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毛澤東·《採桑子·重陽》
農曆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節日重陽佳節,人們登高望遠,放飛心情;賞菊賦詩,抒發情懷;曬秋品秋,慶賀豐收;聚會敬老,祈壽納福......無論何種民俗活動,都表達人們喜悅的心情,優哉遊哉,其樂融融!
去年,我們家的重陽節別出心裁,別有韻味。我們早早謀劃,決定帶著身體硬朗的母親,來一場說走就走的近郊遊,爬野山、賞秋菊、觀田園、摘果蔬,以對詩接龍的形式,陪獨居的老母親過節祈福。
登高遠眺,抒發壯闊情志
我們一家先到不遠處的尖子山,攙扶著母親,慢慢攀爬到山頂,放眼遠眺,視野開闊,情思飛揚。受此感染,我不由吟起了詩仙李白在宣州登山的詩句:
九日茱萸熟,插鬢傷早白。
登高望山海,滿目悲古昔。
小孫女菲兒不甘落後,咿咿呀呀接上了,她前不久學到了詩佛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菲兒還給我們講,王維作此詩時年方十七歲,少年老成的王維孤苦伶仃一人漂泊在外,遙想遠在家鄉的親人重陽登高,遍插茱萸時,卻發現少了他自己。
愛人理了理飄飛的髮絲,不以為然地說:“咱們這兒沒有茱萸,重陽插佩茱萸的習俗不適合吧,況且李太白的這首詩詩意有些悲涼,王摩詰的詩裡也有淡淡的哀愁,聽我的——”她抑揚頓挫吟哦盛唐詩人劉禹錫的《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愛人品評道:“你聽聽,劉禹錫的詩句多麼壯闊,一反文人騷客悲秋的頹廢之氣,讚美高遠澄碧的藍天上,一行白鶴直衝雲霄的情景,表現詩人奮發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
母親抿著嘴兒,似懂非懂聽我們賽詩,菲兒說:“太奶奶,你也來一首詩吧。”母親笑眯眯地說:“菲兒,俺不會詩不懂詩,俺給你念一支《爬山謠》吧。”母親喃喃哼起了早年的一首歌謠,彷彿把我們帶回到久遠的記憶裡:“三月三,小三去爬山。上山又下山,下山又上山。爬了三次山,跑了三里三,溼了三件衫。小三山上大聲喊:‘離天只有三尺三!’”
採菊東籬,覓尋風雅逸緻
我們且行且吟,慢悠悠下山,漫山遍野開滿了白亮亮的車矢菊、黃燦燦的金盞菊。我們邊採這些野菊花做藥茶,邊輕嗅著沁人心脾的菊花香,泠泠詩情油然而生。我想起了東晉那個“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的老陶,他種菊品菊,以菊為伴,寫下了許多關於菊花的詩句,我記起了一些,乘興吟來: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飲酒·其五》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飲酒·其七》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
——《和郭主簿·其二》
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九日閒居·並序》
陶淵明也像菊一樣不畏繁霜,凌寒盛開,淡雅清逸,他才是古今愛菊第一人!
我們下得山來,來到老鄉培植的秋菊圃園,菊花的品種真多,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有平瓣、匙瓣、管瓣,有單色、複色,白的像雪、黃的似金、紫的若霞,看得我們眼花繚亂,情痴意迷。菊的花葉的氣味,散發著中草藥一樣馥郁的馨香,讓愛人誦起了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的那首《醉花陰》: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兒子說:“媽,你那是小女子情懷,我來首大丈夫氣概的——”他想起了唐末的那個落第秀才,桀驁不馴又犯上作亂的黃巢,凜凜然吟誦他的《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聰慧的兒媳不禁發問:“你們知道古今文人墨客為何偏偏愛菊嗎?”她自問自答: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原來晚唐的元稹早用這首《菊花》,給我們解開了疑問。接著,兒媳還朗誦了晚唐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兒媳摘了兩朵黃豔豔的菊花,說道:“咱們沒有茱萸戴,就像小杜那樣插菊花吧。”她把菊花輕輕地簪在母親花白的鬢髮間,母親靦腆地笑了,那笑容燦爛而溫暖,像秋日明麗的陽光。
母親把蹦蹦跳跳採花的菲兒叫過來,說:“菲兒,俺出個謎語你來猜:瓣兒紅,瓣兒黃,不怕風,不怕霜,秋風吹來撲鼻香——這是什麼物兒?”
“菊花,太奶奶,你這謎語太簡單了!”
“呵呵,太複雜的俺也沒有啊!”
爽朗朗的笑聲一陣陣傳來,驚起了一群嘰嘰喳喳的小麻雀。
聚會敬老,獻上美好祝福
回到母親那方清靜簡樸的農家小院,小弟一家早已準備好了一桌豐盛的午宴。一家人依次落座後,你一言、我一語,議論著郊遊見聞,評判誰對的詩多、誰接的詩妙。正討論得熱鬧,我又發出了“飛花令”:“重陽節現在是法定的老年節,也是敬老節,咱們以敬老孝親為主題,來對詩賽詩,誰接不上來,誰要罰酒喲!”
小孫女最先響應,她用清亮亮的童音吟誦了唐人孟郊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字字句句飽含深情,讓我們當兒女當晚輩的漾起情感的漣漪,紛紛起身向白髮蒼蒼的母親敬酒。
席間,大家有詠唐詩宋詞裡的詩句,有念古籍《論語》《名賢集》《弟子規》中的警句,表達對尊老敬老的見解,對母親的拳拳情懷。言語不多的小弟忽然站了起來,囁嚅地說:“俺肚裡的墨水少,學問不大,俺唱一首歌吧。”他把那首老歌《不老的爸爸》換了詞兒,改成了《不老的媽媽》,聲情並茂唱了起來:“媽媽、媽媽,親愛的媽媽!媽媽、媽媽,慈祥的媽媽!她滿口沒有一顆牙,滿頭是白髮,她整天嘻嘻又哈哈,活像洋娃娃!媽媽、媽媽,親愛的媽媽!媽媽、媽媽,慈祥的媽媽!她昨天教我種花,今天又畫花,她整天忙忙又碌碌,全為我長大......”
我們都被小弟沙啞的模仿童音逗得拍掌嬉笑,直笑得晶瑩的淚花在眼圈裡打轉轉。在母親倦怠的笑影裡,我們殷切祝願,祝願八十歲的母親永遠像年少時那樣美麗,健康永遠、幸福無邊!
在這溫馨的青石小院,我們也殷殷期待:“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和母親把酒話桑麻,為老人舉杯共祈願!
-作者-
劉琪瑞,男,山東郯城人,一位資深文學愛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聲》《鄉愁是彎藍月亮》和小小說集《河東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