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Hemamala Karunadasa領導的團隊在《科學》雜誌中報告了一種更簡單、快捷的複雜材料自動組裝方法。他們用鈣鈦礦培育了二維層,並在大晶體中與其他薄層材料交叉和自組裝。
兩種二維材料——鈣鈦礦(藍色)和金屬鹵化物(黃色)的自組裝行為。
將超薄薄膜材料相互疊加,可以製造出奇特的新材料。然而,堆疊材料的過程並不適合大規模生產。當地時間9月16日,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Hemamala Karunadasa領導的團隊在《科學》雜誌中報告了一種更簡單、快捷的複雜材料自動組裝方法。他們用鈣鈦礦培育了二維層,並在大晶體中與其他薄層材料交叉和自組裝。
自組裝過程在反應瓶中進行,各薄層的化學成分在水中翻滾,槓鈴狀的分子引導著動向。槓鈴分子的每一端都連線有一種可成長為薄層的模板。當薄層結晶時,槓鈴分子會自動將它們按適當的順序連線在一起。時任Karunadasa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的Michael Aubrey說:“最酷的事實是,這些複雜的層狀材料會自發結晶。這種新方法的通用性讓我們感到非常振奮。我們不是一次操縱一層材料,而是將化學原料一次性倒入反應器內,讓它們按照自己的想法組裝。”
Aubrey指出,鹵化物鈣鈦礦具有與天然鈣鈦礦相似的八面體結構,其組裝過程通常是在水中進行的。這類材料在太陽能電池領域有很大的應用潛力,然而,它們的穩定性比較差。讓鈣鈦礦和其他材料組合成層狀材料,不僅有望結合兩者的優點,還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介面特性——比如,科學家們曾證實,將兩種不同型別的絕緣薄膜堆疊可以製成導體。可惜的是,層狀材料堆疊組合後的效能很難預測,製造條件也十分苛刻。Karunadasa說:“這型別的生產工藝不具有可擴充套件性。有時,你甚至無法用同一種方法制造出兩批次相同的產品。剝離出的原子層是相當脆弱的,你很難確定堆砌出的最終結構。”
Karunadasa團隊研究生Abraham Saldivar Valdes開發了一種新的分層結構自組裝方法,另一名研究生Bridget Connor對該方法進行了擴充套件。他們最終制作了六種自組裝材料,並用X-射線檢視了它們的結構。結果顯示,在大多數結構中,槓鈴分子將層間稍微分離。而在其中一種結構中,槓鈴分子使各層直接接觸,進而形成了化學鍵。Karunadasa說:“這種層間連線結構非常關鍵,因為它可能導致突變性質,例如分佈在兩層的電子激發。在這種特例中,當應用光轟擊材料以釋放電子,併產生帶正電的空穴時,我們發現電子和空穴分別出現在不同的層中。這對我們的研究非常重要,因為它意味著研究人員能夠透過調整層環境來定製電子行為。”
編譯:德克斯特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科學》
期刊編號:0036-8075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1-09-simple-complex-semiconductors.html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