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種傳言說人這一輩子能吃的食物是有限的,一共就是那麼多,誰越晚吃完,活的就越久。
聽起來好像是特別搞笑的一件事,但是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發現相對來說吃得少,是要比吃得多更健康一些,這些真的有科學依據麼?那每頓就吃一兩口,是不是更健康呢?
太長不看版:
①飲食限制可調節多種衰老相關訊號通路,包括:下調胰島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訊號,降低mTOR訊號,啟用GCN2以減少蛋白質合成,上調FGF21訊號,啟用去乙醯化酶,抑制氧化應激及AMPK訊號等;
②飲食組成、進食頻率/時間可影響飲食限制對衰老通路的調控作用;
③限制飲食組成的策略包括:蛋白質限制、甲硫氨酸限制、支鏈氨基酸限制、色氨酸/蘇氨酸限制等;
④限制進食頻率/時間的策略包括:間歇性禁食、長期週期性禁食、限時進食等。
節食和健康有什麼關係?
過去幾十年裡,在包括線蟲、果蠅、小鼠、非人靈長類動物在內的多種動物模型中,科學家們都發現,在維持營養供給的同時,降低熱量的攝入能夠延長動物的壽命。而且,這個延長壽命的效果包含兩個方面:
1)節食能降低多種衰老相關疾病的風險,包括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炎症等等。
2)節食還能影響動物的先天衰老過程,比如在實驗中節食的動物在生命的任何時期都比同年齡的非節食動物生理上更為年輕。
起初人們認為,節食帶來的好處是跟熱量攝入相關,不過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食譜的構成和攝入食物的時間在調節重要衰老訊號通路方面也具有關鍵性的作用。
輕斷食真的有科學依據?
輕斷食的飲食策略通常指的是隔天,或者在一週中有不連續的兩天完全禁食或者攝入熱量很少。
而限時飲食則將吃飯的時間限制在白天的某個時間段裡。那麼,它們的科學基礎是什麼呢?
在小鼠模型中,間歇禁食(通常為24小時)可以激發某些長期節食激發的相同訊號通路,包括降低氧化應激和炎症,增強自噬作用和組織修復能力,以及提高幹細胞功能。間歇禁食也能夠降低小鼠中很多慢性病的風險。
不過,綜述作者指出,小鼠的代謝速度和禁食能力與人類有很大的不同。
小鼠的24小時禁食相當於人類的5天禁食。小鼠禁食導致的訊號通路反應可能遠遠快於人類,因此不一定能夠將小鼠中的結果複製到人類中來。
而且,在間歇禁食實驗中,小鼠食用的是營養均衡的食物。
而在現實中,很多禁食人群吃的食物並不健康,這可能導致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並且對代謝和腸道微生物組產生負面影響。
總結:
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人類具有遺傳學異質性,而遺傳和表觀遺傳背景也會影響對節食和其它飲食策略反應的效果。
目前學術界對其機理的解釋主要還是認為跟自由基學說有關。過量熱量會導致血液中葡萄糖增加,誘發胰島素抵抗,繼而高血糖可能會損傷器官、血管、神經等等。
所以核心來說,單純的少吃其實對身體的有益程度還需要進一步證明,但是少吃總歸對身體還是有一定好處的。
還在發育的青少年還是要以身體發育為主,均衡飲食,補充營養。
已經發育完全的成年人可以在飲食中注意食物多樣性,每頓吃七八分飽為適宜,積極運動將體重控制在合理範圍內~不要過分糾結吃的多少和健康的關係啦~
參考文獻:
[1] 《Nature Reviews:少吃如何促進長壽(綜述)》熱心腸日報
[2] 《少吃能長壽嗎?》營養師顧中一
[3] 《延長壽命,改善健康,這些飲食策略管用嗎?》果藥明康德
個人介紹:營養師Vivi(朱雨薇),中國首批註冊營養師,海歸營養學碩士,國家一級公共營養師,嬰幼兒輔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母嬰學組成員,全網粉絲一百萬+,專注傳播國際主流的母嬰育兒、營養食育等科普知識。歡迎在頭條和各個平臺關注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