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紅年華》劇照
9月25日,原創工業史詩題材電視劇《火紅年華》登陸CCTV-1,“好人好馬上三線”的三線精神鼓舞人心。9月30日,以抗美援朝戰爭中長津湖戰役為背景的電影《長津湖》上映並引發觀影熱潮,打破多項中國影史紀錄。
兩部主旋律作品收穫眾多喜愛的背後,絕非偶然,而是以真實人物為原型、所有主創克服重重困難再現過往的艱苦與不易的共同成果。從《長津湖》中的保衛祖國到《火紅年華》中的建設祖國的背後,有著無數中華兒女不懈奮鬥、前赴後繼的奮鬥精神,其根源,是對於祖國深深的熱愛。而隨著這兩部作品的持續熱播和熱映,這份愛國之情還延伸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鼓勵當下青年持續奮鬥。
《長津湖》劇照
以真實人物為原型
展現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
近日,以抗美援朝戰爭中長津湖戰役為背景的電影《長津湖》引發觀影熱潮。《長津湖》以真實人物為原型,影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足了功夫,使這部戰爭片看起來有血有肉。另一邊,《火紅年華》也同樣以真實人物為原型,展現不怕困難的三線建設者形象。
編劇蘭曉龍用5年時間寫完了13萬字的《長津湖》最初劇本。他曾創作過《我的團長我的團》《士兵突擊》《生死線》等經典軍旅影視作品,很多網友將其視為軍旅作品的質量保證。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影片創造了以伍千里、伍萬里為代表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這個基礎上,再放進宏大背景和歷史人物,如抗美援朝第一個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冰雕連英雄群像等,最終構成了藝術形象和歷史人物的虛實結合。
《火紅年華》編劇革非透露,劇中大多數人物,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型。他從2011年開始動筆到2014年完成第五稿。在這期間,閱讀了差不多有2000萬字的相關資料,差不多面對面採訪了600多人,採訪筆記累計120萬字的採訪筆記。在採訪中,逐漸立體地浮現出夏方舟、秦曉丹、喬佳麗、陳國民、季成鋼等角色。
對於鮮活人物的重要性,陳凱歌在受訪時曾這樣說:“戰爭電影倘若不能塑造出讓觀眾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很難成功的。因為在不知道為何而戰、與誰作戰的情況下,創作者和觀眾都是沒有情感寄託的。如果沒有鮮活的人物,戰爭場面拍得再多,觀眾可能都不太在意。只有當觀眾覺得電影中的人物值得追隨,戰爭電影才有了意義。”
《火紅年華》劇照
調動上千人員、尋找大型機械裝置
主創克服重重困難貼近真實
在拍攝中面對重重困難,卻又想盡辦法克服困難,並高質量地完成拍攝,是《長津湖》與《火紅年華》的又一共同點。
提及《長津湖》拍攝的艱難,於冬以“千難萬難、千險萬險”來形容。影片開始拍攝時,處在疫情剛剛穩定的階段,大家對電影市場免不了有些擔心。於冬介紹說,“我們每一個鏡頭,每一場戲都是要砸錢的,因為這場戰役的每一場戲,幾乎都需要調動千人以上的拍攝團隊及群眾演員。舉個例子——坦克,我們造的坦克道具是能跑起來的,坦克在拍‘仁川登陸’時是全新的,但後面要砸爛,一個協調不好,拍攝順序一錯,坦克就沒了。”
對於《火紅年華》導演王文傑來說,如何展現出“三線建設”時的大場景,是在拍攝中最難的問題。電視劇剛開始時,陳國民與夏方舟關於技術問題交流時出場的吊車,也來之不易,“那個年代的一些大型的基建設施裝置,現在不太能夠找到了。”據悉,劇組為了最大程度真實還原當時場景,從全國各地去尋找六七十年代的大型裝置,連影視城存留的,也都找來租過來用。最終,才有大家最後看到的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
《長津湖》劇照
從保衛祖國到建設祖國
激發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關注《火紅年華》的觀眾,對於劇中陳國民的過往不會陌生。他是“三線”建設工地上“四大金剛”之首,其原型是一位抗美援朝退伍老兵,戰場上的使命完成之後,他又以軍人的擔當接過了建設祖國的重任。沿著陳國民這條線,《長津湖》與《火紅年華》彷彿有了奇妙的連線。
《長津湖》中,保衛祖國的英雄們讓人淚目。伍千里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用紅框標註的名字,就是在戰鬥中犧牲的七連兄弟們,那一個個長眠在冰天雪地的鮮活的生命,是所有志願軍戰士的縮影,是無數中國血性男兒的代表。
《火紅年華》中,數十萬工人、幹部、科技人員和青年學生聽從黨的號召,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匯聚而來,建設祖國。他們“住蓆棚子、汗洗臉、風梳頭”,以鋼鐵般的意志戰天鬥地,在一片荒蕪的弄弄坪上創造出了世界工業史上的奇蹟,並將這片熱土建設成為中國“三線建設”最耀眼的璀璨明珠。
從保衛祖國到建設祖國,中華兒女為了民族的尊嚴和國家的安全不惜前赴後繼、赴湯蹈火精神的形象躍然紙上。這種精神應該被記住,這段歷史不能被遺忘。
來源:封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