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之所以是偉人,能夠預見到常人所不能料到的東西,能夠在萬千繁雜的蛛絲馬跡中發現事情的端倪,並提前做出最合理的安排,將一切都控制在自己的手裡。
毛主席就是這樣的偉人,在抗美援朝即將簽訂停戰協定的時候,他還讓軍委從內地調了30萬大軍去朝鮮。
毛主席的這一做法,在當時引起了許多的議論,不過直到事後大家才知曉毛主席的高明。
一、朝鮮戰場上的戰與和
在五次戰役之後,戰場上的形勢對於雙方來說都比較焦灼了,大家都意識到想要徹底打敗對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既然打不過對方,那就坐下來談判吧。
其實早在第二次戰役之後,美國人為了爭取時間來準備一場新的戰役,就曾聯合英國人一起在聯合國搞了個“朝鮮停戰三人委員會”的決議,鼓吹先停火後談判。
美國人的這一陰謀被毛主席和志願軍高層識破,率先發動了第三次戰役,挫敗了美國人的陰謀。
而第五次戰役之後的停戰談判,卻是基於雙方都不願意再繼續打下去的大前提,所以雙方的誠意要更足一些。
然而,談判的過程卻是充滿了艱辛,談判從1951年7月10日在朝鮮開城來鳳莊正式開始,三個月後改在了大名鼎鼎的板門店。
這場談判一直持續了兩年,直到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時,雙方的談判代表在板門店簽訂了朝鮮停戰協定,才告一段落。
在談判的過程中,為了爭取利益的最大化,雙方除了在談判桌上爭鋒相對之外,還在戰場上磨刀霍霍,用血與肉來增加談判桌上的砝碼。
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就發生在停戰談判期間,雙方在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開了殊死搏鬥,雙方一共付出了2.6萬人的代價,以志願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除了上甘嶺戰役之外,中朝軍隊與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還打了無數的小型戰鬥,讓整個談判充滿了血雨腥風。
二、毛主席派遣30萬大軍入朝
時間來到了1952年5月,談判桌上的停戰協定其實已經談得差不多了,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以為和平指日可待,很多在朝鮮的將士們都有了收拾行囊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打算。
毛主席可不這麼看,他根據美國人此前的表現,推斷出美國人反覆無常的小人心態,認為達到真正的停戰還要經歷很長的一段時間。
因此,毛主席和中央軍委決定採用“以戰代練”的方式,安排各個軍區的將士去朝鮮接受現代戰爭的洗禮,最早入朝作戰的將士陸陸續續被替換回國。
從52年9月開始,一直到53年3月,我方先後派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3、24、46、16、1、54、21軍共30萬人入朝作戰,連同先期入朝尚未回國的志願軍部隊,在長達數百公里的戰線上與美軍對峙。
53年3月之後,停戰談判進入尾聲階段,只剩下戰俘問題懸而未決。
此外,在停戰談判的過程中,大韓民國總統李承晚和他的部下始終不配合美國人的行動,多次在談判中使袢子,讓中、美、朝三方的談判人員都深感惱火。
三、金城戰役消滅李承晚的絕對主力
李承晚之所以敢於美國人叫板,就是手裡面還有幾個比較能打的師團,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白虎團。
很多人都認為韓軍在朝鮮戰爭中表現不值得一提,其實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誤會。
經過三年多的戰爭,1953年的韓軍已經脫胎換骨,與1950年時期的韓軍不可同日而語。
韓軍此時的總人數已經有53萬人之多,更是清一色的美軍裝備,有一些部隊還是在美軍教官的嚴酷訓練下成長起來的。
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韓軍多次給志願軍帶來巨大的麻煩,這也給了李承晚足夠的勇氣,甚至想要脫離美軍的控制,單獨發動一場針對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軍事行動。
在這樣的情況下,毛主席和彭老總決定再發動一次戰役,徹底打服李承晚,迫使其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1953年7月13日,在戰俘問題達成協議之後的第35天,在彭老總的指揮下,志願軍部隊千炮齊鳴,榴彈炮和喀秋莎火箭彈如潮水一般射向了韓軍陣地,金城戰役正式打響。
這次戰役的主力部隊有第20兵團的66、67、68軍以及第9兵團的24軍,另外還有其他兄弟部隊配合作戰。
此次戰役持續了不到半個月,殲滅敵軍5.3萬人,徹底打垮了韓軍的四個師,李承晚不得不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低下了自己的腦袋。
1953年7月27日,中美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正式簽字,李承晚雖然被打服,但是依然沒有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不管怎樣,抗美援朝戰爭就此告一段落,在朝鮮的志願軍將士們根據指示分批迴國,投身於更重要的事業當中。
小結
朝鮮停戰協議的最終簽訂,毛主席在此前的調兵遣將起到了關鍵作用,新進入朝鮮的志願軍戰力強,鬥志旺盛,是取得金城戰役的關鍵所在。
更重要的是,這些新入朝的將士們讓美國人意識到中國政府以及軍人們的決心,似乎要再用一場持久戰來消耗美國人的軍力,這一點是美國人十分不情願的。
參考資料:《金城戰役》、《朝鮮戰爭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