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木
不斷突破覺醒,才能得真正的自由。
人生的三次覺醒
人生是一場覺醒的過程,人生在世,往往會被外相迷惑,困於成敗,迷於名利,陷於得失。
所謂覺醒,就是要打破外在虛相,提升內在境界。從而回歸自然本真,領悟自然大道。
覺醒的程度不同,達到的境界就不同,人生命運也會不同。
人生有三次覺醒,分別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01
- 見自己:認識侷限,開始反省。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中講:“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一個人,知道自己的無知,是明智的;不知道自身的無知,是愚昧的。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發現自身侷限,不斷自我反省,從而突破小我,走向覺醒的。
王羲之年輕的時候,就有這樣一段經歷。
他在書法上,很有天賦,但是很長時間沒有進步。
有一日,他無意中看到了,東漢書法家張芝的作品。
發現張芝寫的字,透著沉穩平靜之氣,才發現自己練習時,總是心浮氣躁,急於求成。
於是一改前非,精神境界提升了,書法也開始日益精進。
最後,終成一代大家。
楊絳先生曾在書中寫道:“人生一世,需有三個自覺,無非是認識自己,洗練自己,自覺自願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與禽獸無異。”
深以為然,能夠自覺地反省自己,改變自己的人,都是生活的強者。
人到中年,發現其實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局裡,而人生就是不斷破局的修煉。
突破原有認知,打破固有思維,改變慣有習性,靈魂才能昇華,境界才會提升。
02
- 見天地:瞭解大道,順應自然。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中講:“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意思是:有大智慧,洞悉大道的人,都是順應自然,遵循人的本性做事。
一個人,如果不知道天地的廣闊,自然道法的玄妙,就會一意孤行,做出違背常理,偏離大道的事,最終讓自己陷入困境。
曾國藩剛入朝為官時,有些自以為是,說話直來直去,做事橫衝直撞,得罪了不少人。
以至於,他帶兵打仗時,部下都投奔別處,幾次戰敗,沒有人願意支援,被皇帝以守喪的名義,打發回了老家。
後來,他讀到“不知常,妄作兇”。才真正認識自身的渺小,頓悟大道的存在。
再次為官時,他變得謙虛低調,為人處世外圓內方,做出了一番事業。
曾國藩說:“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下不雜,既往不戀。”
專注當下,順應自然,不被雜念牽絆,不為未來擔憂,不因過去悔恨,才是最高明的活法。
人生之事,總是難以預測,與其執著改變,不如順其自然。這樣才能收穫內心的平靜,從而生起智慧 。
03
- 見眾生:理解他人,心存善念。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中說:“聖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
聖賢的人,擅長髮現每個人的優點,不會放棄任何一個人。對待別人沒有分別心,總是一視同仁。
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無我的狀態,自己和萬物迴歸一體。
真正的高人明白,世間本無好壞之分,外在的一切都是內心的投影,自己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有一個修行人,每次打坐的時候,都感覺有一隻蜘蛛,在他的面前爬行,讓他很苦惱。
於是,他去問道長,道長說:“等下次它再出現的時候,你用筆把它圈出來。”
果然,他再次打坐時,蜘蛛又出現了,他照著道長所說,畫出了蜘蛛的位置。
醒來後,發現,胸口上有很多圓圈,原來,蜘蛛就在自己的心裡。
真正開悟覺醒的人,都明白外在都是假象,人生就是一場,借假修真,借事修人的經歷。
生活就是一面鏡子,理解他人,就是原諒自己,善待別人,就是度化自己。
正如作家冷瑩所說:“你對別人的好和善意,最後成全的都會是你自己。”
▽
每個人的覺醒,本質上,都會經歷這三個時期。
開始,看見自己,學習反省;然後,看見天地,懂得敬畏;最終,看見眾生,了悟真理。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向外看的人,夢遊;向內看的人,覺醒。
外在都是幻想,向外追求,便會被慾望支配,渾渾噩噩。
覺醒的本質,就是向內求,每個人都本自具足,相信自己,才是真正的清醒。
不斷突破覺醒,才能得真正的自由,從而享受生活,掌握命運。
願我們不執著於外在,追隨本心,始終平靜喜悅,內在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