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方舟團隊編輯
近年來,靶向藥物以其抗腫瘤治療中神奇的起效速度、精準的定點打擊和方便的給藥途徑在腫瘤治療上應用越來越廣泛,然而,很多患者對其認識仍較模糊,也存在很多誤區。今天,就帶大家認識一下靶向藥的幾個常見誤區。
誤區一:靶向治療能取代傳統化療
靶向藥物作為一種全新的治療手段,雖然給腫瘤治療帶來了新希望,但並不能替代傳統的手術和放化療。
因為腫瘤的發生、發展是多靶點、多通道形成的,靶向治療一定要選擇合適的“靶”才有療效,然而,目前發現的靶點、靶標只有寥寥數個,能否在個體患者身上找到合適的靶點,是因人而異的,因此,不能簡單的認為靶向藥物可以取代傳統化療藥物。例如在肺癌中,如果檢測的基因型合適,那麼單一的靶向藥物治療就可以,而消化道腫瘤當中,例如腸癌或是胃癌,目前還是化療和靶向治療聯合才具有臨床意義。
誤區二:耐藥後,再無法用原來的藥
不是的,有些停藥一段時間後可再服用,因腫瘤細胞又對靶向藥敏感了。
其實多年前,一些醫生就有產生類似腫瘤細胞“復敏”的想法。他們認為,一些腫瘤在接受靶向藥物治療時,因為“異質性”的關係,出現部分耐藥的腫瘤細胞,導致腫瘤再次生長。其實,其中一部分腫瘤依舊是對靶向藥有效的。
所以有臨床經驗的專家提出針對耐藥後的三種不同選擇:方案一是改為化療,化療後複查,如果腫瘤有增殖, 再新增原來的靶向藥物,可望再次緩解;方案二是,直接停用靶向藥物,休息一段時間,再使用靶向藥物;方案三是,在原靶向藥物基礎上新增化療藥物,聯合控制腫瘤生長。
誤區三:中藥可以延緩靶向藥的耐藥時間
並無明確依據。
目前臨床上有一個共識,即使用中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靶向治療的副作用,比如腹瀉、乏力等等,透過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質量來延長生存時間。但對於中藥是否能延緩靶向藥物耐藥,臨床中還沒有明確的依據,對於這方面的臨床研究也不多,因此在選擇中藥前希望腫瘤患者及家屬不要輕易聽信民間的傳聞,也不要照搬病友的口碑宣傳,應在醫生建議下謹慎用藥。
誤區四:一代藥耐藥後,先用二代藥、再用三代藥
很多患者認為,二代靶向藥,就應該在一代靶向藥耐藥後再使用,等二代藥耐藥後再使用三代藥。
這種觀點是不對的。
比如同樣針對EGFR敏感突變靶點的一代藥、二代藥,就有作用區分。一代靶向藥耐藥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出現了T790M突變,這是二代藥解決不了的。
因此,二代藥並不能作為一代藥耐藥後的治療方案,而應根據耐藥後的再次基因檢測,來選擇合適的靶向藥物,而針對T790M突變靶點的藥物目前有三代靶向藥泰瑞沙和阿美替尼。
誤區五:靶向藥副作用減少就是耐藥了
不可一概而論。
副作用和靶向藥是否有效沒有確定的關係,當然它也不能成為判斷耐藥的依據。
臨床上,絕大部分患者,有副作用出現時,藥物療效也很不錯。但有一些服用靶向藥的患者在服藥以後沒有任何副作用,但是藥物治療效果也出奇地好;而有些患者在服用靶向藥後出現很嚴重的皮疹,或者一天腹瀉很多次,幾乎脫水,但是藥物卻沒有效果。
如何判斷靶向藥耐藥?
常用的臨床評估方法是CT、MRI和骨ECT等影像學檢測方法,當然患者本人的主觀感受也較重要,可以透過症狀相關性的檢查來進行療效評估。
患者出現耐藥的趨勢後,可以分為有症狀和無症狀進展方式,快速進展和緩慢進展方式。耐藥後,可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畢竟耐藥後還有很多治療方式。
誤區六:吃原料藥價效比更高
原料藥不能直接服用,更不能代替原研正版藥服用,也不能二者摻著吃。
原料藥是用於藥品製造中一種主要活性成分,但是藥品的製作工藝還需要經過複雜的製備過程以及人體實驗的驗證,才能明確藥物進入人體代謝後是否能夠達到有效濃度和可耐受的毒性。
靶向藥起作用時長與藥物在體內的血藥濃度和藥物代謝有很大關係。正版原研藥能保證患者服用過後,在恰當的時間內崩解,正確的速度溶出,患者獲得恰當的吸收率,治療效果最大化。原料藥粉就不一樣了,它在體內的吸收、轉運、代謝和排洩都和正版藥完全不同,不但會導致血藥濃度不穩定而影響治療效果,甚至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由此可見服用原料藥難確保藥物達到有效的血藥濃度進而影響療效,而且無法控制藥物毒性,盲目服用不但影響療效還有很大的安全風險。
誤區七:靶向聯合效果一定更好
任何兩種藥物同時應用,都有可能岀現藥物之間相互作用,特別是毒性的疊加有可能危及生命。所以目前臨床應用的不同組合方案都是得到臨床劑量遞増試驗驗證的,組合方案的適應人群、耐受劑量及毒性都得到臨床認可,才能組成合適的聯合方案。
例如,雖然免疫治療風頭正盛,但是對於靶向治療有效的驅動基因陽性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聯合免疫治療不但對療效無益還會造成安全性風險!
因此,聯合用藥一定要遵循指南,不能想當然認為1+1>2,臨床上出現過不少癌症患者盲目使用靶向藥的情況,不僅對病情無益,還有可能加速癌細胞擴散,服用前一定要尊重指南及專業建議。
誤區八:靶向藥盲吃更省錢
日常就診中,醫生們經常會碰到有患者提出想“盲吃”靶向藥的情況。有時是因為患者無法再次耐受穿刺活檢,有時是因為患者覺得基因檢測花錢“不值”,不如把錢用在治療上,那麼不做基因檢測可取嗎?
事實上,基因檢測的作用,在於尋找可用於治療的靶點。試想,沒找到“敵軍靶子”,就發射“導彈”,你放心麼?更何況這個陣地還是自己的身體。
靶點選擇正確與否,直接決定了治療是否有效。不經篩選而使用靶向藥物,平均有效率僅為30%-40%。因此,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嚴格規定,醫生開具靶向藥物處方前必須為患者做基因檢測。
正確認識靶向藥,逃離誤區,避免“踩雷”,才能最大程度上延緩耐藥的到來。另外,戰術上要重視,心態上要放鬆,放鬆心態對疾病的控制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