山上》迴盪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內,在小八路講解員的解說下,一隊隊參觀者在“太行精神光耀千秋”巨型浮雕前駐足、思考。
小八路講解員研學感悟摘登
今年夏天,我有幸參加了小八路講解員研學實踐活動,收穫最大的是瞭解了許多紅色故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口打滿17個補丁的行軍鍋。
1938年春,長樂村戰鬥打響。擔架隊在搶救傷員時,發現一位八路軍炊事班長,滿身鮮血,傷勢嚴重,但他抱著一口行軍鍋死死不放。他泣不成聲地說:“這口鍋從長征到現在跟隨我好多年,煮草根皮帶救活過戰友,今天掩護我打敵人,我實在不忍心把它丟掉。”後來,這位班長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犧牲了。犧牲前,他用盡全身力氣指著這口鍋說:“一定要把這口鍋儲存到最後勝利。”
後來的日子裡,這口鍋補了又補,如今已是累累“傷痕”,從它身上我感受到了革命歷程是何等艱難曲折。我要把這口鍋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讓人們銘記那段氣壯山河的歷史,繼承和發揚抗戰精神,讓光榮的革命傳統永不褪色。
——小八路講解員魏欣馨
小八路講解員研學實踐活動結束了,最讓我感到難忘的是一張全家福背後的故事。
這張全家福是抗日名將左權和妻子劉志蘭、女兒左太北的合影。1940年8月,左權考慮到妻子女兒隨總部機關轉戰多有不便,決定送她們回延安。離別之際,一家三口在他們居住的小屋前拍下了這張珍貴的全家福,這時左太北剛剛出生3個月。誰也沒有想到,這第一張全家合影竟成了他們最後的紀念……1942年5月,左權壯烈殉國,年僅37歲。
之前,在課外閱讀時,我曾讀過左權寫給母親的一封家書,他說:“母親,日寇不僅要亡我之國,並要滅我之種,亡國滅種慘禍,已臨到每一箇中國人民的頭上……”正是有了無數像左權一樣的英雄,我們的先輩打敗了日本侵略者,解放了全中國。今後,我一定會好好學習、增長知識,爭做新時代好少年。
——小八路講解員劉菲然
時光匆匆流逝,為期半個多月的小八路講解員研學實踐活動結束了,我內心充滿了不捨。參加這個活動,我最高興的就是穿上軍裝、戴上軍帽的那一刻,感覺自己真的成了一名八路軍戰士。這期間,我們學習禮貌禮儀,學唱紅色歌曲,瞭解了許多抗戰歷史,還開展了抗戰知識搶答賽。
對我來說,這還是一趟圓夢之旅,因為我走進了自己夢寐以求的軍營。原來軍營這麼幹淨整潔!刺殺格鬥課目演練、武器裝備展示、參觀軍史長廊……一系列活動讓我目不暇接。我們向武警叔叔學習拉歌,和他們一起練軍體拳,還走進他們的食堂和宿舍,看他們平時吃什麼,被子如何疊成“豆腐塊”。
我好像突然懂得了什麼叫“傳承紅色基因”。抗戰中,武鄉人民以犧牲2萬餘兒女的生命為代價,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進入新時代,人民子弟兵永葆本色,繼續攻堅克難。我們生在武鄉這個革命老區,要繼承老區兒女保家衛國的光榮傳統。我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後也要當一名武警戰士!
——小八路講解員武澤恆
來源: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