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進城,已經讓農村的人口結構發生了改變,並逐步趨向於“老齡化”,而這種人口的變動,讓很多農民對於拆遷的看法,有了本質上的改變,由之前的害怕拆遷,變成了現在的渴望拆遷。
近期,保定市決定在未來兩年內,將圍繞曹河片區大規模建設道路、學校、公園等基礎設施,並落實了高達27億元左右的農村規劃款,而這也預示著接下來將有更多農村,被劃入到新一輪的“城中村”改造當中。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農民表示羨慕,並希望那個“拆”字也能夠畫在自己家牆上,從而讓自己和家人的餘生也能過得更富有一些。不過,也有農民表示很擔憂,一是擔憂自己的後代,未來失去宅基地這一重要資產後,會變得沒有退路;二是擔憂自己會越拆越窮。
為何會有越拆越窮的情況?農村拆遷到底富了誰?
自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財政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於農村拆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土地財政”。它的運作模式是相關部門先向農民徵收土地,再將土地性質改為國有建設用地,最後透過“招、拍、掛”的方式,讓企業去投標。而一番操作下來,土地往往會增值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但農民分得的那一部分拆遷補償款,在土地總交易額中,佔比往往低於10%。
與此同時,拆遷補償本身就很有講究,而非簡單的“量地賠錢”。比如,農村拆遷補償有市場法、收益法、成本法等不同的評估方法,評估方法不同,拆遷補償金額也會不同;農村拆遷一般都有一大筆“村裡預留金”,但這筆資金往往會隨著村子的拆遷和村委會的解散,而不明去向;宅基地往往會按照片區綜合地價進行賠付,但“評估時點”是選擇當下的時間點,還是10年前的時間點,將會讓拆遷補償金額產生很大差異。
總的來說,正是由於以上這些因素的存在,才使得部分農村地區的農民遭遇了越拆越窮,農民的拆遷補償款佔土地出讓總收入的不足10%的情況,讓農村拆遷至少不是富了農民。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大力發展農村自有產業,並透過新農村改造、“宜居型”農房改造讓農民統一住上2層小樓,那麼農民的收入水平以及居住水平,都要遠優於拆遷上樓。
為了更好地對農村進行規劃,國家採取了很多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在《關於加快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工作的通知》中,國家明確表示由於疫情等原因,很多未按時完成土地確權登記工作的城市,可以順延到2021年。這一措施就是說農村的“房地一體”確權、頒證工作,最晚將延續到今年年底。而接下來,農民手裡的“不動產權證”,將成為未來農村規劃拆遷的主要賠付依據,沒有進行確權的農民,趕緊對自己的宅基地和農房進行確權。
除此以外,在《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國家明確表示2021年基本完成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明確村莊佈局分類,並要求要立足現有基礎,不搞大拆大建,不強迫農民上樓。從這一措施中可以看出,未來農村規劃將根據自己的類別,進行差異化的拆或者改,不會進行統一的大拆大建。但對於拆遷撤併類村莊而言,小範圍的拆遷改造很可能會繼續出現,“拆”字仍會畫到部分農民的牆上。
對於未來的農村規劃,農民應該注意什麼?
對於未來的農村規劃,到今年年底的時候,基本上會隨著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完成,而基本決定大致方向。因此,今年過後,如果當地沒有明確的拆遷資訊,那麼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宅基地的同村轉讓,或宅基地使用權的異地出租。相反,建議農民保護好自己的房屋和宅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