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就有不少網友前來諮詢,說自己各種幹,諸如口乾、咽乾、鼻幹、便幹、面板也幹。
其實啊,這些都是我們常說的秋燥所致。
中醫認為啊,秋主燥。《黃帝內經》有云:燥勝則幹。
中醫還認為啊,肺喜潤惡燥,而秋之燥邪最易損傷體內津液,體內的津液一旦缺乏,最先受傷的必然是肺。中醫稱之為,肺陰虛。
肺開竅於鼻,肺陰不足,鼻腔自然也會覺得乾燥;此外,咽喉是肺的門戶,所以常常也會覺得嗓子幹,甚至會有乾咳少痰的症狀。
肺與大腸互為表裡,因此,肺陰不足還會累及腸道,腸道缺乏了津液的滋潤,就像乾涸的河道,體內的糟粕就像是擱淺的小船,任憑你再怎麼用力,可能也只是徒勞。即便勉強排除一些,也會發現大便乾乾的,澀澀的,中醫將這種現象形象的稱為“無水行舟”。
此外啊,肺還主皮毛。肺陰虛的人,因為體內津液缺乏,面板也會變得乾燥,常常會有脫屑的情況發生。所以,各位女性同胞明白了嗎?想要給面板補水,不能僅僅侷限於表面的塗塗抹抹,那樣治標不治本。那如何算是治本?補肺陰。
今天和大家介紹一個滋補肺腎陰虛的方子——百合固金湯,出自明代醫家周之乾的《慎齋遺書》。
百合固金湯:百合、貝母、麥冬、生地、熟地、玄參、當歸、白芍、桔梗、甘草。
藥味很多,我們不妨來一一拆解:
養陰潤肺:百合、貝母、麥冬
百合,相信很多人都見過,也都吃過,白白的,甜甜的,涼涼的,
中醫認為,色白入肺,味甘能補,性寒能潤。
因此,百合入肺經,善養肺陰、瀉肺熱、潤肺燥。
不論是陰虛肺燥有熱之乾咳少痰、咳血或眼乾喑啞等症,
還是肺虛久咳,勞嗽咳血諸症,用點百合準沒錯。
《醫學入門》:"治肺痿,肺癰。"
《綱目拾遺》:"清痰火,補虛損。"
《上海常用中草藥》:"治肺熱咳嗽,乾咳久咳,熱病後虛熱,煩躁不安。"
貝母,是一味苦寒的藥材,入心、肺經,
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然,貝母又有川貝母和浙貝母之分,它們有什麼區別呢?
川貝母,兼有甘味,性偏於潤,多用於肺熱咳嗽,虛勞咳嗽,因此功善止咳;
浙貝母偏於味苦,性偏於洩,多用於風熱犯肺或者痰熱鬱肺之咳嗽,因此功善瀉熱,此外浙貝母的散結之力更強一些。
因此,用於養陰潤燥,顯然是質地偏潤的川貝母更合適一些。
麥冬味甘性微寒,入心、肺、胃經。
具有養肺陰,清肺熱的功效。此外,麥冬還可滋補心、胃之陰液。
因此,麥冬可以協同百合、貝母,而增強養陰潤肺之功效。
滋陰補腎:生地、熟地、玄參
生地、熟地、玄參主要是用來滋補腎陰的。
可能有人要問,不是補肺的方子嗎?怎麼又要養腎了?
中醫認為,腎五行主水,可以調節人體的水液代謝;肺五行主金,可以通調水道。
我們常說的金生水,差不多的意思就是補肺的同時呢,腎臟也得到了了滋養。
其實反之亦然,如果提前把腎水給補足了,是不是就間接的緩解了肺臟的壓力?
生地、熟地,是一對親兄弟,都具有養陰生津的功效。
生地經過炮製之後變黑了,就是熟地,
熟地藥性偏溫,功善補益精血;
生地藥性偏涼,功善清熱涼血,兩味藥材聯用,補中有瀉。
玄參甘寒質潤,入肺、胃、腎經,
既能清熱生津,滋陰潤燥,又能清熱涼血,瀉火解毒,善治熱病傷陰諸症。
養血和血:當歸、白芍
如果說養腎是為了減輕肺的負擔,
那麼,養肝就是為了減輕腎的負擔。
中醫講,金生水,水生木,肝血是從腎水生長過來的。
這裡用到了當歸、白芍。
當歸,被歷代醫家視為血家聖藥,凡是需要補血的方子,十之八九都會用到當歸。
白芍,味偏酸澀,入肝、脾經,
酸能收能澀,在補益肝血的同時,還可收斂肝陰,以防肝血的流失。
引藥上行:桔梗
方子看多了,大家就會發現一些特點,諸如治療病症在上的方子多會用到桔梗,
為什麼呢?
桔梗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以把藥性往上引,直中病機。
插一句題外話,治療病症在下的方子會多用什麼呢?
多用牛膝啊,因為牛膝可以引血下行。
調和諸藥:甘草
末了,再用一味甘草調和一下諸藥藥性。
最後作一簡單的總結:百合固金湯,具有滋養肺腎,止咳化痰之功效。常用於肺腎陰虧,虛火上炎證。症見咳嗽氣喘,痰中帶血,咽喉燥痛,頭暈目眩,午後潮熱,舌紅少苔。臨床常用於治療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咯血、慢性咽喉炎、自發性氣胸等屬肺腎陰虛,虛火上炎者。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的痰特別多,又沒有陰虛的症狀,就不要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