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網評論員 朱婉春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一些家長說“都怪現在的網路技術太發達,孩子天天玩手機、平板,不和家人交流,我們小時候沒有這些,多好帶”,把孩子的網癮歸罪於科技的發展。科技的發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太多便利,何罪之有。現實中,一些家長可以在自己的事業上“呼風喚雨”、小有成就,但在解決孩子網癮問題上卻不能遊刃有餘,歸根打到底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之愛子實為天性之所然,但“愛”如果沒有同理心,也會成為強加於對方的負擔。孩子作為一個社會小單元,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給“愛”重新定義,對於父母以“愛”之名暴力處理孩子沉迷網路的做法,更會激起更大程度的反抗與叛逆。當今孩子們的虛擬社交和真實社交已悄然發生變化,作為家長需要走出認識誤區,認識到網路素養是未來孩子們最重要的素養之一,適當的玩網路遊戲是合理需求,不是玩物喪志,要學著尊重兒童的遊戲權,用“度”的把控,在家庭教育中實現與網路遊戲的和解共贏。
如何實現網路遊戲的“度”,就需要家長與孩子之間達成共識,協商訂立“公約”,每天約定使用手機的時長,幫助孩子養成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公約”不能僅僅包括網路遊戲,要讓公約成為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粘合劑,就需要加深彼此的瞭解,傾聽對方的心聲,豐富“公約”內容。作為家長要多和孩子一起閱讀、運動,閒暇時去電影院、博物館遊玩或者去餐廳享受美食,在家裡一起打掃衛生、做頓飯,節假日一起外出旅遊……這些活動都能帶給孩子愉悅感、美感、成就感、冒險感和刺激感,孩子在現實中得到真切的滿足後,就不會去尋找網路上那種虛擬的快樂。
“公約”的建立只是一個好的開始,如何實現“公約”邊際效用的最大化,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其中父母的履責佔主導。要理性對待孩子玩網路遊戲,在“公約”簽訂之日起給孩子立好規矩,幫助孩子培養拿得起、放得下的自律意識。一紙“公約”寥寥數字,也可以成為改善親子關係、重建家庭的天倫之樂的一劑良藥。
(編輯:蔣琦威 稽核: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