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關注到這樣一個新聞,一位9歲女孩因心跳速度過快,被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需要透過介入手術來治療,為了讓女童在手術時不害怕,心內科護士餘雯曦主動穿上了鉛衣,前來陪伴女童。
可能很多人看到這個新聞時,都是一帶而過,但你不知道的是,護士的這一決定背後是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醫生、護士為何要穿鉛衣?
我們應該都聽說過輻射,但其實輻射又分為兩種,一種是電離輻射,一種是非電離輻射。其中非電離輻射非常常見,但因能量較小,對人體幾乎沒有任何傷害,而且在生活中處處都是非電離輻射,比如:手機,電腦,甚至連人體都會散發非電離輻射。
而電離輻射則不同,它的能量較大,有一定機率會擊中人體細胞核中的基因,導致基因變異。而大多數基因變異都是不好的變異,容易引起各種疾病,比如:癌症,白血病等。
電離輻射雖然對人體影響比較大,但是電離輻射也能造福於人類,比如:核電站能夠發電,核能可以用於醫療,我們平時所接觸的X光,其實就是電離輻射。
事實上,除了X光之外,有一種手術也常常會使用到電離輻射,這就是介入手術。介入手術對醫生的操作靈敏度要求極高,有時1毫米的誤差都可能會導致病人死亡。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做介入手術時,就必須要使用血管造影機,它所放射出的X射線會配合造影劑,使人體內的血管顯露原形,然後在透過系統的處理,讓血管看起來更加清晰,有利於醫生診斷和手術。
但另一方面,介入手術通常持續時間較長,一般需要將近1個小時,複雜一些的還需要2個小時,甚至4-5個小時。
而血管造影劑所釋放出的X射線,會透過散射等方式影響到醫生,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在X射線下照射10個小時,就相當於被連續拍攝4000張X光片,要知道的是,健康人每年拍攝X片的次數應該控制在5次以下,而短時大量接受輻射,將可能會產生放射性疾病,嚴重情況下有可能會死亡。
要知道的是,介入醫生每天的工作量非常辛苦,在X光照射下連續工作4-5個小時的情況比較常見,如果不加以保護,用不了多久醫生和護士就會因為超量接受輻射而導致身體出現異常。
比如:肅省第二人民醫院介入醫學科主任醫師餘新林醫生,左腿因長期近距離接觸X光球管,導致其左小腿一大塊區域無法長出毛髮;血白細胞值也比正常人要低許多。
為了保護醫生、護士在手術中減少輻射的傷害,醫生們就必須要穿著鉛衣,這是因為鉛衣能夠更好地防輻射。
一套鉛衣包括鉛圍脖、鉛衣、鉛內褲和鉛帽子等,重約30斤左右。為了保護手術的精確性,醫生的四肢並未穿著鉛衣,而是裸露在外,這意味著他們的四肢和臉部仍舊會受到輻射的干擾,也就是說,介入醫生在幫助患者的同時,其實是以犧牲自己的健康為代價。
然而即使有鉛衣的保護,醫生們也會受到輻射的干擾,所以一般會選擇已婚已育的醫生培養,很多介入醫生也都早早地生了孩子,因為就怕自己因為過量接受輻射,而影響後代的健康。
另外,鉛衣非常重,醫生和護士在做手術期間需要穿著,常年穿著20-30斤的鉛衣,也給他們的身體造成不少負擔,有不少醫生因此而患有其他疾病。比如:寧夏一位護理組長王秀麗因為長期穿著鉛衣,出現了大小腳情況,腰椎間盤也受到了一定影響。
病人為何不穿鉛衣?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既然介入手術過程中,會受到大量輻射,那為什麼只有醫生穿著鉛衣,而病人卻沒有穿著鉛衣呢?
事實上,答案非常簡單,因為X光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病人的血管在系統上顯露出來,而鉛衣能夠遮蔽X光,穿著鉛衣根本沒辦法利用X光看清血管,自然也就無法診斷或者實行手術。
其次,病人並不像醫生一樣,每天都要長時間接觸輻射,而是隻用在手術時接受一會兒輻射,大多數情況下只需要接受30-60分鐘的輻射,沒有醫生那麼高危,即使沒有保護,對身體的影響也沒有醫生那麼大。
事實上,想要徹底解決手術輻射問題,僅靠醫生穿著鉛衣並不能徹底解決,還需要科學家們研究出新的儀器,使用無輻射機器或者是機器人代替完成手術,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