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正面管教實踐錄:高效父母的十個核心技能》
試試抱一抱。
——簡·尼爾森
我常常會聽到家長對孩子說這些話:
“你沒長耳朵嗎?”
“給你說過多少遍了?怎麼就是不聽呢?”
“你耳朵哪裡去了,你聽見沒?”
……
這些話是不是你也對孩子說過?有一些著急上火的家長,說著說著就上手了,揪起孩子的耳朵恨不得擰上幾圈。
我們可以看出,很多時候,語言對孩子是沒有用的,尤其是嘮叨。常常是媽媽說得口乾舌燥,孩子紋絲不動,讓人很抓狂。
所以,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在給孩子傳達、表示我們的愛和關心時,可以少說一點,多用一些非語言表達的方式。
非語言表達,簡單來說,就是不用說話,彼此就心領神會了,就能達到溝通的目的。
比如我們用微笑表示讚許、歡迎、友善,等等;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千言萬語化作一個神情,就能解決很多問題。
跟孩子進行非語言溝通,主要包括眼神交流、擁抱、拍肩、握手等。
在這裡我重點說一下擁抱。
中國人不擅長擁抱,就像不擅長說“我愛你”一樣。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抱在懷裡會自然而然,一旦孩子到了七八歲,我們抱得就少了,有時會感到不自在。然而,擁抱是我們向孩子表達愛的一種非常直接有效的方式。
兩個人擁抱的時候,情緒會透過身體接觸直接傳達給對方。
尤其是小孩子,在他有負面情緒的時候,給他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哪怕在孩子哭鬧不止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你跟他說,我需要一個擁抱,孩子都會過來抱抱你。當你們抱在一起的時候,你會發現,兩個人的情緒都得到了緩解。
簡·尼爾森博士曾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個四歲男孩的爸爸,因為孩子經常發脾氣、哭鬧,他向專家尋求幫助。專家建議他向孩子請求一個擁抱,這位爸爸問:“這難道不是在獎勵他的哭鬧行為嗎?”
專家向這個爸爸保證不會,於是他同意回去試一試。一個星期之後,爸爸向大家講述了孩子又發脾氣時發生的一切:
爸爸說:“我需要一個擁抱。”
兒子試圖克制住抽泣,說:“什麼?”
爸爸說:“我需要一個擁抱。”
兒子一邊抽泣,一邊難以置信地問:“現在嗎?”
爸爸說:“現在。”
兒子不情願地說:“好吧。”然後僵硬地給了爸爸一個擁抱。
過了一會兒,他在爸爸懷抱裡軟化下來,爸爸說:“謝謝,我需要這個擁抱。”
兒子還在輕微地抽泣,他說:“我也需要。”
透過爸爸的擁抱,小男孩能感受到他與生俱來的渴望、貢獻、聯結的能力。
你看,就是這麼神奇。擁抱的力量非常大!
提醒一下,是“我需要一個擁抱”,千萬別說錯了。下次有機會的話,你不妨試試。
當孩子有極其強烈的情緒時,我會建議父母先閉嘴,不解釋、不教育,就是靜靜地抱一會兒孩子,去嘗試體會他的難過和傷心。
摟著小小的人兒,讓他們在我們懷裡、肩上哭一會兒,不是表面的接納,而是深深地理解孩子,理解這種正常人遇到失敗時都會有的沮喪。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有這樣沮喪而不被理解的時刻,都會有自己的負面情緒被別人認為矯情,而不得不隱藏的時刻。
有時候,摟著一個有強烈負面情緒的小朋友,允許他們痛哭、發洩,其實也是在和曾經不被理解的自己做一個和解——即使我有時候顯得好勝心強,顯得很敏感,我也一樣是值得被愛的。即使我輸了,不是所謂世界上最好的,我也是值得被愛的。
我經常會用到擁抱這個方法,孩子開心的時候擁抱,不開心的時候更注意擁抱。我發現這個方法不但在自己孩子身上有效,在其他孩子身上也有效。因為我平時會接觸到很多的孩子,這種方法可以說是屢試不爽。
前面我們說到中國人不善於擁抱,生活中我就見到,有一小部分父母就是不抱孩子,他們認為這樣會養得嬌氣。其實這會給孩子留下“後遺症”。
多年前,大概有十幾年了吧,很多城市的街頭,出現過一陣“抱抱團”。有熱心的年輕人,手裡舉著寫有“抱一抱”的牌子,熱情地給陌生人送擁抱。很多被擁抱過的人,都說瞬間有被溫暖感動到。
我們對擁抱的渴望其實很大,無奈我們總是羞於用這種方式表達感情。從國外傳來的抱抱團,瞬間就席捲了很多城市,感染了不少年輕人。
越是沒有的,我們越是迫不及待地想嘗試,想擁有。當年的那些年輕人,如今大部分都已身為父母了。我想他們一定會把這種方式更好地在家庭中傳播。
我們還要重視跟孩子的眼神交流。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們對孩子的愛,能透過眼神很好地傳給孩子,無須多言。你看著孩子的眼睛說話時,孩子會覺得你是重視他的,是愛他的。
不管孩子處在什麼情緒,跟孩子進行眼神交流都能很好地連線到孩子,從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我們要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鍛鍊這個技能,因為孩子越大,彼此對視的機會越少,傳遞愛的資訊的時候就越難。
曾經有一個電視節目,發現我們跟父母對視 3分鐘就能哭出來,可見,只用眼神我們就能直抵彼此內心深處。當然,節目中發現更多的人根本做不到跟父母對視。
與其等老了期待孩子多看你幾眼,不如現在開始你多看孩子幾眼,給孩子種下愛的種子。
只要孩子能感受到我們滿滿的愛,他就能成長為一個能量滿滿的人,能生髮出足夠應對這個世界的能力。
——選自《正面管教實踐錄:高效父母的十個核心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