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說的職官主要是指各朝各代的官職的稱呼,因為歷史的變遷,很多官位的稱呼有很大的變化,簡易的分為三類: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和品階勳爵。
中央官制:
從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分別設相和將,分掌文武,比較有名的向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當時兩人就是趙國抵抗秦國的柱石。
秦統一全國後下設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組成了中樞系統。丞相佐理國政,太尉掌管軍事,而御史大夫為皇帝的秘書長兼管監察。呂不韋、李斯等人都是秦國著名的宰相。
到了西漢末年,改丞相為大司徒,太尉改為大司馬,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號稱為三公。但是慢慢的皇權和相權就開始發生了爭奪,到東漢時期,設立了臺閣,逐漸地將三公的權利架空。在南北朝時還有不斷的變化。
到了唐皇帝朝的時候以左右僕射為宰相。到了宋代以後中書和樞密院分掌文武,號稱二府,正副首長成為樞密使、樞密副使。向狄青等名將就曾擔任過樞密使。而在遼代設立的是北、南宰相府。元代的時候設立的是中書省,開始設立六部。
到了明代廢除了中書省,設立六部,此外還有內閣。內閣內最有權利和威望的成為首輔,比較有名的明朝的首輔如張居正、三楊等。清代延續明制,但是自雍正開始,設立軍機處,軍機處成為皇帝控制朝政的權力部門。
秦漢時中央的行政長官有:1、奉常(管宗廟禮儀)2、郎中令(管宮廷侍衛)3、衛尉(管禁衛軍)4、太樸(管皇帝馬車)5、廷尉(管司法)6、典客(管少數民族)7、宗正(管皇族事務)8、治粟內史(管租稅賦役)9、少府(管宮廷總務)合稱為九卿。電視劇中常有一句臺詞說三公九卿就是來源於此。
此外還有六部,分別是禮部、吏部、兵部、工部、戶部、刑部。其正副手分別為尚書和侍郎。
此外中央還有監察官和諫官。監察官的作用是百官進行糾彈,諫官是對皇帝進行規諫。目前已知最早的諫官是戰國的御史,西漢時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後來成立了御史臺,因此習慣上稱監察官為臺官;到了明清事情,改為都察院,首長稱為左、右都御史。向東林黨人左光斗就是出身這個衙門。
地方官制: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地方官制稱謂都不同,有的地方行政單位有邑縣,其長官楚稱為令尹;晉稱為大夫,魯稱為宰。秦漢時期萬戶以上的縣,長官稱為令,不及萬戶的稱為長。到了宋代以後稱為知縣。
秦漢時期的縣以上的行政單位為郡,長官是郡守,掌握軍事的是尉,掌握監察的是御史。漢武帝時候全國分為十幾個監察區,稱為州或部。設定刺史一人,監察所屬的郡國。後來隨著戰爭的發生,刺史逐漸地掌握軍權,因此刺史就有了兩套屬官,一套在監察系統,一套在軍事系統,這裡面有司馬、參軍等副職。
唐代的時候按照地域分為若干的道,每道派京官一名,開始巡視,先後成為巡察使、按察使等,後來唐代設定了節度使,成為總攬全部軍政、民政、財權和監察大權的地方大員。著名的唐代藩鎮叛亂就源於此。宋代簡稱為知州。
到明代的時候沿襲元代,將行中書省改稱為承宣布政使司,長官稱為左右布政使,後來明代有戰事時,派朝臣巡視地方,稱為巡撫,遇到軍事問題牽連好幾省的,則派總督處理。到了清代的時候,總督稱為固定的封疆大吏,特別是我們熟悉的直隸總督,在清代絕對是總督中的核心位置。
品階勳爵:
品:漢代的時候以祿石作為官位高低的標誌,例如刺史、太守的為兩千石,縣令為六百到一千石;隋唐的時候分為三十級;明清簡化將九品分為正從,共十八級。明清的時候為了區分品,官員的官服上會繡上不同的動物,一般文官為禽鳥紋;武官為走獸紋。有個成語叫“衣冠禽獸”據說就來源於此。當然為了區分官員的等級,其衣服的顏色,身上的配飾,頭頂的帽子等等,無不顯示出官員的等級。
階:唐代的時候把前代的散官官號加以整理和補充,並重新規定了品級,稱為階官。例如文官從一品稱為開府儀同三司。後來朝代都有延續,但是名稱和品級不同。
勳:類似有階,例如有上柱國將軍、輕車都尉等。
爵:據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一般來說異性可以封爵,同性可以封王。比如明初的常遇春、徐達等,此外像金庸先生的《鹿鼎記》韋小寶等,都是爵位。但爵位更多的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沒有什麼實權。
當然這篇小文章只能說個大概,很多都不是能夠說清,說細的,因此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