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門診中,腳踝扭傷後經久不愈,病程長達數月乃至數年的患者越來越多,甚至合併骨折的患者骨折早已癒合,卻仍然遺留腳踝腫痛,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萬萬沒想到,錯誤的冰敷卻是罪魁禍首。
冷敷或冰敷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的方法,歷史悠久,文獻記載最早可追溯到2300多年前的希波克拉底時代,如今仍被廣泛使用,一般的醫學專業書、科普書和文章都提到過冷敷或冰敷。然而,冷敷或冰敷真的能促進急性軟組織損傷的癒合嗎?答案是否定的。
2018年發表在《Br J Sports Med》上的“踝關節扭傷的診斷、治療和預防:循證臨床指南”已經明確指出:“沒有證據表明單純冰敷能對患者的疼痛、腫脹以及功能恢復產生積極的作用。不建議將R.I.C.E.作為急性腳踝扭傷後的治療方式。”這裡的“I”,指的就是冰敷。
我們先要搞清楚冰敷的目的。冰敷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止血。當急性損傷發生時,受傷部位的血管破損,區域性會出血,冰敷可以使血管平滑肌收縮,達到止血的目的。通常動脈血管內的壓力比較大,靜脈血管內的壓力比較小,所以,在受傷的第一時間採用冰敷的方法把動脈血管“凍住”,對於止血更為重要。
可見,選擇冰敷的時機非常關鍵。正確的做法是在受傷後第一時間(數秒鐘內)馬上進行冰敷。一旦受傷的地方腫起來了,就不能再冰敷。
大部分患者在腫起來之後仍然繼續冰敷,這就為扭傷纏綿難愈埋下了伏筆。動脈血管的位置深,而靜脈血管較為表淺,冰敷時首先會將表淺的靜脈“凍住”,已經出來的血無法吸收,停留在原處變成了瘀血,時不時會痛,有時活動稍微多點兒還會腫。這與中醫學所說的寒溼之邪同類。原因在於受傷後區域性面板的屏障作用減弱,此時冷敷或冰敷,風寒溼邪乘虛而入,寒凝則進一步加重血瘀,不利於瘀去新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陳舊傷。
既然冰敷這麼複雜,有沒有簡單點兒的止血方法呢?區域性加壓包紮是一個更為穩妥的方法。區域性加壓緊緊包紮,或者在受傷部位的上方(靠近心臟的方向)用一條布帶子紮緊,止血效果較好。當然時間不宜過長,等到人體自身的凝血功能發揮作用,止血後就可以鬆開了。
中醫學認為,皮肉筋骨損傷而引起氣血瘀阻、經絡阻塞,應該採用活血化瘀、溫經通絡的方法治療。腳崴了可求助中醫骨傷科醫生,醫生會根據病情,採用中藥膏開展摩法、抹法等手法治療,以及中藥外用、內服,針灸,有保護的練功療法等,能獲得比較好的效果。
王玉鵬 詹紅生(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石氏傷科醫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