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所有偉大事件的成功,絕不是以一人之力成就的。就算我們尊敬的偉人毛主席也不例外,也不是以他一人之力撐起了共和國的脊樑。從土地革命到新中國成立,毛主席有過不少搭檔,大名鼎鼎的“朱毛紅軍”、五大書記等等,在這中間和毛主席關係最為密切,最有默契的毋庸置疑,一定是周總理。毛主席也親口說過周總理是他最親密的搭檔。
兩人的性格和知識儲備互補,從土地革命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兩人一直保持著親密的合作關係,有人曾說“謀事在毛,成事在周”,毋庸置疑在漫長的革命道路上,是毛主席成就了周總理,但毛主席最離不開的也是周總理。那麼這對最強搭檔,在璀璨的崢嶸歲月中是怎麼分工合作,帶領共產黨為革命開闢道路,為人民謀求幸福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對革命搭檔如何相互依存,帶領新中國在世界之林屹立不倒的吧!
在此之前請各位看官長按下方點贊按鈕,強烈推薦一下,謝謝大家!
先從兩人的出身來說,毛主席出生於普通的農民家庭,所以他能夠對底層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決定離開了農村學習先進知識,為廣大受壓迫的人民謀幸福。在求學過程中受到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薰陶,聰慧好學的他,能將從書中汲取到的知識和當時的國內矛盾結合起來,準確地把握革命道路的正確方向,並積極謀求解決辦法。周總理則出身於一個師爺家族,濃郁的家庭氛圍對他的性格產生了一定影響,年紀輕輕的周總理就養成了慎明思辯、善於協作、換位思考的優秀品質,這也是促進毛周協作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周總理同樣也是知識淵博喜愛讀書,兩次出國留學的經歷讓他對中西方文化及社會差異有了很深的領悟。
一個是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思想,並在農村摸爬滾打多年,對國內社會矛盾瞭如指掌的實幹家。一個是學貫中西,對城市社會和國內外差異有直觀感受的師爺。兩人不管是在性格還是在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方面,都有很強的互補性,不難想象兩人結合將會給中國帶來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歷史也證明了,在共同的革命理想的驅使下,兩人成為了親密的搭檔,拯救中華民族於水火之中,中國也以全新的姿態屹立世界。
早在大革命時期,兩人雖沒有直接的合作關係,但在同一時期分別領導了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的武裝暴動,對當時社會和黨的歷史發展造成了共同的影響。
1929年6月七大會議後,毛主席輾轉閩西和贛南養病,失去毛主席指揮的紅四軍接連戰敗,在這緊要關頭,周總理叫來陳毅當面彙報,在陳毅的報告中深刻認識到毛主席對於紅四軍的重要地位,於是由周總理決策,陳毅起草了著名的“九月來信”,旗幟鮮明地支援毛主席的領導地位,揭開了確立人民軍隊建設的古田會議序幕,促進了不久後的毛周合作。
1931年,周總理從上海來到瑞金,毛周有了第一次交集,在之後的合作交流中,周總理逐漸看到毛主席高瞻遠矚的謀略和閃閃發光的軍事才能。1931年底,第三次反圍剿戰役取得了重大勝利,再加上共產國際代表的影響,王明做出了奪取中心城市的錯誤指揮,集中兵力進攻贛州。但是具有戰略目光的朱毛並不同意這一決策,認為即使奪取了勝利,但是與國民黨相比敵強我弱的局勢並未改變。毛主席將敵我實際情況整理成冊,向周總理報告,正是這次報告向周總理展示出了他的雄才偉略,周總理欣然接受,立馬向博古去電,建議暫不攻打贛州,但是遭到拒絕。在隨後召開的會議上,毛主席力陳理由,認為贛州城牆堅固易守難攻,但建議最終遭到否決。結果不出毛主席所料,紅軍攻城一月有餘未果反而傷亡重大。最終緊急求助毛主席,起用了兩個預備隊才解了攻城紅軍的困境。這場戰役雖失敗了,但是也給紅軍帶來了一定的攻城經驗,同時向紅軍各方面展示了毛主席高瞻遠矚的戰略目光。
如果說贛州戰役是周總理初次見識到毛主席的卓越軍事才能,那麼接下來在毛主席指揮下大獲勝利的漳州戰役,則徹底將周總理折服。
在紅軍對贛州發起進攻後,國民黨增加了贛江流域的兵力。眼看著敵軍洶洶而來,中央紅軍在蘇區中央的指揮下向北轉移。這一次面對毛主席的異議,周總理堅定地選擇了支援,在周總理的遊說下蘇區中央接受了,毛主席“直下漳州,消滅國民黨49師”的提議。毛主席和林總、聶榮臻帶領中路軍遠離根據地,向閩西軍事薄弱的國民黨軍發起進攻,結果當然是不用說,僅用了10天就攻克漳州。這一戰贏得漂亮,對鞏固閩西革命成果起著重要作用,是中央紅軍遠離根據地,集中兵力外線作戰,攻打中等城市的的一次成功案例,也是毛主席軍事思想的一次偉大勝利,從各方面來說都不失為一件好事。不難發現在這場戰役中,周總理已經自動代入了“師爺”身份。
這“一挫一捷”讓周總理對毛主席的態度由陌生逐漸轉變為敬佩,他意識到毛主席已經成為了紅軍不可或缺的人物。在後來的寧都會議上,他堅決不同意將毛主席調離前線,並給出解決方案:由毛主席負責指揮戰爭全責,由他負責監督行動方針的執行。雖然提議最終沒有被採納,但是兩人此後幾十年的搭檔模式就已經初見雛形了。1935年的遵義會議和苟壩會議再次驗證了這一猜想。遵義會議上是周總理的堅定支援,才為主席確立了領導地位。會議結束後,還發生了頗為出名的“周博長談”,解開了博古的心結,也解決了最高領導權的交接問題。這次談話中周總理毫不吝嗇地誇讚了毛主席卓越的軍事才能,他說“到了中央蘇區後,才瞭解到他打仗很有一手”,並且強調了毛主席十分擅長農民運動,“比我們(指周恩來和博古)更適合做領袖,當統帥”。所以遵義會議上雖然決定了周總理是最高軍事指揮者,但在做決策的時候他還是會重點聽取毛主席的意見。
例如不久後的苟壩會議,所有參會人員都同意林聶二人轉攻打鼓新場的提議,甚至當即投票免去了毛主席前敵政委的職位,但是有著最後拍板定案權力的周總理一直沒有說話。當晚,毛主席挑燈見了總理,經過前兩次的親身經歷,周總理對毛主席的戰略眼光十分認同。次日早,周總理力排眾議,沒有同意改變部署轉攻打鼓新場的提議。會議結束就收到了緊急電報,說國民黨調動了四個縱隊總共十多萬兵力,從三面包圍了打鼓新場,毛主席超前的戰略目光為紅軍免除了滅頂之災。這場會議後,成立了由毛主席、周恩來、王稼祥三人組成的軍事指揮小組,毛周合作局面正式開啟。之後,毛主席不負眾望,在蔣介石的天羅地網下四渡赤水,順利渡過烏江,兵臨貴陽調出滇軍,繼而挺進雲南巧渡金沙江,成功甩開了敵人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
到了抗戰時期,成立了新的中央軍委,毛主席為書記,朱德、周總理分別任主席和副主席,毛周兩人已經密不可分了。後來針對外敵內亂的局面,在毛主席的提議下成立了中共外交代表團,由周總理為代表與國民黨談判。於是兩人分工,毛主席主持紅軍內部各項工作,周總理則帶著使命奔走於各黨派之間,最終促成了全國全民共同抗日的大好形勢。從這個時候起,周總理就擔任起了宣傳和外交工作,利用蔣介石給的政治部副部長的需知,積極組建了一支愛國的文藝工作者,將“全國人民聯合起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思想”由武漢向全國範圍擴散。抗戰前期,毛周兩人分工合作,毛主席在前線指揮隊伍奮勇殺敵,周總理在後方發動文藝戰調動全國人民的抗戰激情。抗戰末,蔣介石設“鴻門宴”請毛主席赴重慶談判,出發前,周總理花費了大量心血準備各項事宜。不僅是毛主席的安保工作,甚至還親自參與設計了毛主席的形象,成就了毛主席抵達重慶頭戴盔式太陽帽向人們揮手的這一經典畫面。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有很多人說很少看到周總理的身影了,其實不然。要知道在解放戰爭時期,周總理是軍委副主席和代總參謀長,始終在戰役背後默默付出,輔佐毛主席。但周總理絕不是一個只能起執行作用的人,他也是一個戰略家,一個有著重大決策能力的人。1948年夏,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後,毛主席曾準備訪問蘇聯,在這一時期,全國解放戰爭的指揮棒就交給了周總理。他對整個戰爭局勢做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先包圍分割,後集中兵力各個殲滅”的戰法,豐富了毛主席的戰略決戰思想。還指出要想從根本上打到蔣介石,必須攻克大城市。由他擬定的人民解放軍第三年軍事計劃就是以這句話為指導思想展開的。解放戰爭期間,作為軍委副主席,周總理是第一個收到軍事電報的,每每都是他看過之後考慮好意見,在地圖上標明後再找毛主席一起商議。作出決定後,由毛主席起草,周總理來解決一些具體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檔案大多戰略決策都是由毛主席起草,而周總理起草較多是具體貫徹執行檔案的原因。三大戰役中,周總理在毛主席決戰思想的指導下,組織策動了一系列國民黨軍的戰場起義和和平改編工作。既減少了戰爭損失又加快了戰役勝利的程序,為三大戰役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和周總理各自發揮所長,在不同位置上繼續合作,毛主席領導全黨全國家,周總理則輔助主席工作並負責外交事務。冗長的革命崢嶸歲月讓兩人的合作愈加親密,從中央蘇區開始,兩人之間幾乎沒有分歧,周總理對毛主席的軍事能力全身心地佩服。在周總理的眼裡,以往多少次事件中都證明了,毛主席高瞻遠矚,比他看得高也比他看得遠,在兩人有相左意見時,周總理都會重新審視所面臨的問題。兩人親密的合作創造了一個偉大的奇蹟,讓中華民族徹底從百年屈辱中脫胎換骨,以全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之林!