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雨
編輯:江嶽
01
“我們掉海里了”。
1993年播出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裡,女主角郭燕剛剛落地紐約機場,就被淹沒在陌生的英語環境裡,手足無措。
那是人人嚮往出國的年代。有人想去鍍金,有人想去撈金。語言,成為他們需要邁過的第一道坎。
早在80年代,中國就掀起過英語學習熱潮。1984年,國家開放自費留學,此後五年間,參加托福考試的人數從285上升到18000,漲了63倍。1990年,中央正式確定留學工作方針:支援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出國,變得更加炙手可熱。
英語好的國人們,跑在了更前面。
演員陳沖在19歲拿下百花獎影后,1981年,20歲的她拋下一切,去美國留學。這個勵志故事的背後,是她成長於醫學世家,爺爺和外公都是醫學博士,有豐富的英美進修工作經驗,父母都是醫學院教授,曾受邀去紐約,擔任客座教授。英語,對於陳沖而言,就是從小就使用習慣的一門工具而已。
但對於大多數人,紐約所代表的西方世界,是遙遠的,神秘的,有著致命吸引力的。
後來出任微軟(中國)董事長的唐駿1986年從美國回國時,親戚朋友和同學包了一輛大巴從常州來到虹橋機場迎接,雖然只是一個留學生,但場面隆重得如同奧運運動員回國。
而演員洪晃在美國讀完高中大學歸國後,總帶著驕傲,“從國外回來的人剛開始都有點優越感,走在王府井茫茫人海中,我們總覺得比別人高一截”。
通過出國改變命運甚至社會,現實世界裡的成功故事,比《北京人在紐約》更精彩:
1991年,北大畢業生李彥宏收到了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的錄取通知,1999年帶回了百度;張朝陽在麻省理工讀到了物理博士,對網際網路一竅不通,1995年,決定把雅虎照搬到中國,起個仿名叫搜狐;同一年,馬雲沒有留學,但去了西雅圖參觀,帶回了阿里巴巴。
馬雲的學歷沒有前兩位高,但他英語好,十幾歲就能在西湖邊跟老外談笑風生。
不過,並非所有具備英語能力的人,都能實現出國的夢想。錢,是另一個關鍵問題。
1990年,農民的孩子俞敏洪因為私自開培訓班,被迫離開月薪120元的北大,他拉著一三輪車行李,在中關村二小附近的小巷裡,找到一處會漏雨的20平米小房子,創辦了新東方。他的目標是掙到10萬塊,其中6萬用於出國留學。
結果學校辦到年底,他就掙到了30萬,沒捨得收手,到1994年時,營收直奔千萬。之前聯絡過的美國大學,再次發來通知書,這次許諾全獎,但俞敏洪已經毫不心動了。
1995年,俞敏洪終於出了國,但不是留學,而是拜訪昔日好友。音樂碩士徐小平找不到工作,被俞敏洪邀請到了新東方,後來,在貝爾實驗室拿著7萬美元年薪的王強也被邀請過來。
2006年9月,新東方在紐交所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教育公司。俞敏洪身價16億,躋身教育首富,王強和徐小平,也都成為了億萬富翁。再後來,徐小平和王強成立了真格基金,新東方架起出國橋樑,真格基金投資歸國人才,三位老搭檔,做起了人才輸入輸出的閉環生意。
一個叫羅永浩的年輕人,曾經也立於閉環之中。
在經歷過兩次試講失敗後,他給俞敏洪寫了那封廣為流傳的求職信,“給我個機會去面試或是試講吧,我會是新東方最好的老師,最差的情況下也會是‘之一’。”
那是2000年。充滿傳奇躁動的90年代剛剛終結,更多人加快腳步,擁抱現實。羅永浩身上,摻雜著兩個時代的味道。
中年危機即將襲來的28歲,他開始在暢銷書區看起《快速致富法》,隨後聽說新東方這家培訓學校“有百萬年薪”,他決心加入。但他又不是一個只想掙錢的年輕人,“老羅語錄”之所以流行,並非因為淺薄的幽默,而是價值觀,更有90年代氣質的、充滿理想主義的價值觀。
當然,“老羅語錄”是後來才火的。在90年代,最具人氣的英語老師,是李陽。在徐小平的記憶裡,瘋狂英語一度是新東方追趕的目標。
1994年,李陽從廣東人民廣播電臺辭職,憑藉曾經全校第二的四級成績,他決心推廣一套瘋狂英語學習法。他很快風靡全國。他現身的演講場所,像巴黎聖母院一樣,“裡面已經鎖住了,外面還有幾百上千人。”
1999年,李陽在北京太廟做了一次演講,那天陽光燦爛,他站在臺上對臺下大吼:
“從小教育你的小孩,學英語的目的就是兩個字——Make!Money!”
“攻克英語,振興中華!”
臺下萬人與他一起振臂高呼,成為那個時代裡,英語學習熱潮的最閃耀註腳。
02
2000年前後的北京CBD,很符合國人對紐約的嚮往。
聳入雲霄的高樓,大廈入口銘牌上金光閃閃的跨國公司名字,裝扮精緻的年輕白領。這年,國貿商城一樓開了中國第一家星巴克,自此,來自西方的“白領”概念,被更加具象地展現在國人面前:
穿西裝打領帶,捧著星巴克,與同樣裝扮的同事談笑風聲,其中,可能還有一兩位外國人。
這幅圖景已被中國人豔羨了十年。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力度加大,大批外企如微軟、摩托羅拉、IBM紛紛進駐中國,一個普通崗位的工資,能達到國內同行的10倍,
那時候有很多這樣的故事。
曾任西門子大中華區財務總監的唐奮為,畢業後在發改委工作,每個月只能拿120元,跳槽到外企之後,三個月工資就漲到了1000塊。
曾任聯合利華大中華區副總裁的曾錫文,1993年剛到聯合利華工作,就能拿到3000月薪,那時候被認為風光的機關處級幹部,也不過1000元工資。
而流傳到民間,則變得更加聳人聽聞,例如某翻斗車工,因為流利的英語,變成了某外企的一個總經理,類似這樣的無從考證但又言之鑿鑿的故事經久不息。
2000年5月,華爾街英語也在國貿商城開了第一家店,對外的口號是:改變你的未來。
次年,中國申奧成功,主持人楊瀾用英語做的申奧最終陳述引起轟動,她也一躍成為“國寶級”主持人。中國申辦2000年奧運會時,她就入選了代表團,重要原因就是,眾多主持人之中,她的英語最為流利。
這年的另一樁大事,是中國成功加入WTO。舉國振奮,年輕人更是如此——更大的世界,在他們頭頂緩緩展開。而想要進入它,英語,似乎就成了那步最堅實的天梯。
爬上去的人,才能有機會。
英語培訓機構迎來了黃金時代。英孚、韋博、華爾街、美聯四家,逐漸成為頭部玩家。
其中,華爾街英語和英孚英語都不是本土企業。公開資料顯示,華爾街英語由李文昊(Luigi.T. Peccenini)在1972年創立於義大利,2000年進入中國。而英孚英語由Bertil Hult於1965年成立於瑞典,1993年在中國開了第一家店。
1998年,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畢業生高衛宇,嗅到職場英語培訓的商機,於是辭去交大的教職,在上海創辦了韋博英語。
創辦初期,韋博英語就採用了連鎖店經營模式和明亮的裝潢,彼時多數補習班還在簡陋的出租房裡,韋博英語營造出的高階感,讓很多有經濟實力的人趨之若鶩。
但風光沒能持續太久。2000年進入中國的華爾街英語,憑藉更高階的裝潢設計、外教資源和營銷手段,奪去了韋博英語的風頭。內卷由此開始,此後,豪華的前臺大廳、國際感十足的宣傳圖,穿著正裝,化精緻妝容,說著流利美式口音英語的銷售,成為英語培訓機構的標配。
這一切,都是為了烘托一個氣氛:貴。
03
“你現在不開始學英語,過幾年你一年的工資可能還沒我一個月多”。
小雅被這句話刺痛了。
2018年,小雅剛畢業,被推銷人員帶進了華爾街英語門店裡。一位叫Selina的課程顧問接待了她。Selina看上去不到30歲,談吐文雅、氣質不凡,一番推銷後,原本沒打算報班的小雅參加了測試,得出的結果是:等級較低,只能理解日常詞彙,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華爾街英語自創的英語分級體系)
Selina告訴她,學英語非常重要,她的某某學員學完之後跳槽去外企,很快就年入百萬。隨後,她不斷誇小雅有語言天賦,鼓勵小雅報課,可以申請折扣,只需要7萬8千元。
小雅被數額嚇到,連連拒絕。Selina 沒有就此放棄,在得知小雅剛找到一份月薪4000的工作時,她表情誇張地說道:“天哪,你一個月的工資還不夠我買水果。”隨後,她告訴小雅,如果英語不夠好,將來的升職空間會十分有限,一年工資可能都沒有她一個月多。
為了不被時代拋下,小雅報了課。
事實上,2018年時的華爾街英語,已經墜入被時代拋下的陰影之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在線上學英語,那是更便利、也更便宜的選擇。
2013年起,拓詞、百詞斬等英語學習軟體陸續出現,後來的 51Talk、滬江英語等線上英語學習App,更是直接威脅了華爾街英語等老牌英語機構的城池。
其中,價格是最有力的殺手鐧——華爾街英語的普通版,學費動輒2萬起步,VIP班8萬起步,VVIP班甚至可以達到數十萬一年。而 51Talk 這樣的線上平臺,一節一對一的外教課,平均費用在70到80元左右。
新冠疫情,讓這場迭代來得更加兇猛。
越來越多的線下培訓機構被推向生存邊緣。華爾街英語在全國有39個學習中心,幾乎都位於城市的中心、人流量密集的商場,這意味著高昂的成本。它緊急開拓線上教育,但顯然入局已經太晚。
資本早早站好了陣營。據黑板洞察研究院統計,2007年到2020年,成人英語培訓行業的已融資專案中,涉及線下業務的機構近有六家,佔比19.35%。但專案表中,沒有一家單純的線下機構。
2019年,韋博英語暴雷,今年8月,華爾街英語暴雷,當年的“四強”之中,剩餘兩家也岌岌可危。英孚出售中國市場業務,美聯英語股價跌至0.5美金,2020年資產負債率146%,資不抵債。
日子不好過的,並非只有線下生意。
英語流利說和51talk,曾經是成人英語學習App的兩大標杆。前者在2018年8月上市,連年虧損,如今市值已縮水超9成,即將進行私有化退市;後者在2016年6月上市,直到2019年第四季度才實現首次盈利——主要原因是,它從成人英語逐漸轉型到了青少年、K12線上英語。
艾瑞諮詢2020年8月11日釋出的《2020年中國成人英語市場研究報告》顯示,預計2020年成人英語市場規模將縮水37.6%左右,降至595億元。
這一切如同大夢初醒。
究其根本,是這屆年輕人不再相信學英語能改變未來了。
04
在很大程度上,網際網路的興起,確實拉平了世界。
舊日,精通英語就能形成資訊不對稱的優勢,在網際網路普及的今天,這已經不再可能。英語教育的普及,讓年輕人的英語水平普遍提高,再借助網際網路工具,足以應對多數場合。
美國、歐洲不再是“天堂”。經濟崛起的中國,讓這一屆年輕人有了更多的文化自信。2021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中國有135家企業入榜,連續兩年位居榜首,而美國僅122家。
留學的意義在被重新討論。花費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留學,回國後,發現就業競爭力甚至比不上國內研究生,因為後者在國內有更多實習機會,相當於提前拿到了企業敲門磚。
外企的金光已經褪去。
早在《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外企就業的比例就從2013屆的11%下降到2015屆的9%,而2018年釋出的“應屆大學生擇業傾向”報告,外企排在最後了一位。
對於這一代大學生,想要“穩定”會選擇國企、事業單位,想要“發展機會大”就去網際網路大廠,外企被尷尬地夾在了中間,穩定比不上國企,晉升空間也比不上BAT,TMD。
在知乎“學英語會改變人生嗎?學好英文可以改變平庸的人生嗎?”的問題裡,置頂的回答是“不可以,別學了”。微博上,幾年前有人調侃,當代年輕人想改變自己就會開始健身和學習英語,現在,這個段子變成了“現在看來只能健身了”。
華爾街英語的倒下,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在更快速的時代節奏裡,所有的時間付出,都要計算成本和回報。當英語不再是通往更美好未來的必要工具,年輕人們轉向了新的學習場。
花了7萬8千塊報名華爾街英語的小雅,這兩年一直很後悔。她發現在職場裡,英語好並不能提升業績、得到更多機會。如今,她更願意去學習影片剪輯。
有太多這樣的例子:papi醬靠短影片爆火,最終成立了自己的MCN機構;北郵大二學生何同學,在B站上傳一則關於5G技術的影片,成為最有名氣的科技博主,後得以採訪雷軍、與庫克對話。即使不談這些網紅博主,在抖音,也有太多素人靠短影片,獲得頗豐的收入。
某Python培訓機構,也打出過“學英語不如學Python”的廣告。
2021年,全國程式設計師的平均月薪是14926元,而在北上廣這種大城市,畢業起步2萬月薪是常見的事,每年的漲幅也在10%~20%之間。在脈脈的交流區裡,外企已經等同於工資低。
相似的成功模板,在新時代裡,變成了不同的主角。今年五月有一則新聞走紅,97年的中專生溫學貴,本來是深圳電子流水線上的工人,但靠自學程式碼,成為在豪華的辦公樓裡月薪上萬的程式設計師。
關於英語的幻想,在很多年輕人心中已然破滅。
《中國日報》曾經報道,2001年,僅在北京,就有20萬人參加英語培訓。有網友回憶,當年父親早出晚歸,不是因為加班,而是為了去學英語,工資的大半都用在了報班上。引用某位成功長輩的故事教育孩子時,父母們會說:
“你要像他一樣,好好學好英語。”
20年後,這樣的對話,大概是很難再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