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經歷了歲月的沖刷之後,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無數遺產。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統計資料,我國有766722處遺址,而我國同時又有大約69萬處村級行政單位,這就意味著平均每個村莊附近都有至少一處以上的遺址。今天,這些先民的遺產仍然與我們毗鄰而居,它們是我們不可多得的文化財富。當人們懷著開放的心態和科學的態度,積極保護、合理開發利用文化遺產,統籌好文物保護和經濟發展,這些遺產將成為先祖饋贈給我們的最好禮物。
從最早的糧倉看夏王朝社會結構
時莊遺址夏代早期糧倉城的出現並不是孤立存在的,當時在它的周邊有著廣大的地域和聚落群作為支撐。圍繞時莊遺址,考古專家在周邊進行了大面積的考古勘探,除時莊遺址外,還發現了另外13處同時期的遺址,這中間不乏象朱丘寺這樣具有寬闊夯土城牆的城七上。也就是說,在當時的淮陽東北部是有很多古遺址的,它們和時莊遺址共同存在,共同構成了一個區域性的聚落群。
正是因為有更多的聚落、有更多的人口作為支撐,在農業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在社會已經出現了專業分工,在政治實體組織和合頁導能力達到一定的高度時候,才出現脫離農業生產的管理階層,才會有專門的糧食集中儲備和管理的地方。
時莊遺址周圍遺址群落分佈
賦稅是國家宏觀管理經濟的重要手段。我國古代的賦稅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實物賦稅,即繳納糧食。成書於南宋的《路史》曾記載:“神農之時,民為賦、二十而一。”是中國有徵收稅收的最早傳說。西周時,土地實行井田制,分為公田和私田。公田的收穫為貴族所有,而私田的收穫則可由耕種的庶民保留。《左傳》:“宣公十五年秋(公元前549年,初稅畝。”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正式實施了對耕地徵稅的紀錄,到漢初形成的田賦制度,現在看,記載的應是事實。
時莊遺址中,早期糧倉城的發現,在一定程度上應該能夠說明在當時是有可能存在貢賦制度的。可以說,從時莊遺址能夠窺探、研究夏代早期的國家組織結構以及治理能力等重大問題。
時莊遺址糧倉城的出現,說明在夏代早期,已經對聚落的功能進行專門劃分。時莊遺址佈局清晰、功能明確,為研究我國古代早期國家的糧食儲備,統一管理和可能存在的貢賦制度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地上倉儲建築F5俯視
透過對其形制以及規模的分析,考古學家將其視為當時的糧倉,是社會發展由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出現,這對於我們進一步瞭解中國遠古歷史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這麼多的糧食,運輸是如何解決的呢?首先要知道當時的地貌環境。透過考古地質鑽探和大面積的普探,結合鐳射雷達測繪技術和地理資訊系統,考古專家們復原了以淮陽地區為主要區域的古代地貌環境。古代這一區域的地貌,至少在夏商之前這裡的地貌環境,和我們今天看到的是不一樣的。今天的淮陽地區是旱地、平原,古代則是河湖相間的溼地環境,時莊及其周邊的遺址都處在緩崗地的邊緣。按照復原的這種地貌環境,我們推測,水運在當時較大範圍內應該是一種比較普遍的運輸方式。
豫東地區的興盛和繁榮始於明清時期的運河,與水運密不可分。時莊遺址的糧食運輸推測為水運,則又把豫東地區水運歷史提前了幾千年。
圓形地面建築F10俯視
豫東糧倉的淵源有多
傳說炎帝神農初都於陳,教民稼穡,播種五穀。淮陽縣城東北至今有五穀臺供人們祭拜。豫東地區種植糧食的歷史由來已久,淮陽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
時莊糧倉遺址的年代大致相當於中原地區的新砦期階段,即文獻所記載的“太康失國”至“少康中興”的夏王朝早期的。方形夯土圍垣式功能性聚落,可與登封王城崗小城,二里頭“九宮格”式佈局結構相比較,為夏文化和夏王朝的考古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對我們重新以識夏王朝的社會組織結構、管理水平和國家治理能力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從出土文物表現特徵看,時莊遺址考古學文化面貌屬於造律臺文化晚期。
這是繼平糧臺古城遺址之後,淮陽發掘的又一處龍山文化晚期遺址。時莊遺址是目前我國最早的功能單一的糧食倉儲遺址,填補了中國文明探源研究和夏文化研究的實物資料空白。時莊遺址佈局清晰,功能單一的圍垣聚落,是夏代早期中原地區新出現的小型化、專門化聚落,是一種嶄新的聚落形態。
系統的考古工作表明,在時莊遺址周圍150平方公里範圍內,還存在至少13處同時期的聚落,共同構成了規橫龐大的區域性聚落群,是時莊遺址單一功能性聚落髮展的重要支撐。
地上式糧倉F6俯視
如果是作為專門的倉儲機構存在,那麼這麼多的糧食的來源是那裡?用途又是什麼?放在歷史大背景下去思考,從社會構成的角度去思考,這一遺址的發掘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他可以為我們推論當時的社會組織、社會構成、組織規模提供更多的思路及依據。放在歷史大變遷的思考中,農業時代發展的歷史和豫東地區作為農業基地的歷史,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推演,這應該能為時莊遺址未來的闡釋和展示提供考古學方面的證據。放在當時的條件下考慮,糧倉儲存的糧食應該來源於附近地區,那麼一旦糧倉的論證被證實,豫東糧倉則在4000年前就應該已經確實存在了。
隨著時莊遺址的不斷髮掘,更多的成果會得到展現,豫東大地的歷史文化魅力會更加凸顯。中華民族的歷史會隨著時莊遺址這樣的一個考古發現的推進,更豐富、燦爛,我們的文化根基深植沃土,養分會更充足、更美好、更立體。
我們提起中國歷史的時候,被中國史學家反覆提及的夏王朝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這不僅是因為夏期是中國第一個有確切年號的王朝,而且也標誌著中國從原始部族社會走向了有明確統治者的奴隸制社會,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
地上式糧倉建築結構剖面
不過相對於殷商,我們能夠取得的關於夏王朝的考古證據比較有限,不過隨著二里頭等遺址的出現,年代早於殷商的王朝逐漸走入了人們的視野,雖然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這些城市遺址就是隸屬於夏王朝的,但是在殷商之前,中國就有較為發達的城鎮和文明已經是毋庸置疑的。
我們知道在中國境內有著不少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有的遺址的地質年代也在公元前兩三千年,之所以沒有被人們視作夏王朝,是因為他們的文化還保留著濃重的原始部落色彩。那麼新近發現的時莊遺址,又有那些特點,為什麼其被認為和夏王朝有密切聯絡呢?
時莊遺址與普通龍山文化遺址的曲別
時莊遺址是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部落制走向奴隸制社會的關鍵節點,由於其被發現的位置位於龍山文化群內,因此在開始的時候,時莊被認定為龍山文化晚期遺址,並沒有和夏王朝產生太大的聯絡,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才使我們逐漸發現了時莊文化的特別之處。
地面式方形糧倉F24俯視
一般我們認為晚期龍山文化遺址還處於父系氏族社會,而部落與部落之間還沒有很多的聯絡。這讓龍山文化遺址依然呈現單體聚落的特徵。即其遺址應該包括一個部落日常所需的所有建築,是一個功能完備的村落。一般這類遺址需要有住所、祭祀所用的大型建築,公共墓葬、以及其他日常所需的建築型別,比如燒製陶器的陶窯和存放食物的糧倉等。
在時莊遺址中,人們除發現大量疑似糧倉的建築之外,其附近並沒有發現太多供人居住的房屋,也沒有具有祭祀功能的大型場所。更重要的是在時莊遺址附近並沒有公共墓葬,這說明相比於之前發現的龍山文化遺址,時莊遺址更像是一個專門為儲藏糧食建立的村落,而不是一個完整的村落。這讓人們對時莊遺址所屬的文化產生疑問。
地面圓角形糧倉F7俯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