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少年包青天》作為胡明凱導演轉向內地市場的敲門磚,是花了不少心思的,尤其是這個題材的選擇。
當時的內地市場,懸疑推理類的電視劇集並不多,國人對於懸疑影視作品的創作經驗也少,少包的出現,算是填補了懸疑影視這一塊的空白。
很快的,這部劇就陷入了抄襲疑雲,以至於觀眾對這部劇有所改觀。
只是,作為一部20年前的經典老劇,網友即便不屑於它的“抄襲疑雲”,但對這部劇的喜愛度卻是有增無減的。
每個單元同樣都有抄襲嫌疑,為何大家對“狸貓換太子”(即翻龍劫)這個單元的容忍度和喜愛度卻很高,甚至始終認為它是全劇最好的一個單元呢?
01、本土化最明顯,原創度最高
有網友細心地在網路上對少包的案子做過一個對比,按照比對,“翻龍劫”的案子,同樣有柯南和金田一的痕跡。
只不過,“翻龍劫”的痕跡,被編劇巧妙地用本土化的一些劇情給遮掩住了。
前些天,小兮對這部劇的本土化,原創度做過一些分析。
除了案子是相似的,這部劇的日常劇情,主線和副線的發展,故事跟故事之間的連結,角色人設的塑造等各方面的完成度很高。
也就是說,除了懸疑劇情板塊,其他方面的原創度不會太低。
而這一點,尤其以“翻龍劫”最為明顯。
作為全劇的最後一個單元,“翻龍劫”的故事走向,和前面的各個單元都有很強的聯動性,對角色人設的塑造,也起到了很好的填充作用。
例如,因為前面幾個案子的調查,包拯在整個大宋大街小巷的名聲日顯,讓他成了人人口中的“天下第一聰明人”,“第一不畏強權的人”。
這才有了秀珠設局,“找上”包拯,揭開25年前狸貓換太子真相的“自殺局”。
又例如,“隱逸村之謎”中,那塊被包拯無意中帶走的“襁褓黃布”。
黃布包裹著的,不僅僅是先皇的長子,還有25年前的驚天秘密,這個秘密,順著時間的推移,在最後的單元裡,徹底爆發。
“翻龍劫”裡講述的,是所有人都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狸貓換太子。
狸貓換太子,本身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民間戲說故事,算是古人在文學創作上腦洞大開的一種故事想象和對大宋宮廷秘史的揣度。
狸貓換太子,最早是出現在元雜劇《金水橋陳琳抱妝盒》裡,後來又被寫進明代小說《包公案》卷七的《桑林鎮》、清代小說《三俠五義》等文學作品中。
隨著歷史的演變,這個以宋朝宮廷為背景的故事,被陸續改編為京劇、評劇、豫劇、黃梅戲、呂劇、湘劇、潮劇、歌仔戲、電視劇等。
既是戲說,又經過無數次的改編,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創作度,早已被無限放大。
編劇以這個故事背景,結合國外的一些懸疑推理影視案子,對這個題材進行再創作,無形中,算是弱化了借鑑的部分,強化了本土的部分。
在觀眾的潛意識裡,中國的文化傳承中,真就有這麼個民間故事,也有這麼一個皇帝,能容忍包拯的“肆意妄為”。
小兮在彈幕區,看到過一個搞笑卻沉重的評論:滅族已經滿足不了你了是吧,要滅國?
這是在包拯指正龐太師,八賢王,劉太后以及宋仁宗四人是“害死”秀珠的時候出現的,雖然有調侃的意思,但也側面地說明了宋仁宗這個人的“仁”。
同樣也佐證了真實歷史中,包拯確確實實得到了宋仁宗極為特別的厚待,既是有歷史可考,觀眾對這部分的接受度,也就高了。
02、案子的複雜度程度最高
少包整部劇裡,分為7個單元,分別是:名揚天下,血祭壇,隱逸村之謎,殿前揚威,五鼠鬧相國,魔法幻影,翻龍劫等。
7個單元裡,魔法幻影的案子最簡單,存在感也不強;血祭壇和隱逸村之謎最恐怖,算是觀眾的童年噩夢繫列之一;翻龍劫最接近中國的民間戲說文學史,案子也最複雜,觀眾喜愛度最高。
那麼,這個案子,複雜在哪裡呢?
在於局中有局,謎中有謎,但查到最後,卻發現全都是兇手,又都不是兇手。
縱觀少包全劇,幾乎所有的兇手,最後都是自殺式身亡的。
揚名天下里,沈良是遼人,他跟被害者(除了小艾),都沒多大關係,殺他們,只是為了挑起高麗和大宋之間的仇恨,化解他們結盟的意圖。
最後,被包拯識破真相,他是以自殺式的方式了結了這件事的。
血祭壇裡,蒙放和常雨殺人,是為了復仇,是當年被滅族的仇恨,這裡,多了一個無辜的犧牲者:展俊。
最後,蒙放試圖讓包拯他們放過常雨,準備一個人赴死的,只是,常雨也沒選擇活著。
隱逸村之謎中,卓雲的報仇之念在他父親去世後被徹底挑起,除了無辜的李正德,其他人都是死有餘辜,真相被查出後,他自殺而死。
殿前揚威裡,崔明衝在包拯和公孫策的調查中,露出馬尾,甚至對公孫策都動了手,最後,他是在案子的審理過程中自殺的,跟著他而去的,還有龐惜燕。
五鼠鬧相國裡,衍悔大師是為了阻止事態往下發展,為了保全相國寺的名聲自斷經脈而死,最後,兇手戒賢為了保全師父的名聲和相國寺的名聲,一再犯錯,最後幡然醒悟,救下錦毛鼠而死,這是以命換命。
魔法幻影裡,兇手戚老爹和丫頭為復仇而殺彩雲天的人,最後戚老爹和彩雲天的人落入公孫策設的局裡,戚老爹跟彩雲天的打鬥中,中毒身亡。
翻龍劫裡,死了兩個人,分別是秀珠和利小刀,秀珠為了引出25年前的真相而死,利小刀為阻止包拯往下查而死。
兩者都不是當年的參與者,卻為當年的事付出了代價,兇手沒有一個確定的人物。
李妃對秀珠有一飯之恩,在她命不久矣之際,她正好找到了李妃的兒子,也從傳聞中,知道了包拯。
她明白,25年前的案子,敢碰的人不會碰,不敢碰的人也不會碰,所以,想翻案,那等於是推翻了現任皇帝的“名正言順”。
可偏偏有這麼一個“真相只有一個”的執拗書生(包拯),他會追查到底。
所以,秀珠孤注一擲,以八賢王的命為賭注,設了一個局,目的,當然是引包拯入局,開展調查,揭開真相。
可當包拯兜兜轉轉,查到了千波殿,查到了李妃,查到了25年前的狸貓換太子這個“傳聞”的時候,八賢王卻有一瞬的氣急敗壞。
但他馬上就將這種情緒壓了下去,然後開始忽悠包拯先回去,說想想再給他答案,事實上,是開始他的佈局。
八賢王混跡朝堂幾十年,十分擅長權衡利弊,當時高麗太子案,包拯查到高麗的崔尚書和郡主有貓膩的時候,他的權衡之術就已經初現端倪。
到了這個案子裡,秀珠這個命案,同樣有一個最好的背鍋俠——郭槐。
郭槐作為太后身邊的太監總管,他在後宮中的權利極大,能犯的錯太多了,隨便給他跟秀珠的死安個理由,只要包拯相信並放棄追查,這件案子就算了結了。
可惜,這個局,包拯只進了一半就抽身而出了。
這時候,利小刀自殺設局,將真兇再次指向郭槐,可惜,還是有不少疑點無法跟之前秀珠的死對應上。
沒法子,八賢王只好以身作局,把自己設計成那個“兇手”,避免包拯再往下查。
可包拯何其固執,又何其聰明,他最終還是查到了當年的真相,不顧家國的安穩,也不顧自身的安危,把真相揭發了出來,指出秀珠之死,和4個人都有關係。
證明了秀珠和利小刀都是自殺的,證實了當今皇帝不是原定的太子人選,同樣,也佐證了太后和龐太師當年狸貓換太子的過錯。
可這4個人,是大宋的最高統治者,誰能對他們做什麼?
誰又能讓他們為25年前那件事買單?
六子永遠只能是六子,他再也成不了儲君,做不了皇帝,改不了現實。
03、這個單元在整部劇中的立意最高
“翻龍劫”是全劇主要角色全員出動的一個單元。
除了對每個角色形象的再塑造之外,真正讓這個單元變得不同的,是它的立意。
如前面所說,這是一個局中有局,謎中有謎的案子,它的複雜程度,也決定了它主題立意的複雜性。
縱觀全劇,“翻龍劫”的立意,其實是最高的,這裡面所涉及的,不僅有人心,人性,還有家國情懷,民族大義。
八賢王在跟包拯對話的時候,曾經幾次提到:事情,是可以計算準確的,只有人心,無法計算。
小時候看,也許不懂,可長大後再看,又怎麼可能還不懂?
25年前,先皇用這麼極端的方式,想為李妃爭取一個上位的機會,可他低估了劉皇后(現在的太后)的野心,低估了龐太師(當年還不是太師)的野心,高估了自己面對危機的應對能力。
當事情爆發的時候,先皇連追查的立場都沒有,畢竟,龐太師和劉皇后的勢力太大,已經屯兵城外,幾乎處於被逼宮的處境了。
所以李妃和消失的皇子,成了這件事的犧牲者。
先皇被劉皇后和她的表哥龐太師掣肘一輩子,而他的兒子趙禎,也當了十多年的傀儡皇帝,直到5年前才親政。
25年前,李妃一個小小善良之舉,卻溫暖了秀珠整整25年,讓她到死都不忘報恩,報一飯之恩。
25年後,真相被一步步揭開,誰能想到,利小刀會為了阻止包拯的調查自殺而死?
誰又能想到,八賢王會變成25年前這個案子最無辜的一個,卻在25年後,屢次設局,拼了命地“證明”自己才是兇手,甚至願意死在龐太師的監斬下?
八賢王為什麼願意認罪?
不為別的,只是擔心當年的事查出來,會影響大宋江山的安穩,會危及皇帝的正統,會讓虎視眈眈的高麗,遼國等蠢蠢欲動,會讓百姓自此陷入困境,四面楚歌。
以一人之死,暫時保住大宋的太平,平息百姓的異議,似乎是一個很好的法子。
擅長權衡利弊的八賢王,面對緊追不捨,不願放手,死活要挖掘真相的包拯,他也沒有別的辦法可行。
可以說,在家國民族大義和自己的性命之間,他選了前者。
為了一個25年前的秘密,劉太后和龐太師殺了太多人了,但人心,是不會滿足的,有了包拯這個變故,有了“六子”這個阻礙,他們怎麼可能放心?
此時的皇帝,作為當年的無辜者,他卻享受了不該屬於他的巨大權勢20多年,好不容易,他才脫離龐太師的掌控,自己親政,又怎麼可能輕易放手?
當然,他事先調查了六子,知道六子的作風習慣,不放心把江山交給他是一回事,不願把江山還給他也是一回事。
不然,也就不會有包拯最後問的那句:如果,他有大智慧,大胸襟,愛民如子,皇上會退位讓賢嗎?
此時的皇帝的表情,意味深長,但也正因為這個問題,讓我們看到了包拯對於人心,人性的通透和了解。
這是第一次,小兮覺得包拯“長大了”。
結尾
可以說,翻龍劫是整部劇的最高光時刻,主角團好不容易全部集齊,故事也上升到了一個複雜的難度。
這裡面牽扯的東西太多,觀眾可以討論和發散思路的東西太多,於是這個單元的觀賞性也就變得更強。
尤其是六子的結局,表面上看是歸隱,可從第二部中,又有一些不可說的暗示,讓這個單元,多了許多探討性。
所以,能成為最好的一個單元,也是無可厚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