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跟幾個朋友討論進化論的問題,聊得興起,忍不住寫點東西。
進化論有幾種觀點,典型的有以下幾種:
1.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其實是一種漸變論。生物透過遺傳方式延續好的基因,透過變異的方式產生不一樣的基因,透過環境的適應性篩選好的基因。就這樣,一代一代繁衍,生物不斷進化。
2.突變論,這種理論比較小眾,其實是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力的體現。當生物生存的環境發生了鉅變,如驟冷驟熱驟幹。。。,生物無法生存,就會引發生物滅絕,如奧陶大滅絕。而當環境突然變得適宜,生物多樣性又會驟增,如寒武紀物種大爆發。
3.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學說和“獲得性遺傳”的假說,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研究表觀遺傳學的科學家們認為,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環境能夠透過表觀遺傳學機制對基因組做出永久性的改變,而這些改變可以在世代間遺傳下去。表觀遺傳學機制被看成是對基因組的註釋或編輯,以便沉默特定基因,控制蛋白合成,避免不必要的蛋白冗餘。也就是說,用進廢退可以透過基因組的表達控制遺傳在生物的進化中發揮作用。
4.遺傳漂變和小生境。一些異常基因頻率在小隔離群體中特別高,可能是由於該群體中中少數始祖所具有的基因,由於遺傳漂變而逐漸達到較高水平,這種現象稱為建立者效應(founder effect)。例如,太平洋的東卡羅林島中有5%的人患先天性失明。據調查,在18世紀末,因颱風侵襲,島上只剩30人,由他們繁殖成今天1600餘人的小群體,這5%的失明,可能只是最初30人建立者的某一個人是攜帶者,其基因頻率q=1/60≈0.016,經若干世代的隔離繁殖,q很快上升至0.22,這就是建立者效應。
生物的進化,只靠達爾文的漸進論無法完全解釋,而應該是多種理論綜合作用的結果,可能各有各的作用方式,達爾文的進化論無疑是解釋地球上生物進化的主流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