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問他鄉與故鄉》書評
新時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出自己的家鄉,到更大的城市,求學、工作,漂泊,然後慢慢的一些人習慣大城市的節奏,在這裡安家,那些原本的他鄉就成了他們第二故鄉,正應了季羨林先生那句話:“無論他鄉與故鄉,大抵心安即是家”。
這十年其中大部分時間都處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時期,而德國正是納粹的聚集地,在這種大環境下的德國,他的老師給了他怎樣的幫助?是什麼事讓他覺得德國人老實忠厚?為什麼哥根廷成為了季先生第二故鄉?
本書的作者季羨林先生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後來作為交換研究生曾旅德十年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斯拉夫文、德文和英文,精通12國語言。旅德歸國後,他曾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學院系主任、北京大學副校長聊城大學名譽校長等,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他學識淵博,可謂博古通今,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諸多領域都頗有建樹。著有《唐史》《中印文化交流史》等學術著作。還翻譯了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羅摩衍那》,和維吾爾族第一部戲劇文學《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他的散文文筆不奢華,卻總能給人感動。其中《夾竹桃》和《懷念母親》還被選入小學教材。
他的老師給了他怎樣的幫助?
季羨林先生寫這本書的初衷就是表達對老師感激之情。在德國學習中遇到的老師都對他有很大幫助,他也和老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提到最多的一個老師是教他梵文和巴利文的瓦爾德施密特教授,季先生認為教授給他的學業帶來了最大的幫助。
教授很會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他們梵文課的教學並不是老師教,學生學。只在第一節課上唸了念字母,而後在完全不講解語法和規則的條件下直接讓學生讀課後練習,這讓季先生倍感壓力,為了更好的學習,他不得不在上課前花費一兩天的時間,準備課上要學習的內容。這種方式不僅用於梵文學習,更是用在了其他語言的學習中,而正是教授這種調動學生自身學習動力的方法,讓季羨林先生印象深刻,受益終身。
教授雖然看忙起來文質彬彬,也沒甚麼教授該有的架子,但是他是教學一絲不苟,極為嚴謹,對學生的要求更是嚴格,大概是季先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會做大量準備,從未應付了事,也沒有因為教授的嚴格要求,露出任何抱怨之色,教授對他的態度是和藹可親的。但季先生之後,這位教授的學生都認為他過於嚴格。曾有一個學生的論文被他批為垃圾後,那位小姐因為受不了,最後離開了哥廷根大學。而季羨林先生不但適應這種教學風格,並把這種風格沿用到他之後的教學中。
教授對季先生博士論文寫作也提供了很大幫助。季先生準備自己論文的時候,用了大量時間查閱資料,整理,成文後自認為是非常完美的,本想得到教授誇獎,但是當論文交到教授手裡的時候,教授認為他的論文等於沒寫,這讓他很受打擊。教授指出他犯了一個錯誤,引用了一堆其他書裡的內容,卻單單缺少屬於自己獨立創造的見解。季先生在理解教授的話後,更是總結出“沒有建立,不要寫文章”的話,並把這些也教給了自己的學生。
瓦爾德施密特教授是一位優秀的老師,如孔子說的那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他對季先生的教導並不只限於他所教科目,更是引導季先生領悟了更好學習的方法,端正了對待學術的嚴謹的態度,也讓季先生回國後,成為了和他一樣優秀的老師。
是什麼讓他覺得德國人老實忠厚?
大多數人印象中的德國人很有規則,甚至到了有些刻板的地步,卻很少有人評價德國人是老實忠厚的,甚至是可愛的。季羨林先生剛到德國柏林的時候就遇到了這樣一件趣事,讓他對德國人充滿了好感。
季先生剛到柏林對道路非常不熟悉,可以說完全是個路痴。一次他的手錶的玻璃罩碎了,一位在柏林居住了兩年的朋友帶他穿過柏林的街道,找了德蒙街的一家表鋪進行修理,鋪子的老闆開了個收據,約定第二天取,季先生拿了收據也沒細看就回去了。到了第二天,他不好意思麻煩朋友,準備自己取表,結果發現手機上並沒有地址和電話,甚至連鋪面的名字都沒有寫,他沿著康德街,憑著記憶去找前一天的表鋪。
找了很久他終於發現一個小表鋪,進去就覺得和昨天的店裡佈置不太一樣,但是他還是沒來得及多想,店主是一個老頭,他接過季先生遞來的收據,馬上在店裡找起來,結果翻遍了店裡也沒有找到,老頭也急出了一頭汗,只能很抱歉的和季先生約定第二天再來店裡取。並在收據上寫了店鋪地址。
按照約定第二天去店裡之前,季先生又找到了一個表鋪,然而對方表示不是他要找的店。他第二次到店裡接待季先生的是一個老太太,她看到了收據上丈夫的字,對錶在他們家修的這件事兒深信不疑,但是怎麼會找到呢?折騰了幾天,季先生才讓老頭確認收據是不是他們店的,這時,老頭才發現,收據根本不是他們店的,卻沒因此發脾氣,而是讓他去其他店看看,並寫了地址。後來季先生還是在朋友幫助下取回了修好的手錶。
這件趣事讓季先生覺得德國人老實又忠厚,我看完這個故事眼前就浮現老頭緊張的找手錶的樣子,偶爾拭一下頭上的汗,那個樣子真的很可愛。
為什麼哥根廷成為了季先生第二故鄉?
季先生在旅德期間根德國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老師的悉心教導和關懷,尤其是西克教授對季先生像是對待自己的孩子,怕他沒有足夠的錢,找院長希望增加他的薪水,再得知他要回國的時候更是幾乎要留下眼淚,這樣的深厚情誼讓季先生一直難以忘懷。
溫暖還來自於即使在法西斯統治的德國,德國法西斯瞧不起“有色人種“但是季先生並沒有遭受到任何歧視和野蠻的對待。
當然他最感激的是像媽媽一樣,照顧的他的房東太太——歐普爾太太。她是一個典型的德國普通婦女,擁有勤勞、善良的美德,為人坦率,不藏心機,還有就是特別的愛清潔,甚至會用肥皂水清洗門口的人行道。
她對季先生的照顧涵蓋了生活所有,她會按照中國習慣給季先生留熱湯、熱飯;會在睡覺前替他鋪好床被,大概我們的母親在我們成年後也不會做到如此的無微不至吧!她會細心教季先生如何使用他不太會使用的鴨絨被;會每天和他聊天,這個習慣讓剛到德國的季先生得到了每日的“聽力訓練“,而房東太太在不自覺間就成了免費教員。他們相處的細節就像母子一樣,在歐普爾太太的先生去世後,他們更像相依為命的母子。
這些樸實的德國人民,給身在異國他鄉的季先生感受到了溫暖,和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雖然他們其中的很多人,在季先生回國後,再也沒有機會再見面,但對於他來說,這些恩愛的德國人讓哥根廷有了溫度,成為了他長久思念的“第二故鄉“,而這裡也是家,因為心安。
這本書讓我透過季先生的求學經歷,看到了瓦爾德施密特教授那認真嚴謹的教學給季先生帶來了終身受用的精神財富;那可愛的修錶店裡的德國老人,展現了德國人除了刻板之外的忠厚老實。而那些真心關注、照顧、幫助季先生的德國人,更是給了他溫暖且難忘的感動,這樣的哥根廷像家一樣溫暖、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