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形容某件事情有難度,或者要求高,會稱之為“門檻高”或者“高門檻”,其原因是如果門檻高的話,越過門檻時需要低頭哈腰,而不是抬頭挺胸,於此同時,跨越高門檻,需要比較大的力氣,因此,人們用“高門檻”來形容某件事有難度。
有人就納悶了?為何古人要在建築中,設定一道門檻呢?古人在建築上有自己的講究,設定門檻自然有其獨特的道理。
門檻大多數是木質的,而一些寺廟或者豪門望族,門檻會用整塊精美的石頭製成,門檻的作用有很多,例如防風邪透過門縫吹入屋內、防止塵土。防雨水灌溉進入屋內,防止潮溼。
其次,門檻還可以區分屋內屋外,相當於一個界限,門檻同時能夠將蛇、老鼠、昆蟲等動物,拒之門外。相對於門鎖,古代還有“頂門棍”,頂門棍利用了“三角形穩定性”,能夠防止門被盜賊撞開,假若沒有門檻,頂門棍就不起作用了,由此可見,門檻還有防盜的作用。
最後,則是風水上的作用了。由於古代的科學技術水平有限,對於一些自然現象,古人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因此古人比較迷信,也偏信於風水,古人在建築上,也非常注重風水,而門檻則有聚氣、聚財、辟邪等作用,當然,這一說法如今並不可信。
門是一個房子的門面,古代的四合院甚至會修兩道門,一個大門,一個二門,才有一句俗話叫“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而門檻的存在,也讓大門看起來更加美觀,更加符合審美。
關於門檻,想必很多人聽過農村的老人經常提及,不要用腳去踩門檻,這又是為何呢?
眾所周知,我國是禮儀之邦,從古至今,人們就非常注重禮儀,早在春秋時期,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就曾提及:“不知禮,無以立也”,由此可見禮儀的重要性。而作為“四書五經”中“五經之一”的儒家典籍《禮記》,就曾提及,不踩踏門檻也是一種禮儀,其中道:“大夫士出入君門,不踐閾。”
而從周代開始,就已經有了"祀門"的活動,人們開始對門神加以禮敬。
為何老人家說不能踩門檻?人們即使在匆匆忙忙,遇到門檻都會放慢腳步,低頭看腳,然後邁過去,這表明對房屋所有者的尊重,假若橫衝直撞,踩著門檻進去,自然有失風度。除此之外,人們還認為,門檻代表著房屋所有者的脖子或者脊背,如果踩著門檻,則表示不屑和不尊重,假若在寺廟或者道觀踩著門檻進取,則是對佛神的不敬。
除此之外,跨越門檻先邁左腳還是右腳,也是有講究的,你是跨哪隻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