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席捲全球各地,蝗災、火災、水災等各種自然災難頻繁發生,全球糧食供應鏈受到重大沖擊,各國停工停產,糧食災荒嚴重。
2021年,全球飢餓人數相比於去年增幅高達40%,飢餓人群比去年甚至增加了1.18億人
看到這裡,你還在浪費糧食嗎?
大家好,我是紅姐!
10月16日是第41個世界糧食日,主題是“行動造就未來。更好生產、更好營養、更好環境、更好生活。”10月16日所在周是我國糧食安全宣傳週,主題是“發展糧食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糧食是國家的根本,對於一個大國來說,糧食充足至關重要。如今,雖然我們算不上大富大貴,但也過上了吃飽喝足的生活,大家在家門口就能品嚐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美食。但你是否知道,數量充足、種類豐富的食物背後,凝結了幾代中國人的不懈努力。
建國初期,全國開始墾荒運動,種地耕地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吃飯問題,面對人多地少的現實,增加耕地勢在必行,所以從50年代開始,全國大範圍開始了墾荒運動。聽我奶奶說,那個時候的人幹活都很拼,常有人在墾荒一線奮戰到病發吐血,最後不得不被人用擔架抬回。正是憑著這樣”艱苦奮鬥“的信念,大家才把顆粒無收的荒地,變成了豐饒多產的良田。
七十年代,世界第一株秈型雜交水稻培育成功,糧食產量大大提高
光靠人力拼命幹,沒有技術上的創新,我們國家的糧食產量依然沒有發生“質”的變化。我奶奶說,那時候就算每天沒日沒夜的幹活,全家人還是要捱餓。直到1972年,袁隆平成功成功培育世界第一株秈型雜交水稻,全家捱餓的現狀才有所好轉。1976年,秈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達208萬多畝,產量增加了20%以上。
八十年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啟動,“菜籃子工程”實施
八十年代,我剛好出生,正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走進千家萬戶時,多勞多得觀念深入人心,田地包產到戶,我們全村上下勞動熱情高漲。1988年,“菜籃子工程”實施,一大批肉、蛋、奶、水產和蔬菜生產基地拔地而起,原本遠在100公里之外的城裡親戚一年四季也吃上了新鮮蔬菜。
九十年代,糧票制度取消,美食城、餐飲店接連開業,餐飲經濟繁榮
1993年,持續了近40年的糧票制度取消,憑票吃飯時代宣告結束,市場經濟活躍,廣播新聞裡播放的都是各種美食城開業的廣告。每到過年過節,我和奶奶去城裡親戚家玩,總能見到像龍蝦、海參、進口糖果之類的珍稀美食,很多人不再只講究吃飽,還要吃好。
二十一世紀至今,飯桌樣式越來越多,人們越來越注重食品口感和健康
在像我奶奶這樣的農民的辛勤勞作和科技的幫助之下,中國已連續十幾年糧食豐收。中國GDP穩步上升,家家戶戶吃得也越來越好。以前大家都吃不飽穿不暖,無暇顧及食物的品質和營養,但現在不一樣了,市場上肉蛋奶,蔬菜、水果琳琅滿目,可供選擇的食品商家成千上萬,吃飽只是最低要求,如何吃得健康吃得有品質,例如食材是不是農家原生態,產品成分裡有無色素香精和新增劑等,成為了大家關注最多的問題。
如今,在經歷了2020新冠疫情之後,中國更加重視糧食安全問題。2021年中央一號檔案指出,要完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確保糧、棉、油、糖、肉等供給安全。 要“為食者造福”,讓城鄉居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要“為耕者謀利”,增加種糧農民收入。
作為農民的女兒,我自然深知種糧人的辛苦,也知道“一粥一飯 當思來之不易”
珍惜糧食,杜絕浪費,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我們需要做的其實也很簡單!
10月16日,我會在某音平臺進行“世界糧食日專場直播”,幫助家鄉人民銷售農特產品,同時進行愛惜糧食的宣傳科普。
紅薯、紅薯粉、紅薯幹、芝麻紅薯片、紅薯米花糖、袁隆平大米、湘蓮、曬面、臘肉、餈粑、乾紅辣椒、茄子幹、黃瓜皮、藕粉、紅糖...,zb間裡涵蓋了各種好吃的家鄉好物
如果這些家鄉的農產品裡有你愛吃的,那就一定要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