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高階家庭教育指導師,分享讀書感言。如果能幫助到你,產生共鳴,留言發表您的看法,請關注我,我們一起共同成長,見證自己的美好。
人會犯錯的原因。作者總結了兩個,第一個原因是“資訊的不對稱”,第二個原因是大腦存在盲點。
犯錯的第一個原因:資訊不對稱。《錯不在我》這本書指出,因為每個人生活的環境、地域不同,接受的知識文化也不同,難免會造成資訊的不對稱。這時候人們即使犯了錯誤,但由於資訊不對稱的存在,他也未必知道自己做的是錯的。
在蘇丹有個非常原始的部落,叫丁卡和努爾部落。他們有一個傳統習俗,就是用魚鉤拔掉孩子們的幾顆門牙。然而,他們沒有專業的醫生,沒有麻藥和消毒工具,拔牙的過程相當痛苦,可他們還遵從這種習俗,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他們認為當孩子感染了破傷風后拔掉牙齒,家長可以幫助他們進食,增加營養抵抗疾病,這聽起來真是匪夷所思。
這些部落的人不懂醫學知識,哪裡知道拔牙和破傷風有什麼關係呢,這就是他們所瞭解的資訊和真實資訊出現了偏差,他們本來想要保護孩子,最後卻對孩子造成了另一種傷害。
第二個原因,我們的大腦在超負荷高速運轉的時候,注意力會集中在某個區域,而忽視了周圍環境。這就好比從一根管子看問題,卻看不到管子外的世界。這種現象,心理學上有個專業名詞叫“管窺效應”。
比如說失戀了,我們就會把心思放在失戀的痛苦上,這種痛苦會反映在身體上,就好像我們的心被刀子狠狠地割了一下,疼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會想辦法保護我們的身體不受傷害,它會透過思維轉換來排除這種傷害,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推卸責任,讓我們做的事情變得合理化,從而減輕自己的心理負擔。於是,我們就會說這件事不是我的錯,不小心中了“管窺效應”的招數。
人為什麼要自我辯護?《錯不在我》指出,人們會自我辯護的原因在於認知失調。當我們犯了錯誤,或者在別人反駁我們的觀點的時候,我們感受到他們與我們自己之間的衝突,而且這種衝突又沒有辦法協調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啟自我保護模式,並用各種各樣的藉口來推卸責任,使它們變得統一和行得通。
在我們的生活中,“認知失調”無處不在。比如,淘寶每年的雙十一活動,都會有大量商品打折,我們瘋狂的買回來後,發現那件商品的價格在雙十一過後反而更低,這時候,我們就會覺得買虧了、上當了,然後找店家要各種補償,或者自己安慰自己,商品的質量不一樣。
米爾格拉姆有項實驗更能說明人是怎樣為自己辯護的。假如有個科學家向你提供二十美元,讓你對實驗者施加有生命危險的500伏電擊,你很可能會拒絕他,因為我們大部分人都不願意為了那一點錢去傷害另一個人。這個實驗如果變為科學家依舊提供給你20美元,只需要你向實驗者施加10伏電擊,實驗者不會感覺出身體有任何異樣,你肯定比較容易接受,如果他讓你不斷向上增加電伏,前幾次你可能勉強同意,當你看到電伏增加到30伏對實驗者仍沒什麼傷害時,我們會為自己辯解:已經發了幾十伏了,再多發幾十伏電擊又有什麼關係呢?當電流持續增加到450伏,你仍不會相信那是你做出的事,每增加一次,你就會為自己辯解一次,甚至辯解的心安理得,其他事上,我們都會有類似的心理體驗吧。可見,認知失調帶給我們痛苦,而辯護的過程,正是自我痛苦的解除,同時也是推卸責任的過程。
如何改正錯誤。人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自己錯了,卻不去改正,阿倫森在這本書裡給出了三個步驟來幫助我們改正錯誤。
首先第一步,把錯誤和人格區分開。打個比方,你的朋友在高階餐廳不小心打碎一隻瓷盤,不論他以什麼方式打碎的,都是犯了錯,這種錯可能人人都會犯,它只是一個錯誤。如果我們因為這個錯誤質疑這個人:“你怎麼這麼笨,連個杯子都放不好?”這就由錯誤上升到人格上,這叫錯誤與人格不分。那我們怎樣分開呢?其實很簡單,對方打碎杯子就是一個小錯,下次讓他放對位置,杜絕發生類似的錯誤就行了,不要把錯誤加到他的人格上,說他怎麼蠢怎麼苯,人是人、事是事,這樣就區分開錯誤和人格了。
接著第二步,是接受。接受又分為主動接受和被動接受。主動接受就是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這個很容易理解。而被動接受就是你犯了錯後,心理上不能承受真相,甚至是拒絕相信真相。比如我們花大價錢買了一件古董,有人告訴你那是贗品,我們肯定不願意相信,直到專家鑑定為贗品後,才相信,這就是被動接受錯誤。
最後第三步,放棄自我辯解,主動彌補。我們只有接受了錯誤,才會從中做出改變,放棄自我辯解,錯了就是錯了,錯了就想辦法彌補一下,若實在彌補不了,在以後就儘量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錯誤其實是暴露了我們的盲點和不足,讓我們重新認識了自己,只有放棄自我為錯誤辯解,才能真正成長。
總結本書,人會犯錯的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資訊的不對稱”,另一個是大腦的盲點。其次人會自我辯解的原因就是認知失調,害怕犯錯,想用辯解來維護自己的尊嚴。最後,講了人如何改正錯誤,主要從三個步驟來改變認知失調帶來的痛苦:第一個是把錯誤和人格區分開;第二是接受錯誤;第三是放棄自我辯解,主動彌補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