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已經85歲了,仍然在育種基地做玉米育種實驗。因為我知道,種子是農業的‘晶片’,每一粒種子,都關係著中國人的飯碗安全。”近日,中國科協主席萬鋼、黨組書記張玉卓收到一封特殊來信,它來自85歲的“最美科技工作者”程相文,這位為了玉米育種事業奉獻了58年人生的老人,在寫這封信時,仍身處海南的玉米育種基地,“我要在有生之年為玉米育種鞠躬盡瘁,甘願為民族事業獻出畢生精力。”程相文寫道。
良種播天下富農千萬家
“這是我這麼多年以來得到的最高也是最寶貴的榮譽。”來自程相文的“鴻雁傳書”如此描述自己在2020年獲得“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他說自己:“感到無上光榮”“留下了激動的眼淚”。
85歲的程相文是鶴壁市農科院名譽院長,他引進和選育了39個玉米新品種,推廣種植面積超過1億畝,增加經濟效益上百億元。“一粒種子播天下,富了農民千萬家”,農民以錦旗這樣讚譽他。
“我一輩子就幹了種玉米這件事”“玉米種子就是我的生命。”這是程相文常掛在嘴邊的話。他先後選育出39個玉米新品種,透過國家和省級審定的達14個。其中,“浚單18”“浚單20”被農業農村部列為國家重點示範推廣玉米新品種和全國玉米優勢產區主推品種。 “浚單20”突破了高產、優質、抗逆有效結合的技術瓶頸,多次創造15畝、百畝和萬畝連片夏玉米同面積高產紀錄,種植面積一度達到全國第二,獲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85歲高齡仍不辭辛勞育新種
在北方,一年只能種一季玉米。如果拿到海南島,播種育種時間比在北方提前一年,這樣農民年年都可以種上新繁育的玉米良種。於是,程相文主動請纓到海南島加代繁育玉米種子。從此,他有55個春節都是在海南的試驗田裡度過的。
“種子沒有一勞永逸的,必須不斷推出新品種,才能保證高產。”如今,已是85歲高齡的程相文仍一如既往地往返於海南和河南之間。
育種半個世紀,他不停地如此往返,走過的路程繞地球7圈還多。而育種時,他每天天不亮就起來烙上幾張油餅,帶著趕往8里路之外的育種基地。到了中午,油餅、白開水就是午餐。為了節省開支,他專門買了一臺縫紉機,自己縫製玉米授粉用的袋子。
如此不辭辛勞,程相文仍然自謙:“國家給我的榮譽太多了”“很多同志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都比我大。”收到這封來信,中國科協主席萬鋼、黨組書記張玉卓都為程相文50餘年只為育種的科研精神所打動,“您在信中表示,雖85歲高齡但仍要為玉米育種鞠躬盡瘁,獻出畢生精力,讓我們深受感動,很值得我們學習。”在與程相文的“鴻雁傳書”中,他們如此寫道。
希望更多青年人接過育種的“接力棒”
作為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的育種專家,程相文把當初一名技術員、一枚公章、半間房的浚縣農科所,發展到現在資產上千萬,擁有近百人科研團隊的市級農科院。
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程相文胸懷祖國和農民,勇攀玉米育種事業的高峰,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為守衛糧食安全奉獻一生。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程相文心中的信念,讓他對中國的育種事業還有更多寄望:“希望在祖國大地上播種的都是中國育種專家選育的優良品種,希望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接過育種事業的‘接力棒’,擔負起歷史責任。也希望中國科協作為科技工作者之家,更加關心支援從事育種事業的科技工作者。”對於他的這份殷切期盼,中國科協主席萬鋼、黨組書記張玉卓也給予回應:“今後將繼續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更自覺的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做出新貢獻。”(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