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嶽松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昨天無意中看到一段關於他的紀錄片:講述嶽松近10年的勵志奮鬥還有成長感悟。該紀錄片將主要採用對嶽松的個人訪談與電影幕後的拍攝花絮作為製作素材,將從鬥士、武者、苦行、瘋子、覺醒、死亡等單元進行拍攝製作。
嶽松:真正的“武痴”,為達到極限狀態,不惜“摧殘身體”
拋開導演,演員的身份不說,嶽松最被人認可的頭銜應該就是:功夫武痴。他對於功夫的痴迷,以至於不惜“摧殘”身軀也要練到標準,他日常的各種極限體能訓練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
嶽松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在北京的28層高樓外立面上完成引體向上。
為了衝擊跑道速度的極限,嶽松會將自己綁在疾駛的汽車後面跑到虛脫。
一般電影釋出會上,動作影星們都會小露一手,只有嶽松會“玩命”挑戰踢斷厚厚的大理石碑。
為了探索極限,嶽松會赤腳在滿是麥渣的雪地上奔跑千米、寒風中徒手打擊巨樹、用冰啞鈴甚至野豬來進行力量訓練,在零下30度下冰湖中練習打拳出腿。
這種捨命般的瘋狂令很多人感到不解,但對嶽松來說,這種瘋狂正是超越自己的真正捷徑。
嶽松不僅有真功夫在身,絕技也會是很多,據說能空翻7米、食指倒立、凌空側踢、寸拳將老外打飛,一系列“非人類的”爆發力堪比李小龍。
嶽松:一個把自身調性定太高的“功夫巨星”?
怎麼評價嶽松呢?他最大的問是“成就不高,定位高”。
單論實戰力、真功夫,嶽松確實是“無敵多寂寞”的存在,但說回嶽松所拍的電影真的是叫人一言難盡:自編自導自演了6部電影,合作過最大牌的也就《超級保鏢》裡的釋延能跟“常威”鄒兆龍了。電影裡除了打鬥就剩打鬥,反正就是從頭打到尾,其他故事劇情什麼的都無所謂了。這種沒有“內在”的電影是不會有“未來”的。但嶽松不這麼認為,他覺得不能埋沒了自己的一身能耐,所以他的電影裡的“宗旨”就是:能動手就別吵吵。
在他心裡自己早已是“動作巨星”了,但巨星不是自己封的,也不是說你有多能打就行的,否則泰森就應該是電影圈最大的動作巨星。
一個“功夫巨星”是要具備很多綜合條件的:真功夫的基礎,個人形象氣質,好作品好口碑,還有一點運氣,少了哪一樣都難以成為巨星。
嶽松:有點火是因為很能打,沒火起來是因為只會打!
目前嶽松的作品並不多,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街頭之王》《超級保鏢》《鐵血狂猴》這三部。說真的,嶽松在每一部作品的動作呈現上,真的能看出是花了很多心思設計的,隨便拿一段出來都能讓人看得“熱血沸騰”。電影裡面經常出現各種拳法,腿法,實打實的拳拳到肉,看著都疼。
這也是嶽松為之“驕傲”的地方:動作電影千千萬,小打小鬧太一般,要論實戰真實感,請往松哥這邊看。
就這一套順口溜下來是看過癮了,可然後呢?
精彩過後,啥也沒記住,嶽松的每一部電影都是這個通病。還是太注重動作打鬥場面了,可以沒有“家國情懷”也可以沒有“民族英雄”,但不能沒有故事構思,劇情發展。電影裡面看不到一些“內斂”的東西,同樣也看不出演員的演技。動作戲是非常吸引人的,但一部影片如果一直從頭打到尾,那麼你打得再真實,看多了也會讓觀眾感覺“受不了”。
總體來說,嶽松的電影動作場面太多,而電影本身的故事劇情又無法支撐這麼多動作戲份的遞進,一味為了打而打。確實當下能給觀眾視覺上帶來感觀刺激,滿滿的荷爾蒙刺激,但看完之後,這部電影不會得到任何除了“動作打鬥”以外的討論稱讚。
嶽松:身上的頭銜標籤太多,需要改變才能成功
如果能夠放低身份,或許嶽松能夠成功。其實嶽松一直“打不出來”,更重要一個原因是:審視頭銜太多,不夠專一。
放眼目前電影圈最紅最能打的那幾個,哪個不是隻專心做好自己演員本分,然後跟一些有真本事的導演合作,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特色來設計角色,在結合好的劇本,緣分一到必然成功。
嶽松現在就是導演也做,編劇也做,先別說能不能導明白,編清楚,現在自編自導自演的明星還有幾個呢!不專一根本成不了事,所以嶽松還是要學學那些已經打出來的功夫巨星,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動作演員這個身份上,精益求精做好它。
現在國內動作明星“青黃不接”,嶽松應該好好審視自己,如果接下來還是自編自導自演,鐵定“出不來”,別等再過幾年自己也老了,那時真的才叫埋沒了一身能耐。
作為動作電影愛好者,平頭哥當然希望今後能夠看到嶽松更多的精彩動作電影,也更希望嶽松能夠成為觀眾認可的“動作巨星”。其實觀眾並不在乎誰是編劇,也不在乎誰是導演,重點是誰演的。
只要只要嶽松明白這些,他成為真正的“功夫巨星”指日可待!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