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寫出了“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子”的納蘭性德,為何陪著皇上還不高興?作為一等侍衛,卻牢騷滿腹?
一起來品讀他的《長相思》,為你揭開其中的秘密。
除了得到上面兩個問題的答案,你還會知道赫赫有名的“滿漢全席”是怎麼來的。
【原文】
長相思(納蘭性德 〔清代〕)
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註釋】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長水遠。
榆關:即今山海關,在今河北秦皇島東北。
那畔:即山海關的另一邊,指身處關外。
帳:軍營的帳篷,千帳,指軍營之多。
更:舊時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風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風雪交加。
【譯文】
跋山涉水走過一程又一程,將士們馬不停蹄地向著山海關進發。夜已經深了,千萬個帳篷裡都點起了燈。
帳篷外風聲不斷,雪花不斷,嘈雜的聲音打碎了思鄉的夢,想到遠隔千里的家鄉沒有這樣的聲音啊。
【品讀】
原來這一年,公元1682年,康熙皇帝也算是遇到一件開心的喜事,那就就是平定雲南三藩作亂。
什麼叫“藩”?
這個字,本意是藩籬,也就是籬笆。籬笆是幹啥用的?防護用的。對吧?所以,古代藩鎮,是在邊防地區設立藩鎮,以軍事力量防護外敵入侵。
你想想,既然藩鎮是軍事力量,有時難免就會動了心思,想要自己獨立單幹,不聽皇帝的,甚至帶兵造反。
這樣一來,藩鎮有時也會在成為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
公元1682年,康熙皇帝平定了雲南三藩作亂,這當然是大好事,為國家免除了戰亂,也為自己的江山穩固添磚加瓦,高興是自然的事。
這一高興,皇帝就得要表達出來,咋辦呢?謁陵祭告,啟鑾東巡,意思是說,祭拜祖宗墳墓,報告大喜事,並且順帶往東面巡遊,到了遼寧和吉林。
康熙皇帝,也就是愛新覺羅·玄燁就在吉林將軍府用三套碗席款待吉林將軍等官員。
要知道,這裡可是滿族愛新覺羅的發祥地。
什麼是三套碗?
席中用來盛菜餚的器具,是由杯碗、中碗、座碗組成的,故得此名。
具體都有哪些菜呢?十六款(或八款)涼碟(又稱冷菜)、三款“大件”和十二款熘炒菜、湯燴菜,老夫掐指一算,一共有31種菜餚。
一句話,那是相當豐盛!
由此可見,康熙帝當時心情有多好,他對待吉林將軍府的官員也是無比慷慨。
三套碗,發展到後來,就成了滿漢全席。
是不是長知識了?
咱們再說回拜祭的事。
陸游不是寫了一首詩嗎,其中有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哈哈,不光是子孫後代喜歡向老祖宗傳達自己的喜訊,老祖宗也都希望後代能夠做出一番成就並且告訴自己。
這大概是有史以來的文化傳承和家族心理吧。
於是,作為一等侍衛的納蘭性德,就得隨從康熙帝拜謁永陵、福陵、昭陵等皇家陵園,一同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關。
望著風雪迷離的關外景象,納蘭性德心生念想家鄉的情思,寫下這首《長相思》。
有同學可能會問,一等侍衛是個多大的官呢?
一等侍衛。相當於正職三品。
最近熱播劇《劉墉追案》中的保護婉兒格格的賀子楓,正好是三品帶刀侍衛。
哇!好帥耶!其實,真實的納蘭性德是這樣的:
整天陪著皇上游來蕩去,不是很好玩嗎?為啥要起思鄉之情,還說“聒碎鄉心夢不成”。這納蘭性德太不識抬舉啦!
此言差矣。
根據記載,納蘭性德是個嚮往過平靜生活的人。
可有詩詞為證呢?
你看:
《浣溪沙》
十里湖光載酒遊,青帘低映白蘋洲。西風聽徹採菱謳。
沙岸有時雙袖擁,畫船何處一竿收。歸來無語晚妝樓。
納蘭性德滿眼所見都是江南的美好風光。
這首詞,雖然也是寫在陪同皇帝南巡時,可依然流露出對恬靜山水的喜愛和嚮往。
所以,《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這首詞,就充斥著矛盾的心理。
一方面,他覺得身為一等侍衛,保護皇上,保衛家國那是分內之事,也是堂堂男兒應有的作為。
所以,山一程,水一程,跋山涉水,路途遙遠,沿途險惡,依然不會怠慢。哪怕到了晚上,風一更,雪一更,也堅持陪護聖上。
可另一方面,他卻說“身向榆關那畔行”,注意,是“身”向榆關。好像告訴我們,身體和自己的心靈是分開的。身體朝向榆關(山海關),可自己的心思卻留在了故園。
因此,夜深人靜,當無數個軍帳亮起燈,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千帳”不是一千個帳篷,而是虛指,很多帳篷。
聽到的是呼呼的風雪之聲。
此時此刻,自然想到了溫暖的“故園”,家鄉可沒有這樣的景象。
言外之意,我好想回家,待在溫暖的家裡,和家人朋友把酒言歡。
可是,責任在身,重擔在肩。我也只是想想而已,實際行動上必須為皇上出行保駕護航。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嗯,也許這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