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王醫生。
冬天即將到了,很多人都怕冷。很多人每年到了冬天,就手腳冰涼,關節疼,腰部怕風怕冷,嚴重時難以下地,今天分享個給大家,出自醫聖張仲景《傷寒論》古方【當歸四逆湯】幫您溫暖過冬天。(記得收藏好)
入秋以後,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或女性朋友,大概從這個時候開始,就有些手腳不溫了。
其實,你可知道,我們的老祖宗早就為我們想好了解決方案。只不過,對中醫瞭解甚微的我們,不知道、不清楚而已。
來吧,我給你講一個真實的醫案故事。你看完,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話說有這麼一個女子,姓郝,當時是35歲。
這個人,大概從十年前開始,一旦天氣轉涼,立刻四肢關節疼痛。而且,她常常覺得頭暈,手腳發涼。從每年的秋冬之交開始,她的手足就會出現凍瘡。總而言之吧,整個人到了秋冬季節就成了半死之體,毫無生機,活得一點都不開心。
這可怎麼辦啊?患者四處求醫,最後,她決定投中醫治療。
刻診,見患者脈象沉緊,舌質暗紅,舌苔白潤,口中不渴。
當時,經過一番思索,寫了一張方子。我們看看它的原貌:
【方藥如下】:當歸,桂枝,白芍,細辛,炙甘草,通草,大棗。
所有這些,水煎服。結果,藥用3劑以後,患者感覺四肢逐漸溫熱,不適感和關節疼痛感有所減輕。
接下來,患者繼續服用20多劑,四肢冷,關節痛等現象,幾乎完全消失,生活恢復正常。
這是一張典型的經方醫案,在業內是比較有名氣的。
這裡有什麼學問呢?
首先,我想請你理解中醫裡頭的四個字:血虛寒凝。
啥叫血虛寒凝?
就是說,這個人,本身就有血虛的毛病,身體缺少氣血的濡養。同時呢,患者還外受寒邪。寒邪趁你血虛失養,於是大張旗鼓、大搖大擺地凝滯經脈,導致患者手足不溫,或者腰部、屁股、腿部、足部、肩部疼痛,這就是所謂血虛寒凝。
這樣的人啊,往往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緊,有些人乾脆細微而欲絕,口中渴。
我跟你講,上文醫案裡的患者,就屬於這個狀態。
你看,此人脈沉緊。脈沉,說明血虛,升舉鼓舞乏力。脈緊,說明有寒。脈沉緊,合起來,說明寒邪在裡。
再看,她苔白潤。苔白,說明體內有寒。苔潤,說明寒邪凝於內,津液失布,泛於舌面。
還有,她口渴而不多飲。口渴,說明津液因陰寒之氣而失布,機體缺少水分的滋養。不多飲,說明她體內並非真正的缺少津液,因此沒有攝入水分的需求。
血虛寒凝,四肢失養,因此關節冷痛,手腳不溫。天氣只要一涼,患者就立刻容易出現凍瘡。
因此,我們可以非常肯定地講,這個女患者的問題,就在於血虛寒凝。
面對這個問題,怎麼辦好呢?我們看看當時用的方子——
【當歸,桂枝,白芍,細辛,炙甘,通草,大棗。】
這個配伍,你記住,它是當歸四逆湯的配伍。
當歸四逆湯,源於《傷寒論》,是中醫裡頭的溫經散寒劑。它能溫經散寒,養血通脈,是解決血虛寒凝證的常用方。其中的當歸、白芍、大棗,可以養陰血,解決血虛的問題。桂枝、細辛,可以溫陽通脈,散寒。通草一味,可以輔助通利經脈來暢行血液。
因此,這個方子,可以說是仲景老先師,在將近2000年前,為我們後世子孫立下的“暖身”方。它可以暖手、暖腳、暖關節,改善秋冬季節關節冷痛。當然,前提,必須是符合血虛寒凝證的辨證要點。若你冬季手腳怕冷,但和血虛寒凝證根本不挨著,那對不起,就別用了。冬天手腳涼,你涼我也涼,可不見得都是病態啊。
好了。關於這個事兒,我就說這麼多吧。
請你記住,在每一個風雪交加之夜,當你也深受四肢不溫、關節冷痛之苦的時候,千萬別忘了,中醫裡頭還有一張方子,可以給我們帶來溫暖。而這份溫暖,綿延了將近2000年而未曾斷絕。這是中醫的偉大之處。
非專業讀者,務必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借鑑、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