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的一天,黃清穗的紋樣平臺火了起來,網友的大量訪問讓平臺系統崩潰,他在微博“紋藏·中國紋樣”向網友訴苦——“我們沒有程式設計師,網站崩了,這兩天可能登不了。”
與此同時,他們在b站上的影片《一覽中國紋樣美學》獲得了60餘萬的播放量,影片中各式各樣的花紋組合讓網友眼花繚亂、心潮澎湃。網友們情不自禁地獻計獻策,“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這些紋樣可以做滑板板面!”“這樣的紋樣一點都不過時,可以先從絲巾、襪子等設計起來!”
黃清穗是何許人也?他與中國傳統紋樣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黃清穗是壯族人,家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都安瑤族自治縣。正是在那裡,黃清穗自幼就被衣服、被褥、裝飾品上各式各樣的花紋耳濡目染,他對紋樣的喜愛,像是從小就被刻進了他的DNA裡。如今,32歲的黃清穗成了一名中國紋樣工作者、設計師,潛心研究中國傳統紋樣。
2013年開始,他從家鄉出發,走遍雲南、廣西、貴州等西南鄉村去尋找中國傳統紋樣,把那些繽紛多彩、極富想象力的“瀕危花紋”記錄下來。2019年,黃清穗建立了“紋藏——中國紋樣線上博物館”,採集了超過20000組紋樣資料,整理出200多個紋樣專題。同年,他受故宮邀請,開發了關於“宮囍”文化的紋樣庫,成為故宮紋樣專家。
在他的紋樣庫中,壯族、黎族、毛南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花紋,顯得熱烈奔放;唐代、明清、近代等紋樣,記錄著歷史的變遷;風箏、銅鏡、瓷器等載體上的紋樣,充滿著先人對生活和藝術的熱愛。今年8月,一條介紹紋樣庫的微博被轉發了超過5萬次,這些中國紋樣讓網友們感慨著:“藝術不該流亡”“中國古代花紋不能被遺忘”“燦爛文明的每一角都應當被看到”……
日前,黃清穗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尋找中國正在瀕臨消失的紋樣像是在編寫一部“紋樣字典”,希望可以讓中國紋樣真正進入年輕人的生活,並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都安
兒時的村莊與紋樣,一直刻在記憶中
到現在,黃清穗仍舊能清楚地記得自己小時候都安縣隨處可見的各式紋樣。二三十年前,都安人每三日可趕集,他們稱趕集為趕圩。“現都安有60萬人口。而在村莊現代化之前,大家基本上都是務農。一到圩日趕集時,鎮上的那條街就會有很多的人,周邊也有兄弟民族前來趕圩,他們會穿著各式各樣的民族服裝。”黃清穗回憶道。
這些民族服飾上有大量的花紋,讓黃清穗有了第一次觸動。“在街上能看到床單、窗簾,甚至揹小孩子的揹帶,這些物件上都有著漂亮的花紋,也在我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這顆種子,一直到黃清穗在讀研究生階段開始逐漸生長。
黃清穗學習的設計專業,常有下鄉採風的課程。當他去各地採風,走過廣西、雲南、貴州等地時,就用相機隨手記錄自己看到的關於紋樣的事物,所見到的紋樣總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黃清穗發現,不同地方的紋樣圖案除了感官的美之外,還有著隱性的寓意。它們與當地的生活和文化勞動密切相關,這些民俗文化讓紋樣有著很大的差距。他再一次關注了兒時常見的那些紋樣,開始想要細細研究,並區分紋樣的差別。“一開始,我沒有辦法辨別採風見到的紋樣與小時候印象中的紋樣有什麼區別,只是覺得它們都是屬於色彩比較豔麗的、構圖比較飽滿的花紋。越到後面,我才越能知道里面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他解釋道。
可是,當他用設計的專業眼光去看待傳統紋樣時,卻陷入了迷茫。“很多人很喜歡我拍下來的紋樣,但是拍完之後就只是存在相機的硬盤裡,再也不會使用它。我們接受的美術教育是偏西式的,受西方流派的影響,做的設計和自身的文化傳統已經漸行漸遠。我們當時並不清楚,這些精美的花紋要如何應用到設計中。無法使用傳統花紋,是給我的第二次觸動。”
他想到,如果想要達到使用傳統紋樣的目的,首先要讓更多的人瞭解傳統紋樣,只有讓還處於隱藏狀態的中國紋樣被看到,它們才會有被使用的可能。
平流壯寨
在一座邊界的偏遠村莊,花的紋樣有特殊的寓意
2013年,黃清穗開始走上了尋找中國紋樣的道路。
他自己的家鄉逐漸現代化,村民的生活方式已有著天翻地覆的改變。於是,黃清穗想要去尋找一座更為遙遠的村莊,看一看相對原生態的生活。藉助於網路、書籍和老師的建議,他找到了處於中國和越南交界的村落——平流壯寨,這座寨子至今仍保留著紡紗織布的傳統,人們穿的傳統服裝、用的床單被套都是自己紡織染制而成。
到平流壯寨之後,黃清穗住在村支書的家裡,看到了屋裡擺放著許多的法器、道具和服裝,這些做法事用的道具上有著許多的紋樣,比如有雷公的形象,還有許多花的樣式。“村支書也是當地的摩公(音譯),根據當地少數民族的習俗,常會幫人做法事。比如,青年男女結完婚之後,就要去‘求花’。在那裡,花的寓意是人靈魂的載體。花降臨到人間,就會變成小孩子,人死後的靈魂也會飄回到花裡。”黃清穗介紹著。
在不同的民族中,花的寓意也不一樣,黃清穗也用過類似的花紋服飾。他的兒子出生後,他便經常用一條揹帶將小娃娃背在背上。在那條看似普通的粗布揹帶上,繡著壯族傳統的“牡丹花卉紋”,既代表著生殖崇拜,也蘊藏著保佑小孩子健康成長的美好祈願。
兩週的時間裡,黃清穗在平流壯寨除了觀察紋樣,還做了關於古文字與當地生活的攝影創作,觀察當地人在勞作時的肢體狀態與當地文字的類似之處。
自此,黃清穗開始專程去做紋樣的調查,拿起筆和畫本走遍了西南的鄉村,挨家挨戶地從紡織品、工藝品,以及老人們的回憶中提取、收集民間紋樣。在不斷地走訪過程中,他慢慢變得更加嚴謹,不再只是簡單的拍攝記錄,還製作了紋樣的採集表,表上有采訪提綱、背景資料、影象……他還要一筆一畫地臨摹出紋樣,之後再整理成冊,透過影像和掃描等技術手段,將它們儲存下來。
龍州村
傳統紋樣本已式微,資訊時代的到來使它雪上加霜
5年的時間,黃清穗走遍了西南鄉村,有時獨自一人,有時和團隊的五六人一起下鄉。他掌握了三四種西南地區的方言,與村民們溝通無阻,“每次到各個村莊裡,接待我們的老百姓,爺爺奶奶都很熱情。他們不見外,常拿出自己都不捨得吃的、用的給我們,還喜歡拉著我們喝酒、聊天、講故事。”
有一年,黃清穗下鄉過元宵節,團圓的節日裡卻沒有見到往日熱鬧的場景。村子裡大多數的青年人早已結束了假期返回工廠上班,留下了小孩子和老年人。黃清穗又一次回憶兒時:“這樣的節日,街上應該是單車都走不動的場景,如今兩百戶的大村落,安靜異常,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黃清穗意識到,現代化建設讓村莊變了,而紋樣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一座名叫“龍州村”的偏遠村寨,以前的紋樣受工藝的制約,其顏色較為單一,顯得高階且素雅;而現在使用的絲線受工業染色的影響,變得色彩繽紛,呈現出了不一樣的民族特色。“其實,他們之前很少採用豔麗的民族風格,那反而會顯得很珍貴。不同時代的審美不同,和周圍環境也有關係。比如,當我們身處山野裡面,大地、天空和溪流是我們的底色,是我們的幕布,那麼我們穿得豔麗多彩,就像是山野裡的一道彩虹一樣好看。而我們身處都市之中,無處不在的玻璃、電梯和鏡子,有各種的光反射過來,我們睜開眼就覺得太豔麗了,心理上會難受。”黃清穗解釋著。
不僅如此,黃清穗發現當下的紋樣創作群體也已經發生了偏移。以前,紋樣是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裝飾品,普通人就可以上手創作。而現在的紋樣裝飾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工業化產品,千篇一律地流水線生產;二是非遺傳承人繼續做著手工藝製品。這兩種創作在資訊開放的世界裡,很難不受到外界的影響,去適應市場的需求,紋樣也因此一直在變化著。
“我們之所以把以前的傳統紋樣作為文化的視覺基因,是因為它有脈絡,有可傳播性和傳承性。因此,當這個時代在發生改變,資訊不斷膨脹的時候,這些傳統紋樣其實已經瀕臨滅絕了。”
八角星紋
不同的文明,卻有著同樣的紋樣
2018年前後,黃清穗又一次打開了自己的研究視野。隨著走訪不同的村莊,他總能看到同一種紋樣——“八角星紋”,其花紋有八個銳角,向外散射。當他第一次看到該圖案時,認為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幾何圖案。之後,黃清穗卻在貴州、雲南、廣西等地都發現了八角星紋。
他詢問了不同地方的老人,“八角星紋由何演變”,得到的答案卻不大一樣:有人認為八角星紋是源於當地種的重要經濟作物“八角”;有人則認為它是太陽的象徵,像光芒一樣發散;還有一些地方的人認為八角星紋由四條魚組成,因為每條魚的魚尾有兩個角……
面對這樣大相徑庭的解釋,讓黃清穗反思了自己的調研工作。“我們的田野調研準備得還不夠充分。從那之後,我覺得必須要增加一項整理文獻的工作。因為只有對文獻進行梳理,我們才能超脫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在他看來,田野調研只能記錄當下的時刻,無法追問之前的歷史,如果有全域性的視野,做大量的文獻整理則是最好的方式。黃清穗開始查閱考古資料,在國內博物館顯示的資訊中,他發現在良渚古城遺址、凌家灘遺址、赤峰紅山文化遺址、大汶口文化遺址等都出現過八角星紋。他順著文獻的指引,還看到國外也曾有八角星紋的圖案,如兩河流域、埃及、中南美洲等地,那時是新舊石器時代的交界階段。
“我覺得特別神奇,一下子讓我從民族學的視野中跳脫開來,原來這是關乎於人類學的事情。八角星紋的生成原因無外乎是當時人們心理自發生成的抽象表達,要不然就是人們受到了一種外部形象的刺激之後形成的,但這兩個原因都是人類的一種藝術體現。當然,現在還不能明確它的寓意或者是它所代表的某種現象。”黃清穗欣喜之餘又補充道,“傳統紋樣沒有文字記載,靠的是口口相傳,靠的是身體的記憶去傳承,這樣的方式極其容易發生不同的轉變。所以,我們需要有一個歷史觀的視野,當歷史作為重要角度去綜合田野調研,才能與原本的真實有著更近的距離。”
紋藏
與時間賽跑,建立“紋樣字典”
村莊現代化程序、老人留守、工藝傳承……黃清穗面對這些問題時,強烈地感受到了時間的緊迫性。
在西南地區的大多數農村中,有這樣一個習俗:當老人過世時,他們就會把老人所有的東西一併燒掉。但對於黃清穗來說,這樣的習俗也意味著許多珍貴的紋樣瀕臨消失。
“一場與時間的賽跑”,黃清穗曾這樣定義自己的工作。在他看來,他與團隊長時間收集整理的過程,就像是在編寫一部“紋樣字典”,既有紋樣又有先人們的生活方式。2018年10月,黃清穗想讓“紋樣字典”真正地被公眾看到,開始在網路中籌備搭建“紋藏——中國紋樣線上博物館”。
他帶領團隊開始主要對中國紋樣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將超過20000組紋樣資料按照五種分類脈絡,整理出了200多個紋樣專題,如故宮紋樣庫、皮影戲紋樣庫、青銅器紋樣庫、新疆花帽紋樣庫、彝族紋樣庫……“建立資料庫時,我們要先搭建知識的思維導圖,把現有的資料先做一個規整,之後再錄入。我們的分類有時間脈絡,顧名思義就是順著中國朝代的順序一直到近代所出現的紋樣;有空間脈絡,是按地域劃分,有文化地域、城市地域、鄉村地域等;民族脈絡按照民族屬性的紋樣分類;工藝載體則是按青花瓷、銅器、石雕、木刻等載體劃分;最後是主題,有愛情、婚禮、長壽等主題。之後再往下細分則是人物紋、幾何紋、植物紋、天香紋等等。”黃清穗介紹道。
紋樣庫主要來源於三個渠道,一是專家渠道,與權威專家合作,有專業的知識背書;二是透過圖書館學、資訊情報學來做資料籌建系統;三是民族類紋樣主要來源於田野調研。2019年5月,“紋藏——中國紋樣線上博物館”正式上線。至今,黃清穗的團隊還在持續更新著紋樣庫,根據紋樣的主要收集渠道,現已有25000組紋樣在各個專題中分佈。
現在,黃清穗仍然在構想著未來的網站發展方向,在他看來,現在的網站模式相對較為封閉。他希望之後的網站所有人都可以看,可以讓大家在網站中去交流和溝通,既有愛好者喜歡的部分,也有專業人士需要調取的資料功能。
原點
用,才是美的最高境界
今年8月,黃清穗沒想到自己的紋樣平臺火了起來,網友的大量訪問讓平臺系統崩潰,微博“紋藏·中國紋樣”告訴網友,“我們沒有程式設計師,網站崩了,這兩天可能登不了。”
與此同時,他們的b站影片《一覽中國紋樣美學》獲得了60餘萬的播放量,影片中各式各樣的花紋組合閃過人們的眼前,讓網友眼花繚亂。他們還將數字化後的紋樣和工藝品原樣作對比,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將藏在圖案裡的故事娓娓道來,使得網友們一次次感嘆著中國傳統藝術之美。比如,40秒的影片裡他們介紹了傳統的龜背紋,龜象徵長壽,龜甲能卜算吉凶……
當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中國的傳統紋樣,黃清穗沒有忘記最初的問題,他回到原點,仍舊思考著當初踏上這條路的初衷,“如何更好地使用傳統紋樣”。
網友們也提供了許多參考意見,“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這些紋樣可以做滑板板面!”“這樣的紋樣一點都不過時,可以先從絲巾、襪子等設計起來!”
黃清穗和團隊一直覺得,讓傳統物件不消失的最好方式是讓年輕人使用它,“用,才是美的最高境界”。近幾年,“國潮”興起,有許多品牌關注到了黃清穗的紋樣,他們開始策劃品牌與紋樣的聯名創作。“其實我們建好資料庫是一個很大的工程了,沒有精力再去做品牌的聯名。但我還是希望傳統紋樣可以進入大家的視野,讓美迴歸生活。所以,廠家有成熟的產品,至少是安全可信的、物美價廉的,由我們提供一些紋樣的設計來做結合。”黃清穗說道。
在他看來,中國紋樣的美只會被隱藏,不會被消磨。傳統紋樣跟現代做結合的方式要用兩個眼光去看待:一是研究性的,傳統紋樣要被還原,需要有學術性的嚴謹度;二是要和時代緊密結合,可以大膽想象和無限開發。“這兩個方面都是缺一不可,如果只是單純地研究,而不去使用,我認為這也是一種文化的消失。我們若要傳統紋樣煥發生機,就應該有時代的生命力。”供圖/紋藏
文/本報記者 韓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