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一項線上發表於《通訊·生物學》上的研究發現,魚鰾可以作為一種潛在的新型血管材料。
對於下肢動脈硬化閉塞這類疾病的治療而言,如患者需要進行血管轉流,自體靜脈是最優選擇,具有長期通暢率高,不易感染等優點。但自體靜脈和宿主血管管徑通常存在不對稱的問題,開發適合的新型血管材料尤為重要。
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工血管材料通常為滌綸和ePTFE(聚四氟乙烯),由於這些人工材料的自身理化特性,小口徑(小於6毫米)血管移植物的長期通暢性仍然較低,這使得血管移植物閉塞,患者面臨再次手術甚至截肢風險。
一次,觀察到魚浮沉時魚鰾的擴張和收縮,本文的通訊作者、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腔內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白華龍等有了靈感。魚鰾是否可以作為血管補片和管狀移植物呢?
利用組織工程學改造的方法,作者將魚鰾去除細胞並儲存結構完整性,使其無免疫原性。而後在其表面黏附抑制細胞增殖的藥物——雷帕黴素,使其植入體內後,藥物能緩慢釋放、抑制內膜增生。動物動脈和靜脈系統中的檢測結果顯示,魚鰾在體外和體內支援內皮細胞遷移和增殖,可顯著抑制內膜增生。
“魚鰾是一種天然有彈性材料,而且來源廣泛。我們的研究變廢為寶,證明了它的潛在應用價值,未來或可用於大動物研究,或前期小規模的臨床研究。”白華龍告訴《中國科學報》。(來源:中國科學報 劉如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